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种红菱下种藕》读后感800字
我是南京人,小学三年级以前一直住在外祖父家里。是座有前后院的两层宅子,没有沈溇的老宅那样古老,却也有旧式的家具和木板的地面。前院里,有砖石砌的小路,有外祖父种菜的一小块田地,有桃树,有爬藤的丝瓜。后院有玉兰树,各种花,与我的小学真真地只有一墙之隔。所以,本书的开篇写老宅,已经觉得亲切。
王安忆的文笔实在优美,又善用许多有趣的词,比如“一爿”,“戗在一边”,都是如今的网络作者想不到也可能根本不会用的修饰,读来既新鲜又生动。她写沈溇,写华舍,写柯桥,像织一匹极滑的锦缎。你看到丝线翻飞,细细密密地网在一起,成为清秀的图案,摸上去,手感带了点儿腻,却又很舒服。
我和九岁的秧宝宝一起走过江南的新老街道,也走过了童年的那一条条巷子和窄街。那字里行间描写的江南水乡,唤醒记忆深处的嗅觉。于是,嗅到春天玉兰花的气味,夏夜花露水的气味,秋天烤地瓜的气味,冬天蒸年糕的气味。也唤醒了味觉,尝到清蒸扁鱼的嫩,尝到“青苹果”冰棒的奶油味,尝到冬笋鱼圆蛋饺砂锅的鲜。听觉也被唤醒了,剪田螺咔嚓咔嚓的响声,河虾在篓里跳动,炒货铺的铁铲在翻炒…
写小女生的友情,王安忆也是在行的。小女生之间的友谊,就是容不得第三人插足,很有你侬我侬的亲密劲头。童年最好的玩伴,不是蒋芽儿这般的性子,但两个人的关系大抵就是这样了。一起下学,一起瞎逛,一起分享零食,一起手挽着手做白日梦。去路边摊买馄饨,牛肉粉丝汤。站在桥上,望着秦淮河青绿色的河水,聊着有的没的。去山上春游的时候,拖着她不走大道,非穿土路,美其名曰探险,然后走到不知哪个工作人员的住的平房小院。
是和秧宝宝不同的童年,却又是和秧宝宝一样,有点孤独又敏感的童年。所以,她一切的羞涩,小叛逆,小自满,乖顺,温柔和伤感,九岁的我都感同身受。
读这本书,仿佛在光阴里逆水行舟,周围都安静下来,只有回忆在潺潺流淌。原来有很多事不是不记得,只是没有再想起。
这本书里,藏着回不去的故乡与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