《乡土中国》读后感1500字
一周前粗略匆匆读完这本书,虽然不是对整本书的内容都很有兴趣,但作者就中国基层社会的某些方面讨论还有观点还是挺有意思的。首先来说说作者,费孝通(1910-2005),毕业于燕京大学,LSE的哲学博士,担任过人大副委员长跟政协的副主席,民盟人士。读此书前最早知道费孝通是通过一些“八卦”:就是传说中费孝通跟钱杨夫妇的段子。费孝通年轻时喜欢杨绛的事基本是人尽皆知了吧。费老一生著作很多,除了这本《乡土中国》还有一本比较为大众所熟知的是他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毕竟是LSE的...)。江村经济主要是从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跟分配交易几个方面入手讨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和社会结构相互关系。我其实更想读这本书,不过了解到这本书已是在读完《乡土》之后了,后再读。
扯远了,来说说《乡土中国》这本书本书。摘录此版序言中的一句话,”这里将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所以全书从乡村的地理环境以及与之相对应而发展起来的社会结构出发,从文字、社会基本个体构成、道德、政治权力几个主要方面进行了具有中国乡村特色的具体讨论。有些章节读得比较粗略,我就挑文字语言这一点闲扯一下吧。
在“文字下乡”着一章一开头就提到了乡下人相对于城里人不识字的情况,的确如作者所说,不识字的确不能代表乡下人的智力水平比城里人低。除了客观的学习条件,乡里人没有城里人那么便利之外,其社会结构决定的乡村的社交模式也进一步鼓励乡下人只需要用他们共有的语言,或者“行话”。相对于语言,有些情意是文字这种见解的“说话”不能传达的。很简单的例子,有时你跟你爱人用微信打字聊天,对于同一句话很可能会产生打字者跟跟阅读者之间有理解偏差。这样很容易造成误会,而直接发语音消息就可以完美解决这个问题。加上是语气语境会极大地降低理解偏差。在乡村这种人口密度小区域集中且群体总数不大的社会结构下,说话这种沟通方式本身无疑是最佳也是足够满足日常需要的交流中介。另一方面,文字的重要性当然不容小觑,正如文中所说的,文字从来就是庙堂的。视角拉远,看历史的纵轴,文字一个很大的作用就是作为记忆或者重要内容的记载中介,使得重要的知识,技术,史实得以流传至今。看历史的横轴,在古代,或者不要说那么久远,就新中国成立以前,各地都是说自己的方言,相隔较远的地区的沟通基本无法通过口头交流有效的完成,这时候文字统一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可以说,中国历史虽经历诸多不同朝代的更迭,但自秦始皇统一文字后,中国才真正作为统一的国家延续至今。从国家发展或其职能实现的一些重要方面来看,比如古时朝廷政策的官文传递,这些都是得依靠统一的文字,所以古代科举考试也是很大一方面考人的文字写作能力。
最后好几章内容不是特别感兴趣,都读得很粗泛,但是最后附录里费老对于自己一生学术里程的自我思考还是挺有感触的。这里作者主要从自己的研究经历探讨社会学的学科定义跟研究对象,从而希望能更好且更独立地定义是社会学这个学科,相对于已存在的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社会学的位置到底在哪里?费老不愧真正的学者,对学科发展的看法也很到位,他在书里提到的一个方面就是从各制度的关系上去探讨,“譬如某一种政治制度的形式常和了某一种经济制度的形式相配合,又譬如在宗教制度中发生了某种变动会在政治或者经济制度引起某种影响...社会学在这里可以得到各个特殊的社会科学所留下的,也是它们无法包括的园地。” 而现在,研究社会各种制度的相互关系已经成为社会学的一大研究领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