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600字
什么是哲学?哲学就是非要给你把看似简单的道理讲得玄而又玄,让你觉得达到了,又到达不了,让你觉解了,又行动不了,总结起来三个字:不说破。
冯友兰先生倒是说的很明白,意思说哲学就是给你一个思考的观点,很多时候不是问题解决了,而是自己想通了,就是这么个理。宇宙还是这宇宙,人心可大可小可内可外。
哲学说是不说破,其实就是不可知,说不明白,”天“的东西谁能说明白呢?孔子说不明白,所以说”子不语怪力乱神“,把说不明白的都归为”天命“,这也导致了宿命论色彩的迷信。而老子在”天“之上,立了一个”道“,这个道是永恒存在的,不可说的。无法概括的超乎形象的东西。”以道观之“”道外无物“,自我也和万物归一了,道就是个完全的”一“,是理论上的极限和无限了。可是问题来了,理论上和经验上都是极限的东西,你怎么能用语言说出来呢?说出来不就是给它限制了,落入言筌了吗?于是禅宗说,第一义不可说,是非,是是是非又非是非非,绕来绕去,说出来都是哄人的,道要靠静默去领悟,宇宙就在你的心里,万物与心归一,一切就看透了。后来的阳明心学也未尝不是说心外无物,一句致良知,把一切自然和伦理都包含了,不落言筌。
中国古人讲哲学,追求的是一个精神境界和思想觉悟,你要非要把他应用到社会上那叫”伦理“,非要把他用到治国上那叫”政治“,都不是纯粹的哲学的层面了。比如,为了追求内在自由,道说”齐物齐生死“,佛说”顿悟涅槃“,新儒学说”明本心“,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说不破,上升到了形而上的哲学精神。而我们现实生活中,为什么很多道理大家都不愿意听,因为它说的太破了,成了毒鸡汤。
但是中国古人讲哲学从来也从来不是坐而论道,每一个思想都是从特定现实环境中得到的,从思维发生的时候就是这样。比如在甲骨文中,爵和鼎两个字都是非常形象的象形字,”鼎“像极了天猫的标志,这都是从具体到假设的过程。而到了拉丁文,古希腊文,每一个词组都是一个理念和假设,由此指向具体。这就说明,中国人先实后名,西方人反之,反应在哲学上是中西思维的根本区别。从语境来看,孔子言论都是就事论事,道家产生在动荡乱世,王阳明龙场悟道也是在现实中挣扎出来的结果,这就从客观上反映了中国哲学就是入世和出世的结合,在日常生活中修行,用心无为,无心而为,自然地生活,做自己的圣人。
所以庄子说,道在你的屎尿中,佛教也说佛法就是拉屎尿尿,穿衣吃饭,困了就睡。儒家和佛家分别说:人人都是圣人,圣人满街跑。
我常常想,大多数中国人为什么是世俗的?大概是因为我们能够把外来思想中国化,把哲学思想都生活化。拿现在政治上常说的“不忘初心”来说,这原来是人家佛家的用语,现在都为中国化服务了。如今治国和处世的很多理,不是儒家说的就好用,道家的就不能用,只要能为现实服务的,都糅为一体了,而且这种整合,本身就是中国哲学的传统。 西方人说我的天哪,脑中是God,现代中国人绝不会想道耶稣或者玉皇大帝,而是一种不可说的天命。因为中国人估计很早就开始喊天喊娘了,司马迁就曾经说,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其他的用语也有很多,一次我一哥们考试没及格,我们打趣道:你看你平常老说别人,嘴上不积德,遭报应了吧。比如我们为了砥砺自己学习,给自己起的座右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些都是佛学的用语,虽然我们不信佛,但是很多思想就这样融入到生活中了,成了是一种世俗和伦理的道理。
哲学到底有什么用,它能改变世界和改变自我吗?你如果问我,我不会说。如果你非要问我,我会告诉你它会给你一想法让你好好生活。不过这充其量就是一句为止小儿啼的空话,是哄小孩的。因为,哲学说不破就是说不破,除非你来亲自读一下这本书,推荐涂又三的译本,一切就在你心中。
我说了点啥?我啥也没说?
你看,这不就是一种思想方法吗?
[坏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