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然(KK三部曲·展望)》读后感4000字
必然(KK三部曲·展望)
[作者序]
作者以12章12个词统领全篇,形成,知化,流动,屏读,使用,共享,过滤,重混,互动,追踪,提问,开始。12词提纲挈领的代表了作者对未来趋势所做观察的12个关键词,到底什么是必然?凯文凯利说,我所说的必然是另外一种形式。科技在本质上有所偏好,使得它朝往某种特定方向。作者很大的一点不同在于,他把科技当做人性化的,甚至把科技当做第七种生物形态,因而作者不认为科技完全取决于人的意志,科技一旦产生,就有了自身的意志,科技在本质上有所偏好,使得它朝往某种特定方向。
然而作者并没有完全否认人的选择对科技方向的影响,科技并不是完全自发形成发展的。科技发展的方向,渗透了人的影响。譬如,因特网的形态——由网络组成的遍布全球的网络——是一种必然,但我们所采用的因特网的具体实现就不是必然。事物的不断变化不仅仅意味着“事物会变得不一样”,它也意味着流程——变化之引擎——比产品更重要。
第1章 形成 Becoming
所谓形成就是事物尤其是科技设备的不断升级,形成就是事物总会朝着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现如今我们的手机,电脑和平板等设备的升级越来越快,各种软件的更新越来越频繁。不断升级已经变成维护科技系统健康的一种日常方式,重要到这已经成为主流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和部分软件应用中的自动功能。而这造成的后果是,无论你使用一样工具的时间有多长,无尽的升级都会把你变成一个菜鸟——也就是说,你会变成笨手笨脚的新用户。科技的动向推动我们永远追求“新”,但“新”总是转瞬即逝,在永不停歇的变化中被更新的事物所取代。满足感因此不断从我们的指尖溜走。作者举的例子十分幽默,强盗变成敲诈犯,而敲诈犯变成腐败政府的速度或许还会更快,因为这一切都能让强盗们的收入最大化。
凯文凯利还强调了用户生产内容爆发的趋势,当你目睹在21世纪最初10年的开端里,5000万个博客几乎瞬间爆发出来、每秒钟都有两篇博客发布出来的场景之后,就会感慨这有多么震撼了。之后的几年,用户制作的视频又以每天65000条的速度上传到了YouTube,2015年的每一分钟都会迸发出300个小时长度的视频[插图]。而在最近几年,各种各样的警告、窍门和新闻标题又源源不断地爆发了出来。
我们需要人工智能告诉我们——我们是谁?作者提出的奇特观点,我们需要人工智能,是因为我们需要用人工智能定义人类智能,我们需要用人工智能告诉我们是谁。
第2章知化
很难想象有什么事物会像廉价、强大、无处不在的人工智能那样拥有“改变一切”的力量。首先,没有什么比把迟钝的东西变聪明更富有成效。
知化即一种新的工业革命,即让一切事物认知化,就像第一次工业革命让所有事物蒸汽化,第二次工业革命让所有事物电气化,最新的工业革命让所有事物具有认知能力,而这会让所有原本具有惰性的物体,因为具有认知能力而活起来,大大提高自身的效率。这也是知识革命,智能革命的含义,当物联网让所有物体都具有智能,工作效率将大大提高。
知化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廉价的并行计算的,大数据,更好的算法等的发展。凯文凯利根据人类和机器人的关系把工作分为四大类,希望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机器人将怎样取代人类。一是人类能从事但机器人表现更佳的工作,二是人类不能从事但机器人能从事的工作,三是人类想要从事却还不知道是什么的工作,四是(刚开始)只有人类能从事的工作。
第3章 流动 Flowing
第3章的一个总体主题就是,我们原本的固定时间变成了流动时间。复制品推动了物品的流动,数字经济就是这样运转在自由流动的复制品河流中的。实际上,我们的数字通讯网络经过设计,尽可能地减少了复制品流动的阻力。我们曾经总是购买实体产品,现在变成了购买不断流动更新的服务。我们的循环时间从批处理模式跳转到了日清日毕模式。时间周转越来越快,周期越来越短,时间变成了流动的,时间的实时化,我们不愿意等,我们希望能马上收到别人的消息,能马上收到快递,每个人都把握当下。免费复制推动了事物的流动。复制品泛滥的同时,原生性的东西价值增加。所以东西一旦数字化,就变得流动化,液态。流动性带来了民众的自主化。流动的四个阶段是,最开始的固定罕见,后来的免费,无所不在,再后来的流动分享,再后来的开放变化。
作者强调了流的重要性,在这种不停变动的新体制的核心,是更加细致入微的计算。我们正在进入计算时代的第三个阶段:流(the Flows)。今天,最基本的单位是“流”(flows)和“信息流”(streams)。我们持续不断地监视推特和脸谱网上的信息流。我们观看流媒体视频,收听流媒体音乐。电视屏幕最下方是不断流动的新闻滚动条。我们还在YouTube上订阅视频流(却把它称为“频道”),通过RSS订阅博客。我们沐浴在通知和更新组成的信息流里。我们的App也在更新流中不断改善。流动性进一步释放了创造力。可以变换的音乐形式鼓励业余爱好者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歌曲,并上传到网络,将其转成新的格式。
第4章 屏读 Screening
今天,超过50亿张的数字屏幕在我们的生活中闪烁。数字显示器制造厂商还会每年生产出来38亿个新屏幕。这几乎相当于地球上的每个人每年都会得到一个新屏幕。我们会在所有平整的表面上装设显示屏。文字已经从纸浆里转移到了电脑、手机、游戏机、电视、电子显示屏和平板电脑的像素当中。
屏读就是越来越普遍的用屏幕阅读的趋势,我们从原来的用书本阅读,越来越变成用屏幕阅读。这种屏幕阅读不仅包括从传统的书本阅读变成越来越多的电子书阅读,还包括人们更多的用屏幕看新闻,看信息,看视频等等。
代码塑造行为的能力和律法几乎一样,甚至更大。若想通过屏幕改变人们在网上的行为,只要改变管理这个地方的算法即可。算法可以监督集体行为,也可以把人们引向其所偏好的方向。
第5章 使用
减物质化(Dematerialization)。即越来越少的物品化和物质化,物品化变成越来越多的的服务化。而服务的特点是,你使用一个服务的时间越长,他们对你就越了解;而他们对你越了解,想要离开他们并重新选择服务商就越困难。这简直就像是与其结婚一样,这就是一些专家所说的垄断效应,即一个互联网服务使用的人越多,他就越具有垄断效应,离开这项服务的成本就越高,即使有人可能会对这项服务感到不满,但是由于他的朋友都在使用这项服务,离开这项服务的沉没成本就很高,即使有少数人最终真的放弃了这项服务,这些人对于拥有庞大用户的服务提供者来说,也是微不足道的。
第6章 共享
我们现代生活的长远发展趋势就是大多数物品和服务只做短期使用,服务不断的更新换代。
分享:这里凯文凯利比较了数字主义与社会主义,数字主义与社会主义有相似的地方,数字主义也呈现出社会主义的一些特点,但是两者更多的是不同。甚至有些人把数字主义叫做新社会主义。我们聚集在集体空间而非集体农场里;我们通过桌面工厂而非国有工厂与虚拟的合作社相连接;我们共享脚本和应用程序接口而非锄头与铁铲。当众多拥有生产工具的人都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共享他们的产品,不计较劳务报酬,乐于让他人免费享用其成果时,新社会主义的叫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组织的协作所能取得的成果要超出临时的合作。只共享技术其未曾言明但又不言而喻的目标是同时最大化个体自主性和群体协同力量。凯文凯利甚至认为,数字化的社会化大生产,可以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为基础的封闭生产和以市场为基础的封闭生产的替代和升华。按照这种观点,数字主义就具有了社会制度的色彩。
今天,我们可以有无数种方式将大量的失控元素与少量的自上而下的控制相混合,这是最激动人心的前沿。失控元素意味着创新,但是也不能任由失控元素肆意发展,还需要对失控元素加以少量的自上而下的控制。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创新的力量和控制的优势。每一步改变都是借由少量自上而下的智慧来校正大规模自下而上的系统所表现出来的愚笨。失控代表的自上而下的系统具有和市场类似的自发性带来的不可控性,需要少量自上而下的人的智慧予以校正。
作者十分推崇的蜂巢思维,其实是一种自组织式的系统,以失控为特点。蜂巢思维并不十分聪明。既然“蜂巢思维”如此愚笨,为什么还要跟它大费周折呢?因为它既愚笨,但又足够聪明,可以胜任很多工作。这就是所谓的群氓的智慧,单个的蜜蜂智慧并不高,但是单个蜜蜂组成蜂群之后就有了群体的智慧。迄今为止大众共享最具潜力的未来还是在以粉丝为基础的股权众筹领域。Kiva在共享上更进一步,将小额信贷发展成了p2p借贷
第7章 过滤 Filtering
今天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年,都有如雪崩般的大量新鲜事物被创造出来。每年我们生产出800万首新歌,200万本新书,1.6万部新电影,300亿个博客帖子,1820亿条推特信息,4万件新产品。而这些大量的信息,不经过过滤,就会让人难以承受。
第七章主要指的是互联网上的好友过滤现象,你所接收到的信息,都是你想要或者感兴趣的信息,如今日头条和个性化定制类新闻app,这也包括好友过滤的方式,结果就是人们接受信息的范围越来越窄。这种现象被称为“过滤器泡沫”(filter bubble),技术术语是“过适”(overfitting),也就是过于狭窄的信息接收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