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读后感1800字
花了二十个小时,终于读完了这本书。
我从一开始就是抱着解析亨伯特的心理现象阅读的,因此习惯站在亨伯特角度观看故事。很多人看这本书是为了窥秘,我也是。但我可能窥秘太多,代价就是很容易理解接受你们接受不了的事实,因此对亨伯特很多淫秽的描写诸如“晶莹剔透的心脏”粉嫩的长着嫩毛的腋窝”等描写我都觉得很精妙。再次之前我还读过十宗罪,虽然是一个网络作家,但里面对变态的解析却另我很信服,还有谋杀分析 以及梦的解析。但无论我有没有读过这些东西,对亨伯特的评价不到柳暗花明那一刻就不能单独地进行褒贬不是么?为了不引战,不撕逼,我在很多人不负责的评论下什么都没说,生怕一点不恰当的语言会触动你们和亨伯特一样敏感脆弱的心。叫你们抓狂,乃至狂烈的抨击我,
首先说知道这本书的人不多,了解这本书的人不多,能坚持读完这本语言晦涩逻辑混乱的书的不多,即便如此,剩下的读完的人里能理性的评价这本书的人仍旧稀有!
从序言读到后记,我一字不落(虽然夸张了,但我读书确实精细,托翻译的福,有的长句段落来来回回要抓着头读好几遍)的读下来了。关于其他人的评论和想法:
1.亨伯特对洛丽塔是否爱。除非你没有爱过谁(被爱过与爱过又不一样)或是你未曾疯狂的迷恋过一个人,你看不出这是爱。偏偏是被宠被爱的多的人最不懂爱。你可以说亨伯特爱的是自私,变态,病态,可耻,卑鄙,我觉得都很恰当。但即便这样你也要承认亨伯特爱上了洛丽塔
关于洛丽塔
洛丽塔不爱亨伯特,一句就够了。但洛丽塔一直知道亨伯特爱她,并戏耍了这种爱,厌倦厌恶这种爱,最后选择逃离。
是,洛丽塔还是个孩子,但这不能作为你为她出头无理由出头的理由。洛丽塔的命运悲惨, 但她的父亲的死与亨伯特无关,她母亲的死与亨伯特有关但是仅仅是有关,没有那辆车她不会死,而不在那个唯一的时刻去送那两封信她仍不见得死,甚至去了,注意一下车她也不会死,但倘若麦克费特有意,她做什么或什么都不做都会死。至于洛丽塔有没有勾引亨伯特,我决定闭口不谈。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吧。
关于洛丽塔为什么要跑
一她不爱亨伯特,二她对与亨伯特的乱伦的现状感到厌恶,三亨伯特对她变态的掌控,四她渴望自由和表演
关于奎尔蒂为什么要死
奎尔蒂本就不是什么好碴儿,创作上是一个剽窃剧作家,生活上堕落腐败,最紧要的事“拐”走了洛丽塔,加引号的原因是说拐 有点不太公正,是洛丽塔想跑,最初就是想要投奔奎尔蒂,成为一个演员。倘若奎尔蒂不是性无能,确实能干出奸污洛丽塔的事。奎尔蒂帮了洛丽塔离开,可事实上即便这样的人,仍旧赢走了洛丽塔的心。一路上被奎尔蒂伪造的姓名和车牌号这般戏耍,因此在情敌的博弈上,奎尔蒂才是敌人,必须死,不死便无以救赎。
关于有的书友的想法,认为跟踪亨伯特一路的、伪造假名的“奎尔蒂”是一个亨伯特精神病臆造的人,你的想法很有阴谋论的味道,但建议你读书过脑子,奎尔蒂是臆造的人,整本书都毫无意义,亨伯特不会因为杀一个不存在的人入狱,洛丽塔不会因为一个不存在的人逃跑。
洛丽塔从一开始就是悲剧,这是一本病历,是一本回忆录,是一本精神错乱的自语,是一本忏悔书,是一本能让亨伯特和洛丽塔永存的纪念品——一封情书、礼物(实际上是亨伯特自己对洛丽塔爱的纪念)。悲剧之所以是悲剧就是为了崇尚道德。亨伯特本以为洛丽塔能活很久到2020年(这本书只能在她死后出版)结果她却死于难产,可怜的洛丽塔。
这本书的作者 亨伯特本人 和佛拉基米尔一个人法国人 一个是俄国人,通力完成这本英文小说。先不冤翻译晦涩难懂,想必原文的语言习惯也不似地道英语。结果到我们读的这篇不伦不类,很像在听一个精神病患者语无伦次的自述一样。
这本书一开始是禁出版的,在大家眼里言论自由的美国。原因不是禁忌不是淫秽(有的人甚至嫌它不够淫秽)不是反伦理不是大家(中国的读者)们所忌惮不能释怀的一切,而是反美,因为作者(亨伯特)是欧洲人,和作者佛拉基米尔是俄国人,而书里的描写很多言语都在讽刺美国的社会,汽车旅馆,奎营地里诱少女的查理,奎尔蒂,看就好了有几个是被作者夸赞的。
到此给这本书画一个句号,英文版的Lolita已经收到了,但我却没有耐心读了。奉劝所有书有一句话,事实上是培根的话: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做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品头论足时,一定要再三谨慎,莫要无知显有知,免得闹了笑话,遇到我这般小气又谨慎的人,还不想点醒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