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作文 读后感作文 其他读后感 宋词三百首的读后感

宋词三百首的读后感

其他读后感   2025-02-11

  宋词三百首的读后感,唐诗宋词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宋词三百首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宋词三百首的读后感【1】

  清代词人上强村民,本名朱孝臧(185720XX),又号强村,于20XX年编定的《宋词三百首》,是目前同类作品中较具代表性、较精到的选本。当代词学大家唐圭璋先生为之笺注。

  在朱孝臧同辈况周颐写的序言中,指出了本书选词的标准是大要求之体格、神致,以浑成为主旨。在唐圭璋先生写的《自序》中,也说强村先生兹选,量既教多,而内容主旨以浑成为归。

  浑成,既是朱孝臧选词的标准,可以说也是宋词整体的特征。

  什么是浑成呢?我觉得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情与景的融合,二是情与词(语言)的融合,这两者融合形成了令人回味无穷的韵。

  情与景的融合是古代诗歌,尤其是唐诗最大的特点。宋人知道超越唐诗之难,在诗的创作上另辟蹊径,以义理入诗,故诗多理趣,但毕竟偏离了诗主抒情的轨道。宋人也当然知道,于是他们找到了诗余词这种诗歌形式,一逞他们抒情的本领。

  女词人李清照曾指出: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词跟诗相比,别是一家。别在哪里?就是词是一种律化的、长短句的、固定字数的诗(王力先生语)。它的语言的轻重缓急和节奏,和作者所要表达的起伏变化的感情相融合。所以,不太合律的苏轼等人的词才不被人们认为是本色。所以,挑剔的李清照才说知之者少,只有几个人才得到她的首肯。

  我读《宋词三百首》感受最深者就是这一点,在吟诵之时,每每感叹于每一个字安放得那么妥帖,连缀而成的短语和句子,其内在的意义和外在声音的轻重疾徐,与作者思想感情起伏曲折那么和谐,这种和谐所形成的境界令人流连忘返。

  宋词讲究每个字,尤其重视关键字的四声安排与表情的关系,如: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1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2,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这首词的转折跌荡处都用了去声。对、竟、念、更、便等字,都是去声,在转接提顿处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加强了声情上的感染力。

  韵对于词当然非常重要,韵与表情关系当然非常密切。大体说来,一般谐婉的曲调,以隔句或三句一压韵为标准,韵位均匀,又多压平声韵,如《鹧鸪天》、《定风波》。同一曲调(词)中凡句句压韵,声情比较急迫,隔句压韵的地方,就转入缓和。如:

  门隔花深旧梦游。夕阳无语燕归愁。玉纤香动小帘钩。

  落絮无声春坠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东风临夜冷于秋。(吴文英《浣溪沙》)

  词在句式上跟诗最大的不同就是句式长短参差,所以,词有别名叫长短句。句式长短跟表情关系极大。一般来讲短句急促,短句的连用,构成繁密急促的音韵,如: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至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张孝祥《六州歌头》)

  大量短句的连用,适宜表达激昂慷慨的壮烈情感。长句舒缓平和,长短交织便能很好地表达情感的起伏变化,如: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

  每一曲调的词的句式是不一样的,加以韵脚的不同,四声安排不同,每一个本色的词人总会找到一种适合的词牌来表达他(她)的丰富细腻的感情。而诗是豆腐块,以齐言为主,即使有不同长短句式参差的古体诗,格律也不严。感情与语言的和谐程度是难以比肩词的。

  宋词的格律与神韵的完美结合,我们反复诵读,体会一定逐渐加深,其味如嚼橄榄,越咀嚼越绵长。

  宋词三百首的读后感【2】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有数不清的文人雅客留下了流传至今的文字。早在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便写下了长篇抒情诗《离骚》,后来又出现了《论语》、《史记》等巨著。到了唐、宋、元、明、清时期,诗词歌赋、小说更是各具风采。

  爱诗之人,必定从小背诵《唐诗三百首》,而爱词之人,当然少不了有一本《宋词三百首》。小学时,老师很少提到宋词,上了中学,我渐渐对宋词有了了解并喜欢上这种文学体裁。著名词人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都是我经常在朋友、家人面前提起的对象。这个暑假,我还特意买了一本朱祖谋的《宋词三百首》回家欣赏。

  在《宋词三百首》中,有许多我从未听过的词人,像时彦、周紫芝、袁去华,但他们的词句仍让我陶醉:胡马嘶风,汉旗翻雪,彤云又吐,一竿残照。梧桐叶上三更语,叶叶声声是别离。唤觉来厌厌,残照依然花坞。

  宋词,它不用像唐诗,每一行的字都一样多,但却有一定的词律格式;它也不用有一个能概括全文的恰当名字,只要有词牌名就足够了,这样反而让人忍不住想去看看词的内容;它更不用像小说,要有人物、环境和情节,完全是作者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很好地抒发了写词时的感情,读起来仿佛是身临其境。

  正是因为宋词的传神、飘逸,才让它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缺少。春天,一个美丽的季节,我想,人们看着窗外的美景,一定会吟上一句:绿柳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等到夏天的时候,很多人会选择到乡村去度假,晚上,若是在小路上散步,一定会有和辛弃疾一样的感觉: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不知不觉,秋风已将树叶吹黄了,词人秦观正是在这时写下了《浣溪沙》中的名句: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秋天,还有一个家人团聚的节日,那就是中秋节,或许,一个几乎不会中文的外国人,也知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千古绝句。一个人难免会有遇到挫折的时候,这时,他就像陆游笔下的梅花: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如果想让自己重新振作,那就大声背一遍岳飞的《满江红》吧: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里面的语句可以让任何一个人鼓起勇气。

  宋词就是这样,它不但可以描写各种景色,而且能抒发各时的心情,可谓是文学大家之绝唱。我很喜欢这本《宋词三百首》,而且会把它推荐给更多的人,相信它一定能陪伴我成长。

  宋词三百首的读后感【3】

  期闲余,随手翻阅了一本宋词。翻开宋词三百首,则为其中的细腻真挚所吸引,而不能自拔。诧异于文字的魅力竟可穿越千年不朽,思接千载。试想穿越千年的风云变幻,和古人吟咏着同样的诗歌,感受着同样的情感,那是何等神奇的事情。忽然想起一句话其实时间是静止的,流动的是我们自己,似乎有悟。

  品读宋词,感觉他们真情涌动,真切如一缕缕微风,从古代飘到当今,而且还要继续飘到未来;它们又象涓涓溪流,在历史的长河中永不间断。

  心情好的时候,我喜欢读词。喜欢和柳永一起感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真情;喜欢和苏轼一起把酒问青天,感慨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也喜欢读词。

  柳永的轻轻诉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我深有同感;苏轼那断肠的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的凄凉沧桑,我听后,会和他一起忧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李煜的愁,仿佛感染了我的愁。让我也反思是否我有些为赋新词强说愁?

  但是无论心情好亦或是心情不好,总有两件事我很喜欢做:一是能感动自己的,再则是能为自己的心灵创造一份感动的。所以读细腻的宋词成了我所喜欢做的事,因为古人饱蘸感情的文章总能拂动心弦。

  我喜欢苏轼,他的豪迈是一种几番大起大落后的彻悟;我还喜欢李清照,她的词脱俗而清新,委婉而细腻每每读到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我总会觉得荡气回肠,感慨万千;读到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当读到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难,不先求解释而光看字面,就能体会到琵琶声的清脆婉转;读曹植的洛神赋时,单簧管读到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不用细想这句话的解释,也同样能体会到那种轻尘出俏的脱俗;读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更会被他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豪言所折服

  古诗在我看来是一种享受。

  品宋词却是一种心灵的沟通,我真真切切感受到我是在品读一个人。我喜欢那种从不知所云到有所领悟的境界。的确,我钟爱着宋词,但也有个小小建议:不要太过于钻研它们的情感,会让你走向林黛玉呀。但仍要说:我爱宋词!

点击显示
标签: 关于 红帽 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zdfyzw-1272204/
上一篇: 歪儿读后感
其他读后感推荐
热门其他读后感推荐
  • 古诗文
  • 外国名著
  • 选读推荐
  • 观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读后感
  • 高中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读书心得
  • 其他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