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读后感1000字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也是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小说都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狂人日记》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狂人的多疑读鲁迅《狂人日记》
【摘要】也许《狂人日记》真正令人惊悚的不是鲁迅对吃人的洞察,甚至不是小说结尾救救孩子的呐喊,而是狂人无比震惊的我也吃过人的发现,一种关于自身罪过的觉醒,对自己与旧时代的无法割裂的深层的维系,这样的鲁迅在无数的的质疑之后,把尖锐的矛头指向了自己,是自戕的勇气还是多疑的悲哀呢?
【关键字】质疑 怀疑主义 深层批判
鲁迅作为一个文化巨人,他给了我们许多启迪,在黑暗时期给中华民族一丝光明的希望,唤醒了沉睡的民族,但与此同时也留给我们许多问题.有的问题则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读者结合自己的生存的时代特征状况和还有当下文化氛围提出来的,这些问题之所以被提出,显而易见的是体现了这一代读者的思考能力,可是这思考研究的背后,更深层的是鲁迅的思想世界具有敏锐的质疑感,他思考的广度与深度,决定了他能够与今天的我们展开对话.不可否认,至今值得我们思考与探究方面, 也正是他带给我们更为丰厚的启迪.
1、《狂人日记》文本中的多疑
上大学以来一直接触着文本细读的文学批评方法,它强调的是,作者运用文本语言来传达的他思想,文本语言的功能是最直观最显明的,可以最清晰地体现作者的思想. 能够准确把握语言的这些因素,我们才就能够解读作品的意义.从文章看来,《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得了一种叫做迫害症的病,得了这个病的患者有一个非常典型的特征,从医学的角度来看,那就是患者是处于一种妄想的状态中,他对于周围的一切,都保持着怀疑,怀疑有人害他,怀疑有人侮辱他.而且他可能因极其平常普通的一件事而妄想出很多问题,还对自己的疑惑表示出理解的逻辑,从而在自己的世界中,将多疑理智化.文章的一开始有这么一段: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那只赵家的狗,它的一举一动,是展现狂人疑惑世界的导火索,在文章的一开始,狂人就带着疑惑出场.在他的意识世界中,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这样的逻辑带着惯性驰骋在字里行间.放眼文章,狂人带着显著的多疑特征频繁的质疑着,这正是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所着重表现的多疑.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鲁迅是一个作家,他的角色不是医生,小说也不是病例本,作家是要艺术的记录描述一个妄想者的症状.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 歪歪斜斜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的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都是吃人! 用吃人两个字作了尖刻的锐利的概括和深入骨髓的揭露和鞭笞.在《狂人日记》中,是从一个迫害狂患者的角度来看看世界的,而鲁迅作为这个角色的创作者,他站的高度,更高于狂人,狂人无名无姓,没有病因解释;繁复的说明,不如病态的展示更有冲击力,没有病史说明,因为对旧制度纵横睥睨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也有极宽的范围.通贯历史的深刻剖析,相当彻底地揭穿了封建制度与封建礼教的反动阴谋.
从来如此,便对么?狂人发出了这样的诘问,一句诘问,震惊了几千年封建文化及其代表势力,怀疑与否定像是一把利剑试图划破中华民族的阴霾.狂人虽然已经觉醒了,但觉醒后的路该怎么走,阴霾后又会是什么,我们在文中没有找到明确的解答.狂人质问一切、他执着、勇猛、企图看穿所有,在意识层面, 多疑 的属性标签最具有概括性.作者到希望这样的迫害狂作为典型在社会中存在,并滋长,但这样的标签是否属于作者,是有待讨论的.
2、狂人的真疑假疑
《狂人日记》作为多疑的起点,是在作者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现实的打击碰壁之后,在创作中展开的.作者表现的狂人,具有恐惧、多疑、具有不合于大众的思维逻辑的形象还有具有着一个对立面,就是狂与 不狂,对应着假疑真疑.
狂人,从作品叙述中来看,他是个不折不扣的疯子.有着疯子种种病症:狂人总是时时害怕着,提防着被人活生生吃掉,平常人的交往,探视,抚摩,都被视为了吃人行为的一部分.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在狂人逻辑下,正常的思维轨迹已经觅不到踪影,混乱中,荒唐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