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在窗外读后感
这些天阅读了茹特给我们推荐阅读的书籍《学校在窗外》这本书,也就是这本书解答了多年来困扰着我的一个问题:学校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到底是什么?
开篇即用了大江健三郎的回忆作引线,立刻就吸引了我,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我所寻找的答案渐渐露出水面。 黄武雄教授认为,人存在的基本要素是 " 维生 " 、 " 互动 " 与 " 创造 " ,其中,学校教育能且只能着眼于 " 互动 " 这一要素,从而 " 打开人的经验,发展抽象能力 " .
该书直指受教育与不受教育有什么差别,知识是什么,学校要不要存在,为什么要学语文与数学等一连串的根本问题,在探寻中一一揭露出学校教育、知识和当下教改的真面目。
书中讲到,学校教育应做两件事:打开人的经验世界,发展人的抽象能力。 " 维生 " 、 " 互动 " 、 " 创造 " 是人存在的 3 个支架。人首先是生存,在匮乏社会里创造与维生犹能共存,寓创造于维生,使生命不致干枯。而创造的动力,更依赖于人与世界的互动。为维生而进行的互动,无法弥补人内心孤独的空虚。只有独立的互动,才会让人精神健全,人格独立。
人接受学校教育多与少到底有无差异?作者通过一系列的追问,终于厘清学校教育对人关键性的影响是人的抽象能力。发展抽象能力是为了在联结别人的创造经验时,能够洞悉并掌握这些经验的普遍性,从而回归特殊世界,这样才称得上与世界真正联结。
如此说来,孩子去学校,最主要的是学会与世界真正联结,而联结的方法恰恰是打开经验世界,进一步发展他与人、与自然、与社会的互动。可是,今日学校教育,纯为加强孩子的竞争力,为他们未来的出路服务,以致扭曲了孩子的价值观,背叛了学校教育的宗旨。所以,学校教育应做而且只做这两件事,打开人的经验世界,发展人的抽象能力。如果说学校教育还有第三件事该做,那么便是留白,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创造、去冥思、去幻想、去尝试错误、去表达自己、去做各种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