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
读《走向新建筑》,仿佛身后站着勒·柯布西耶大师,被掐住脖颈死命地看完。柯布西耶思维跳跃,语言辛辣,书中震耳欲聋的呼喊就算隔着近百年的历史尘雾却还是清晰可闻。他像一个俯瞰世界的王者一样对眼前的事物发出不容置喙的批判,向同辈、后辈发出命令。
阅读本书我有两点感触最深。一者有关于工程师与建筑师,一者有关于现代建筑设计的若干原则。
工程师与建筑师
我刚进校时听老师向我们讲述建筑的参数化设计,心中有很大震撼。输入几个指令,改变几个数据,借以影响建筑的体态结构,这种观念极大地冲击我的大脑。从来没想过建筑可以这样生成,我对建筑的概念还停留在方盒子的天地里。
阅读《走向新建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已经有了朴素的这方面的思想。
柯布说:“注意:要倾听美国工程师的建议。但要提防美国建筑师。”
从字里行间可以轻易地感受到柯布对于几何的热爱。他将几何体带给他的感受称之为“几何体的平静”、“几何体的愉悦。”
他痛骂巴黎美术学院,强调体块、表面、平面。他认为从自然法则中推导出的数学计算所生产的建筑是和谐的,是动人的。
但是我却产生了一点小小的疑惑。如果说科学计算推导的事物是美的、是和谐的,那么又有什么科学可以证明这一点呢?诚然我们可以举出“黄金分割”的例子辅证。但是那还是停留在感官的愉悦上,没有给出以科学的答复。柯布狂热的尊崇几何,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还仅仅是个人的喜好?
记得另一位大师安藤忠雄在《安藤忠雄屡败屡战》中提到“(菊竹清训参加国立京都国际会馆竞赛的手绘方案图)经由那只手所放出的光辉,绝不是数字化的现代设计过程所能产生的。”安藤忠雄留恋隐藏着作者困惑与思考的手绘图。这是不是另一种喜好呢?
建筑师扎哈早期读的是数学系,她的作品大胆运用空间和几何结构。她在当下的走红是否可以作为柯布西耶的例证呢?我却认为,严谨的数学可以为我们组织起逻辑的建筑,但无论是柯布西耶,安藤忠雄,还是扎哈,他们所强调的却是——思考。正是有了思考,才会让柯布眼中的建筑“动人”;正是有了思考,才会让安藤忠雄的建筑产生“喜悦”;正是有了思考,才会让扎哈的建筑值得玩味。
现代建筑的若干原则
1、“风格”
柯布在书中“给建筑师先生们的三项备忘”是体块、表面、平面,他在这一章的开篇就提到“建筑和各种‘风格’毫无关系。”他用的比喻我很喜欢——“路易十五、十六、十四式或者哥特式,对建筑来说,不过是插在妇女头上的一根羽毛;它有时漂亮,有时不漂亮,如此而已。”我想着解决了我在这一个学期中的疑问。
回想设计基础课的作业,我考虑的出发点是:这样做好不好看、漂不漂亮。做出来的东西往往不如人意。现在看来,是我的出发点出了很大的问题。
好看、漂亮或许能为建筑锦上添花,但更多时候却是画蛇添足。一个装饰物,如果不能找出它存在的意义,我想它是可以大笔一挥删掉的。
2、光影
柯布在书中不止一次地提到:“建筑是一些搭配起来的体块在光线下辉煌、正确和聪明的表演。”这一点我颇有感触。我跟同学在做上海大剧院的认知实习时,观察到阳光照在剧院正面的水梯上,水面波光粼粼,而光在立面上留下的影子也如水光般闪动。
我想这就是柯布所提到的“表演”。从水波的闪动可以读到建筑师的思考,从光影的变换可以看到隐藏的故事,这其中的推敲是多么耐人寻味的啊。
3、“视而不见的眼睛”
柯布用了三个很费脑筋去理解的比喻——远洋轮船、飞机、汽车。
在“远洋轮船”中,柯布想跟我们说的是要敢于想象、敢于创新。他说:“建筑在陈规旧习中闷得喘不出气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能掌握的技术越来越高超,“过去是必要的后墙”,如今就不必固执的使用。老师在设计课上说过,要先破后立。很多时候,我们不敢改动我们的作品,原因是不愿意发动脑经想出一条新路,或者承担走新路带来的危险。这正是柯布所大力反对的。
在“飞机”中,柯布想跟我们聊聊建筑的样子。我们不能从飞机中看出“一只鸟或者一只蜻蜓”来,我们要看到“一架飞行的机器”。由此类推,我们设计的作品不能像是一个花哨的比喻一样令人作呕(福禄寿大酒店)。它应该能直接告诉人们——它是什么。一把椅子是用来坐的,那么它的形式应该能告诉我们它是一把椅子,可以用来坐。这才是建筑的意义。
在“汽车”中,柯布强调了“标准”。一旦标准确立,就会发生激烈的竞争,对获胜的追求促进了研究,“于是就进步”。我想到老师的一句话——建筑学不是一门感性的学科,它是理性的,有很多内在的逻辑、规律在影响建筑。“标准”建立在恰当的问题上,“为了完善,必须建立标准”。
有从事建筑行业的前辈这样跟我说过,《走向新建筑》有两种读法,第一种是建筑新生的读法,主要感受柯布革旧立新在所不惜的英雄气概和对建筑反复推敲不断深入思考的恒心与热情;第二种读法是当在建筑中摸爬滚打一段时间之后,若有所思若有所得,细细咀嚼,感受柯布狂热文风下饱含的深沉思考。
初读《走向新建筑》,诚然感受到大师的狂放不羁与妙语连珠,颇欣欣然,初以为自己略有所得,在反思中却又觉得一无所得。故更期待若干年后重翻故书,能以第二种读法真正的读懂大师的精神。
[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