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夜》读后感
读完本部小说,能够感受到作者有意识的在做以下几件事:
一、情景浮世绘。以文字代替画笔,描绘古代长安城的风俗,一街一景一人一物都写到了细节,可以知道作者是事前做了很多预备材料的;
二、为了剧情需要,表达出时间的紧凑感、剧情的紧密衔接性,作者反复运用了电影蒙太奇手法,使得我脑子里反复想起电影《罗拉快跑》。
三、情节设计方面,为了体现出一部侦探类小说的风格,伏笔当然是一处接着一处,环环相扣有点说不上,更好的解释应该是一环套着一环,然后再意想不到之处终结对于结尾真相,个人觉得牵强了。
四、为了情境匹配,文中的遣词造句很有讲究。
如今,这部小说在翻拍为电视剧的路上,请了当红的演员,嗯,看来导演还挺看重这个的。
驱使我看完这部小说动力,一个是看书有始有终的习惯,另一个则是好奇最终的真相。
好处总有人捧,槽点鲜有人说。看这部小说的时候,我的阅读满足度还是不够的,它不能让我大呼过瘾,也没能激起我看第二遍的欲望,看完后还是不满足,就像吃惯了辣的人吃完一顿素餐,饱是吃饱了,但是还是不够酣畅淋漓。
因此,下面说说几点个人不满足的地方:
一、主角名字。嗯,除了一般的小明、小红,我们的主角名字叫小敬,全名张小敬当读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我的心里咯噔一下,心想这名字让人有点出戏。尽管文末作者说过他创作这部小说的缘由,但是全篇读下来,每次总感觉略微怪异。或许,作者是为了体现出这一类小人物的平凡吧,于是乎把名字给有意弄成更加的平凡。
二、作者的自我剧情解答。在文中很多话语需要细细品味,才能理解出人物说话的意图、剧情的疑点、人物思维活动等,但是作者可能是为了担心读者读不懂,居然直接把意图都说出来了,和我们读者解释一两句。这让我很是别扭,心里硌得慌。作者的苦心可以理解,是为了小说更加亲民,为了通俗易懂,为了读者着想,但是此种做法未免可以,斧凿之痕过于明显,反而让整部小说没有自然的感觉,人为操作的意图太明显了。
三、文字语言使用方面,发现了作者有未消化透的地方,使用字词出现了与前文的断裂前后对比不是一个风格。我猜是作者后面写的急,或许是被催稿了,导致写起来直接大白话出来,甚至有点现代网络语言的味道,当时读到的时候有点诧异。具体出现之处,我这里没有指出,因为是在车上用电子阅读器看的,就没有做书签记录下来。个人觉得对于字词使用挺敏感的,所以这里就提出这个瑕疵。
四、整部小说,作者的意图太明显了,人工斧凿之痕太重了。在关键直接切换场景,吊人胃口可以理解,这个没有什么。读完整部小说,会发现作者是在煮八宝粥,把各种材料整合在一起,这个方式很厉害,但是没用好就会出现问题。其实,每个作家的创作就是正和,区别就是创造力和整合能力的大小了。
是的,有人看到我列出的槽点,就会说:吹毛求疵啊,你行你上啊!
我承认我没作者这样写出这样的小说,也没什么自己的作品,所以作者做到了别人没做的成就,那也是与众不同的独特之处了,所以作者还是厉害的。这里向作者表达感谢,写出《长安十二夜》这样的作品,给大伙儿带来了一次文学上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