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作文 读后感作文 其他读后感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其他读后感   2025-01-15

  最近一直在读黄全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对中美教育的对比感触很深。

  看第一章就看到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上面提到:创造性能不能教?能不能在课堂上教创造性?作者给创造性下了这么一个定义: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包括方法、理论、产品、事物等,也就是说,创造必须具有两个要件:不打破常规,无所谓创;不造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只能是天花乱坠的想入非非。因此,创造性或创造力是指能打破常规去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之特性或能力。

  那么,创造性到底能不能教?我觉得这是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去认真思考的问题。书中举了一些例子,供大家思考。其中有一个例子我印象特别深刻。是关于中国和美国教儿童画画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在美国,老师根本不教绘画,一点都不教!每次都是给一个题目,就让孩子们自己画,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爱怎么画就怎么画,老师一点不管。画完了老师就只是夸奖说好哇!好哇!。孩子们有的站着画,有的跪着画,有的趴着画当然画的画也是不成比例、不讲布局、不管结构、无方圆没规矩,甚至连基本笔法都没有。在中国,相信不用我说了,老师肯定得先教基本的笔法,教画的比例与布局,然后给个样板让孩子们比着画,基本上都能画的像模像样的。中国的孩子画完以后都是问像不像,而美国的孩子都是问好不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在中国,一个三岁的孩子都能画出一副以假乱真的竹子画,可是,一个三岁的孩子对现实生活中竹子的概念是不是清楚呢?回答是否定的。也就是说,是不太清楚的,甚至是很模糊的。因此,此时他们的竹子的概念就只能是黑板上老师挂着的那幅画。也因此,他们问的像不像指的就是像不像那幅画。既然有像不像的发问,就一定有一个可依据的样板来评判像还是不像。当一个人从小就反复接受这种模式的训练,久而久之就会习惯性的以像不像样板来要求自己。这种训练往往培养的是一种比照式的逻辑思维或线性思维。而美国孩子学绘画,美国孩子学绘画,老师往往不设样板、不立模式,让孩子在现实生活到内心想像的过程中自由地构图。因此,才有美国孩子的五花八门的不成比例、不讲布局、不管结构、无方圆没规矩、甚至连基本笔法都没有的画。也因此,美国孩子画完回后,只问好不好?不问像不像?回答像不像的问题,更多的是逻辑思维。回答好不好的问题,则完全可以是形象思维。因此,许多中国孩子具有的是相当好的绘画基本技巧,以及很高的拷贝的能力,但欠缺基本的创造力。

  看到这个例子,不知各位对创造性能不能教这个问题有了自己的答案。

点击显示
标签: 亲爱的 人生 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zdfyzw-1275088/
其他读后感推荐
热门其他读后感推荐
  • 古诗文
  • 外国名著
  • 选读推荐
  • 观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读后感
  • 高中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读书心得
  • 其他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