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2000字
人们都说少不读红楼,老不读三国,所以我在尚未年老的时候捧起了三国,去看国家的兴衰起伏,去解人与人之间的斗智斗勇,去听一个个英雄人士用生命写就的忠义曲,去赏三足鼎立时期繁复的历史画卷。
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诸葛亮是这本书的主要角色,看完这本书之后我觉得诸葛亮不过是得到了罗贯中更为热烈的欣赏与赞扬而已。这本书写的并不是某一个单独的人,而是三足鼎立时期的历史,以及每一个在这条历史的激流中被携泥带沙的卷走的每一个生命。读着这本书,我的内心不由的产生了一种浓重的悲凉感,一个个用生命去报答主君知遇之恩的忠义之士就这样在乱军中逝去,甚至被砍为肉泥!正是因为感受着这些角色的呼吸与痛苦,正是因为对一个个面对敌军不卑不亢的死节之士的崇敬,这白纸上的一个个黑字才会让我忍不住泪流满面。看完书之后翻回再看篇首的词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我的心中顿然产生了一种无力、苍凉的感觉,曾经叱咤风云又如何?终究还是要魂归黄土,成为别人的谈资!
或许正是因为这本书带给我的悲伤,罗贯中文字中的很多论调我着实不能赞同。我不喜欢他的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因为我相信历史是由大的环境和人共同决定的;我不喜欢他的宿命论,为什么星辰的落下就要代表将帅的灾难?我可以接受巧合,却万万接受不了命运;我不喜欢他的朋友如手足,女人如衣服,男人为了所谓复兴汉室的大业,就把自己的妻子视如敝履,难道女人只能成为牺牲品和弃之不惜、任意更换的物件吗?难道刘安款待刘备而无食,就可以杀死自己的妻子以为食吗?对于书中的迷信思想,罗贯中的偏好立场还是十分明显的,像黄巾军张宝的作法,像刘备死前看见关、张的鬼魂,诸葛亮五丈原祁禳北斗,作者都没有致以批判的态度,但是对于刘禅听信宦官谗言召见巫婆事件,作者的态度就是极为鄙弃的。可见罗老向往的是那种隐遁世外的高人以及忠义满腹的英雄,并毫不吝惜的赐予他们超脱世俗的能力,只是他无法摆脱掉宿命论以及自身失意的苦痛,所以不愿意给他们过于美满的结局。
似刘备,一个有着雄心和抱负,一心想要恢复汉室的男人,终究在极度的羞愧与痛苦中辞世,儿子刘禅却乐不思蜀,将他与兄弟们用生命换来的蜀国大业拱手让人。想起刘、关、张三人的桃园结义,想起关云长斩颜良、文丑时刘备坚信云长不会背反的情义,想起赵云单骑救出刘阿斗之后刘备将其怒掷于地的图景,我就已经可以想到在云长和翼德被杀之后,刘备的生命也不会久长了。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声音响彻耳畔,云长的断头摆在眼前,刘备怎能不哭死过去?昔日披肝沥胆,以命相护的结拜兄弟,今日为了守城而遭此惨死,刘备怎能不因此终日愁苦?但是此时还有报仇的信念支撑着刘备,他没有了理智,他不再管什么三足鼎立局势下的利害,也不再管自己复兴汉室的宏图大志,他只想为死生同命的兄弟报仇雪恨。然而这时翼德的死讯又传至耳畔,他成为了没有手足的人,他要藉何寄存于世啊?!他要报仇,报仇!他接二连三地杀死了害弟仇人,却终究兵败不能手刃孙权,此时他想起了诸葛亮的劝谏,想起了百姓的无辜苦痛,他怎能原谅自己,除了死亡他又还能复归何路?如果当时刘备听从劝谏与孙吴结盟去攻曹,我可能也不会有这样的伤痛,正是三人生死与共的情谊带给了我无比的感动与震惊。
关云长的死罗老很早就已经埋下了伏笔,刘备收义子刘封之时云长极为反对,到刘封成人时这个结必然会酿出苦果。最终关公落得被困荆州、求助无门的结局,与义子关平一同死在了乱军之中,何其伤怀!。这样一个忠义当头、英勇无畏、驰骋乱军之中震慑将帅的美髯公,竟然这样被斩下了头颅,夺走了青龙刀和赤兔马!我记得他在降操时对嫂子的敬重,记得他当时所约的三事,记得他护佑刘备家小时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更记得他为保荆州单刀赴会时的毫无所惧,以及他被华佗割开皮肉刮骨疗毒时,眉不蹙嗓无声,悠闲地下棋聊天的场景。勇者将才之中,云长是三国中最得我青睐的男子,他有勇有谋,还会小孩子气的因为黄忠和自己官职并列而拒绝受职,他是一个真正的男人,就算死了依旧是宇宙之间一缕英魂!
张飞的死让我尤为苦痛,这样一个与李逵性格极为相似的英雄人物,正直忠厚而缺少心机的男人,这个一声咆哮震退曹操百万大军的将才,哪怕死在鏖战的沙场也算是死得其所,可是他却在睡梦中被两个小人取走了生命,哀哉!痛哉!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将才是夏侯惇,他在战场中被敌人射中了眼睛,然后自己在马上连眼球一起拔了出来,却大呼父母之精血,不可弃,将眼球放在嘴里嚼了咽下,这是何等的勇气和气魄!
这些人的成就可以至此,有一个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卧龙诸葛亮。诸葛亮是这本书中我最为崇敬、欣羡、爱慕的人,他似一阵清风,又似一位有着天赐智慧的隐士,只要听见他的名字,我就会想到在一辆四轮车上,他羽扇纶巾,鶴氅皂绦,端坐于车上。他似一个超脱世俗的仙人,可以洞察世事、预测未来;他是一个睿智已极的谋士,可以纵观大势、运兵如神。他三气周瑜,使周瑜大呼着既生瑜,何生亮而弃世,却仍然要到周瑜墓前念着悼词哀伤哭泣,至凤雏庞统道透时哈哈大笑,这时一个豪放机智的形象跃然于纸上。为了报答刘豫州三顾草庐的知遇之恩,他夙兴夜寐,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临死仍千思万念为蜀国大事劳心费神,寿五十四岁而亡。他七擒孟获而七释,临战对阵骂死王朗,预伏锦计斩杀魏延,使司马懿看见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九个字时即大惊失色,奔走五十余里之后问将士我有头否,并慨叹吾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也,果然是死诸葛能走生仲达!他在只是没有敢觊觎蜀国,他的训练之下军兵整肃,军事部署整齐有序,关防之事毫无漏洞,这是怎样的军事才能可以达到的高度啊?!
他隐居隆中,未出茅庐已预见到天下可以三分的大势。在赤壁之战中,他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巧用火攻,这一系列策略的制定都源于他对于客观形势的全面掌控。凭借对司马懿的了解,他在空城中运用弄险的疑兵之计退其几十万大军。他有着渊博的军事、政治知识和经天纬地之才,他不仅有安邦治国的军政才能,还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为了刘备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的大义,他逆天而行要成就一统大局,却不意命丧五丈原。
纵然乱世之奸雄、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曹操又如何?孙策、孙权、曹丕、司马懿又如何?诸葛亮之才能剩他们十倍,只可惜碰上了一个无能懦弱的刘阿斗,只能抱憾而终。他的临危不乱,他的识人之明,他的良好辩才,他的多情有义都已经深深的镌刻在了我的心间。
这是一本不愧为名著的书,一篇读后感又怎能道尽我内心的感慨,寥寥千字又怎能述尽我泪水的味道,纵文字再多又怎能把书中的智慧尽复制于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