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关于中国的历史你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欢迎阅读!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1】
中国,一个泱泱大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与历史,的确,悠久而深远的历史正是中国古城的魅力所在。
作为一个炎黄子孙,了解中国历史是理所应当的,在认识中国历史的过程中,《中华上下五千年》便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今年我读了《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里面主要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大大小小的事情,从盘古开天辟地到中日黄海大战,里面记载了无数名人,其中有:三顾茅庐的刘备、雄才大略的诸葛亮、英勇报国的岳飞、神医华佗、举贤任能的屈原……
中国是一头咆哮的东方巨龙,为我们这些炎黄子孙带来无比的荣耀,她有着令世界都震撼的历史和奇迹:世界最长的城墙——中国万里长城、世界最古老的东西贸易通道——丝绸之路、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世界最大的皇宫是北京的故宫、世界上最早最全的医药书《本草纲目》……这些不都是我们的骄傲吗?曾几何时,古埃及、古罗马等国家都有着和中国同样灿烂的历史,但今天它们已失去了昔日的光泽,唯独这东方的巨龙还闪耀着雄姿。
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诸葛亮和勾践,因为他们都有一个故事:《卧薪尝胆》和《三顾茅庐》。
《卧薪尝胆》里主要讲:吴王阖闾打败楚国后,成了南方的霸主。
越国是吴国的临国,它与吴国素来不和。
公元前496年,越国国王勾践即位。
为了征服越国,吴王发兵攻打越国。
两国在槜李地方展开了一场大战,吴王阖闾满以为可以打赢,没想到打了个败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伤,再加上上了年纪,回到吴国,就咽了气。
吴王阖闾死后,儿子夫差即位。
阖闾临死时对夫差说:“不要忘记报越国的仇。”
夫差记住这个嘱咐,叫人经常提醒他。
他经过宫门,手下的人就扯开了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你父亲的仇吗?”
夫差流着眼泪说:“不,不敢忘。”
夫差为了报父仇,叫伍子胥和另一个奸臣伯嚭操练兵马,准备攻打越国。
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勾践于是被抓到吴国。
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与喂马这些奴仆才做的工作。
越王心里虽然很不服气,但仍然极力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
吴王出门时,他走在前面牵着马;吴王生病时,他在床前尽力照顾,吴王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许他返回越国。
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报仇雪耻。
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一尝苦味,还问自己:“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他还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当作褥子。
这就是后来人传诵的“卧薪尝胆”。
勾践决定要使越国富强起来,他亲自参加耕种,叫他的夫人自己织布,来鼓励生产。
因为越国遭到亡国的灾难,人口大大减少,他订出奖励生育的。
他叫文种管理国家大事,叫范蠡训练人马,自己虚心听从别人的意见,救济贫苦的百姓。
全国的老百姓都巴不得多加一把劲,好叫这个受欺压的国家改变成为强国。
越王勾践整顿内政,努力生产,使国力渐渐强盛起来,他就和范蠡、文种两个大臣经常商议怎样讨伐吴国的事。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要去打齐国。
伍子胥急忙去见夫差,说:“我听说勾践卧薪尝胆,跟百姓同甘共苦,看样子一定要想报吴国的仇。
不除掉他,总是个后患。
希望大王先去灭了越国。”
吴王夫差哪里肯听伍子胥的话,照样带兵攻打齐国,结果打了胜仗回来。
文武百官全都道贺,只有伍子胥反倒批评说:“打败齐国,只是占点小便宜;越国来灭吴国,才是大祸患。”
这样一来,夫差越来越讨厌伍子胥,再加上伯嚭在背后尽说伍子胥坏话。
夫差给伍子胥送去一口宝剑,逼他自杀。
伍子胥临死的时候,气愤地对使者说:“把我的眼珠挖去,放在吴国东门,让我看看勾践是怎样打进来的。”
夫差杀了伍子胥,任命伯嚭做了太宰。
公元前475年,越王勾践作好了充分准备,大规模地进攻吴国,吴国接连打了败仗。
越军把吴都包围了两年,夫差被逼得走投无路,说:“我没有面目见伍子胥了。”说着,就用衣服遮住自己的脸,自杀了。
后来勾践北上中原与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使自己成就了一番伟业!
读完我觉得勾践的精神非常使我感动,是啊,如果谁都有这样的精神,那也能成就一番伟业!
《三顾茅庐》主要讲了: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微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卧龙岗上(今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
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我为诸葛亮的才能感到高兴,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上学,长大后当一个好官。
我们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现在却在世界上抬不起头,但是,总有一天我们中国人会在世界上宣布:我们不是最弱小的!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2】
这本书从盘古开天辟地一直写到隋朝的灭亡。
记载了中华上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一篇篇生动传神的神话,一件件发人深省、给人启示的历史故事,历历在目,让人久久难以忘记。
神话故事总能引人入胜。
这本书的神话故事也不例外,这些故事不仅写的精彩,而且让我们懂得了许多知识,明白了许多道理。
例如黄帝大战蚩尤的故事:远古时候为了争夺天下,九黎族首领蚩尤与黄帝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蚩尤设计了许多陷阱,但都瞒不过黄帝的眼睛,最后,黄帝用自己的聪明才干夺到天下。
这些故事听起来有些荒诞,但也使我们明白了:在远古的时候,各部落之间是有利害冲突的,并且发生过战争,说明了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是在人和自然的斗争中、部族和部族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书中的历史故事也很耐人寻味,总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如《唇亡齿寒》告诉我们手足情深的朋友,无论经历各种变故都是不会忘记的。
《苏武牧羊》对待自己的国家一定要热爱和忠诚……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管鲍之交》,主要写了管仲和鲍叔牙是如何成为生死之交的朋友。
鲍叔牙是个知书识礼的谦谦君子,管仲是一个有着这样那样缺点的人,但鲍叔牙非常珍惜两人的友谊,处处帮助、谦让、维护管仲,让他们的友谊一直传颂至今。
像这样的例子,在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在我们班里有一些学习不好的同学,但那些学习优秀的同学非但不歧视他们,还帮助他们进步,后来还变成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总而言之,《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故事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代代颂扬,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3】
如果我们浏览一下我们的历史,就会发现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忠臣与奸臣,也正是这些臣子,左右了一个王朝的兴衰,那么究竟什么是忠臣?什么是奸臣?我觉得其定义只能是相对的定论,只能是对应某个朝代来说,一般说不为私利,一心为国的我们称他是忠臣,而一心为己,不顾江山社稷的我们称他为奸臣。
比如说郑成功的后代,在清朝灭明初期,郑氏后人占据台湾依然是称自己是明朝的子民,与清朝对立,这对于明朝来说郑氏后人是忠臣,而对于清朝来说那?不能说是奸臣,至少也是叛匪。
所以说,忠臣也是相对的。
按正常的理解,忠臣是为国的,应该名利双收,奸臣是败国的,应该身败名裂,可历史,现实并不一定是这样,这又是为什么那?我个人认为,这要从忠臣与奸臣各自的特点说起:
忠臣易得罪人。
忠臣往往都是一心为国,说话梗直,而在人际关系上则不擅长,这样就容易使他得罪人。
唐朝的魏征给皇上提意见,不分任何场合,从不给皇帝留面子,常常让皇帝下不来台,当然唐太宗算是很宽厚的了,换成别人恐怕就不好说了。
宋朝的岳飞精忠报国,可他在对宋高宗说话时,也不太讲君臣之理,另外,他也不知道皇帝的心思,只是知道收复山河,迎二帝还朝,其实皇帝根本就不想让二帝回来,否则他的皇帝怎么做?只是皇帝不能把这话说明了而已。
汉朝的御史大夫曹错也是一心为国,建议皇帝削藩,其实这是对国家很有意义的事。
可被削的那些人能放过他吗?弄的家个藩王纷纷造反,皇帝明明知道曹错是对的,可是没办法,为使国家稳定,还是杀了曹错。
清朝的恭亲王奕对于慈喜来说可谓是忠心耿耿,并有救命之恩,可就是有点不顾及君臣之理(叔嫂),有时还顶撞慈喜,最后还是被慈喜免职。
说忠臣容易得罪人还有一点,就是忠臣有功劳时,容易遭人嫉妒,这样也造成了忠臣树敌太多的后果。
反过来我们再说说奸臣,奸臣一般都很会察言观色,不轻易得罪人,而且很会来事,只要是对自己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你说鸡蛋是方的都行。
忠臣为国,奸臣为己。
二者的出发点就不一样,忠臣为国家的事情考虑的多,对自己考虑的就少了。
而奸臣为自己考虑的多,为国家考虑的就少了。
这也符合一心不可二用的道理,这样一来,忠臣就很容易遭别人的暗算,而奸臣就知道时刻保护自己。
秦朝的赵高在秦始皇刚死时,马上就感到如果扶苏将来当皇帝,自己就不再受重视了,于是,他强迫当时的丞相李斯假传圣旨,逼死扶苏,让秦二世胡亥登基,他还怕当时的大将蒙恬、蒙毅不服,也把他们迫害至死,可以说,赵高想的都是自己,他明明知道杀了蒙甜、蒙义对国家不利,可他还要这样做,接着又把知道内情的丞相李斯处死,结果秦朝军界、政界都没有了领头人,秦朝也就很快灭亡了。
类似的例子历史上很多,象春秋时期的吴国宰相伯丕收受越国的贿赂,就替越国说话,不杀勾践,最后也是亡国。
宋朝的秦烩怕岳飞收复失地功劳盖过自己,就鼓动皇帝招回岳飞并害死。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忠臣很少为自己去想,所以很容易遭人暗算,而奸臣则只要是自己得到好处,不惜国家、他人的一切代价,为此,奸臣的自保能力远比忠臣强。
忠臣、奸臣都有本事。
忠臣的本事主要表现在办“事”上,奸臣的本事主要表现在办“人”上,二者之间正好处在两个极端,但不管是摆弄事还是摆弄人,这都是一种本事。
忠臣不好控制,奸臣好控制。
忠臣只知道报效国家,坚持己见,你给他任何个人方面的好处他都不愿意接纳,而奸臣正好相反,你给他点好处他就听你的,就象狗一样,一个肉包子就能让它掉过头来。
对于皇帝来说,忠臣不某私利、不好控制是最可怕的,所以历史上一个开国皇帝立国后都要杀一批忠于自己打天下的功臣,怕的就是自己将来控制不了他们,同时这也是忠臣惹火烧身的主要原因,所以有些聪明的忠臣就在这方面做点文章,以保全自己。
汉初的丞相萧何,功劳最大,可他怕刘邦怀疑自己,在晚年,就故意做了一些贪腐、收人贿赂方面的错事,让皇帝感觉到萧何这个人也没有什么大的理想了,所以,萧何算是少有的善始善终的忠臣。
秦国的大将王剪,在出兵灭楚时,故意一会向秦王(当时赢政还没称帝)要块地,一会向秦王要个封号,一会再让秦王给孩子安排个职位等,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让秦王放心,他不会谋反,只是想多享受点。
从上面两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皇帝怕什么?他怕的就是手下的臣子功高盖主、怕的就是手下人谋反,而王剪和萧何恰恰明白这些,特意作出一些小人做法,让皇帝感觉他们也是贪图享乐之人,没有野心,从而保全自己,这在古代的忠臣当中是很少见的。
那么皇帝是如何对待忠臣和奸臣的那?要我说就是两个字:“牵制”,既让忠臣和奸臣相互制约,同时,自己也可以从中牵制忠臣和奸臣,使忠臣和奸臣都要依靠自己,从而巩固自己的地位,其实,历史上有的皇帝是被奸臣蒙骗了,有的皇帝则是装糊涂,是在利用忠臣和奸臣,设想一下,如果手下的臣子都一条心的话,皇帝还能控制的了手下人吗?所以,一个聪明的皇帝往往让手下人相互制约,自己从中渔利。
如汉景帝杀曹错、宋高宗杀岳飞等这都是皇帝知道是怎么回事,是故意杀的。
崇祯杀袁崇焕、吴王夫差逼死伍子胥确实是属于皇帝自身的糊涂。
历史是什么?要我说就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通过这面镜子来看看我们今天的一切,我感觉,我们周围的人当中,就有君子,有小人,而君子就象前面提到的忠臣,小人就象奸臣,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君子实在,把心思都放在工作上,你和他个人有点什么冲突他不会在意,而小人把心思都放在整人上,你得罪他他能放过你吗?小人尽管如此,可他却很能拉拢一些人,很会和领导处关系,所以他也很吃的开。
小人也象奸臣一样,对什么事都没有自己的原则,只要是对自己没有影响的,你说什么是什么,从不和你犟嘴,如果你让小人来评论一件事的对错,他不会根据自己的看法来评论,而是要看怎么评论对自己有利,要看看自己站在谁的一面有利,就说谁的对,所以我们可能也会发现,越是会来事儿的人,越没有自己的观点,越不和人顶嘴,特别是对自己的上司,或许这也是他们从历史上得到的启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