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读后感2000字
说真的,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不觉得痛苦,那些关于性暴力的描写,关于思琪心理的细腻描写和反复修饰,我都很快地接受了看下去了。林奕含在访问中说到,这里面有一种审美的快感,大概是了。我是看着作者笔下华丽的辞藻观赏性地看下去的。直到最后伊纹对怡婷说的那段话,我才真的感到深刻的痛苦。“可以假装世界上没有人以强奸小女孩为乐,假装世界上没有小女孩被强奸”。我深知在这个世界上,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了,此时此刻就在发生。林奕含觉得自己并没有成功,她说她自己是一个废物,她并没有改变什么,现实中的李国华还在执业,还在对其他女孩子做出伤害,他并没有死,并没有得到惩罚。现实就是这样的,大多数人都无能为力。
小说中,李国华从一开始就很有把握思琪是不会说出去的。“自尊会把她的嘴缝起来。”思琪曾经对妈妈说“学校有同学跟老师在一起了”、“我们家缺少性教育”,三番两次的试探,父母都一次一次把思琪往更深渊处推,父母注定在这场悲剧中缺席了“旷课”了。思琪也曾经差点把秘密告诉伊纹,可是看着伊纹姐姐夏天的高领毛衣,看着伊纹姐姐渐渐空洞苍白的眼神,思琪不想再加重她的负担了,沉默了。后来伊纹说,这都是她的错,如果不是她太沉溺在自己的痛苦中,或许思琪最终也不会走向毁灭。但是人啊,我们都是这样,都太固执地专注在自己身上了,特别是当自己也千疮百孔的时候。怡婷,从小到大跟思琪双胞胎似的,一开始她陷在嫉妒中,她嫉妒思琪可以得到李老师的爱,她嫉妒思琪漂亮的脸蛋。小说中有几处提到,思琪和怡婷基本是一模一样的,就除了脸蛋,而这点不同也造成了她们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生。(在豆瓣看到一篇影评,大概是说漂亮的女生比较容易受到伤害,特别是有才情的漂亮女生,虽然不怎么苟同,但在这个故事里似乎是这样的。)怡婷从嫉妒到后来的不理解,她不理解为什么思琪每次从老师那里回来都会痛哭一整个晚上,她不理解为什么这么痛苦还要继续,她不理解思琪变得越来越像幽灵,那么白那么瘦。怡婷在思琪十八岁生日的卡片上说,我爱你,可是我不理解你。
“文学”在小说中扮演太重要的角色了,甚至比李国华还重要。“她恍然觉得不是学文学的人,而是文学辜负了她们。”这简直是要把一切都怪罪在文学身上啊。林奕含在访问中反复说到,她是一个非常迷恋语言的人,她无法接受一个创作出如此优美作品的人是一个坏人,她相信思无邪,她相信中国五千年积累下来的文化底蕴。林奕含对文学或者说是艺术太着迷太痴迷太执迷了,她分不清文学与生活的界线,她以为没有这个界线。文学,从来就不是生活的真相。那些造出再美的句子的人也许跟美根本搭不上边。文学是可以被修饰被包装的,林奕含自己就是个创作者,难道不是再清楚不过了吗。小说中,文学首先是思琪和怡婷的爱好,她们囫囵吞枣地读下了很多书,伊纹则是思琪和怡婷的成年版。当时,伊纹正要带她们真正进入文学的世界,李国华出现了,打断了思琪对文学的幻想,歪斜了思琪的整个人生。而李国华代表的文学是具有功利性的是虚假的是赝品。他只是一个国文的补习老师,他的文学造诣一点都不高,他甚至说不出古诗的下一句,“反正不在教育部要求的必备古诗词”。他在床上跟思琪说的那些漂亮话都是表面的空洞的机械的,用来欺骗那群被升学压力压得喘不过气的女学生,用来欺骗当时只有十三岁的思琪。后来思琪知道了李国华是多么肤浅和虚伪之后,她也什么都做不了,只能在心里鄙视和讽刺他。她强迫自己去爱上李国华,她觉得如果有爱,所有这些都是可以接受的。她要爱上李老师,她要“快乐”。
看这本小说的时候,我并不感到惊讶或者深刻的痛苦。我的痛苦已经用在了太多的电影和现实里,用在《熔炉》》《聚焦》,用在“三种颜色”。我也不会再说“是善良限制了我的想象力”这种话,善良从来都没有限制我们的想象力,是我们自己选择不闻不问的。现实中这样的悲剧还少吗?我们关心吗?现在,我是对自己的冷漠感到痛苦和恶心,那句“对人性早有预备”就可以对所有事情视而不见吗?我是越来越不喜欢这个冷漠的自己和这个健忘的社会。
作者林奕含自杀了,是抑郁症,是精神病,是过去性侵的阴影,这些都让她没有了活下去的信念和勇气。林肯公园的主唱也在2017年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因为自己童年被性侵的阴影。好莱坞最近频频爆出性侵丑闻,好多名导名人借着权力欺压没有权力的人。这个世界大概不会好了。
看了好几遍林奕含自杀前几天的采访视频,我觉得她是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与文学对话。她读了好多好多的书,她说出了好多我没听说过的作家,她沉溺在那个世界里。有些人说是她太单纯了,把文学当成了现实生活。但是反过来想,是不是因为生活太苦了,她宁愿躲在文学世界里面。
我大概也是爱着文学里的花言巧语吧,但因为读的书实在太少,我整个人还是活在生活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