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父如子》读后感1300字
故事讲述两个本无瓜葛的家庭在6年后发现与自己孩子并无血缘关系。面对突如其来的难题,在孩子出生被调包的真相大白之后,家境截然不同的两个家庭发生了地震一般,不再宁静。
良多一家:
丈夫良多算的上是都市精英,事业有成,却性格强势,追求完美(也许正是这一点让他在残酷的职场上取得成就吧),对妻子绿虽彬彬有礼却习惯事后通知,对儿子庆多严厉教育,似乎庆多的人生轨迹尽在他的掌控。他放不下身段,他觉得金钱至上,用冷冰冰的物质和几近苛刻的要求将情感的沟通取代(他对钢琴的喜好施与儿子庆多入学的加分技能)。
虽然良多一直对他的父亲的为人处世嗤之以鼻,甚至愤恨在心。但他的性格、脾气以及观念受其影响最深。他越想摆脱父亲的一切影子,结果是,他这种以“强”制“强”,跟他父亲如出一辙,他活成了他父亲的样子了,这或许就是“血缘相承”。
妻子性格温顺,逆来顺受,唯丈夫良多马首是瞻,更愿意更习惯隐藏自己的想法。她从不与丈夫相争,对于良多忙于工作而无暇顾及家庭也是默不作声,毫无怨言。另一方面可能由于没有再育能力,负罪感缠身,一直以来都是“软弱”的形象,泪水频繁。任何的想法和意见都会藏于心再而消失。儿子庆多成了她精神世界的唯一寄托。她习惯于接受,更接受了顺从。
儿子庆多,严父慈母的混合教育方式下,成绩突出,懂规矩,会察言观色,勤练钢琴只为遵从父命,附和他的期望。,对母亲绿贴心,听话。一切看起来都和“成功的轨道”严丝合缝。这种老成持重是对天性的扼杀,所以也有几分悲剧色彩吧。
斋木一家清贫市井,父亲雄大是个“妻管严”,经营一家电器维修店,生活穷而不苦。妻子由佳里大大咧咧却不失贤妻良母之德。儿子琉晴在父亲雄大乐观随性的生活陪伴下,没有严格的规矩,没有死板的礼节,也没有所以“成功”的目标。一家人没少为生活小事吵吵,却其乐融融,幸福满满。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顺其自然,平淡无奇。
随着故事开展,最终两个孩子互换回至各自“血缘家庭”,然后庆多看到了童年中本该有的无忧无虑和另一种“父亲”的模样。琉晴却有意无意地挑战良多的“愿子如父”,冲击着新母亲绿的软弱心理。故事结局呢,朝夕相处的感情胜于传统意义上的血缘,故事回到了最初的样子。
以上情节、人物、脉络大致这样。
这本书最引我深省的是家庭如何培育孩子的问题。
时间拨回当前2018,大部分的中国家庭:
父亲望子成龙,期盼儿子出人头地,出类拔萃,成就一番事业等等。
母亲却只要孩子不要遭受委屈,受人欺负或遭遇伤害,平安健康地活。
故事中两个家庭教育下的孩子行为、习惯、性格等各方面也是大相径庭,有着天壤之别。一个顺应社会,一个遵循本真。孰好孰坏真的不好定论。
这个世界是浮躁又残酷的,好像我们的孩子只有尽快掌握一技之长,汲取更强大的能力,被动地去适应荆棘丛生的 “生存法则”,围绕强者生存而机械般地成长才能够安身立命。
然而生命亦是需要慢节奏地去体验和遵循内心声音去思考。
我们不甘于孩子落后了、平庸了,所以我们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强化孩子的羽翼。
我们却又担心孩子遭受伤害,碰到苦痛,所以我们不忍加速催化,只求顺其自然地成长。
矛盾啊拧巴啊纠结啊答案未知~~答案的坐标却渐渐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