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读后感
恶意读后感,东野圭吾的作品之一,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恶意读后感,欢迎阅读!
恶意读后感【1】
《恶意》是一部手记体叙事性的推理小说,是日本天王作家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
在读《恶意》之前,我就已经看完了《白夜行》,那是一部很好的作品,已经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白夜行》中的爱情极度炽烈,令人粉身碎骨;《恶意》中的怨恨则无比深沉,令人万劫不复,人性的两极就这样奇异地直击人心。
在读的过程中,我不知道书什么时候结束,所以当罪犯找着时,我以为就要结束了,然而《恶意》与一般的推理小说不同,它彻底颠覆了推理小说的观念知道了罪犯是谁,推理小说也就结束了。
《恶意》先是以野野口修的手记开始描写事件的发展和经过,是案件发生的主要内容,接着是刑警加贺恭一郎的记录和提出疑惑,本来在加贺刑警的独白中真相就大白了,即小说要结束了。
但是,面对野野口修的认罪,再加上作案动机的不明,加贺刑警又进行了深入调查,结果又探出了新的情节。
本来以为这次杀人动机找到了,真相可以大白了,而且犯罪嫌疑人野野口修也写了忏悔书,对自己的犯罪事实完全认罪了,案子就这样结束了。
可是,当加贺刑警再次调查时,他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他觉得他掉进了一个陷阱,前面所有的一切都是假象!犯罪嫌疑人是一个得重病即将死去的人,就因为对畅销作家日高邦彦看不顺眼,产生了恶意。
于是他精心策划了一场谋杀,他谋杀的手法平淡无奇,他就是要警官知道是他杀的,并且留下了很多暗示,使警官陷入他的诡计。
老实说,尽管野野口修是罪犯,他是怨恨最深的人,但是在读《恶意》的过程中,他一直是被视为无辜者,受害者。
就算是已经知道他是凶手了,由于对作案动机不明,我仍对他没什么坏意,觉得他只不过是一时冲动嫉妒而犯下了错误。
在加贺刑警的调查中,当我知道他以前是受害者时,我甚至对他充满同情。
可能前面我感觉不到有多大的恶意,但在真相出来时,我那份激动的心情是无法用语言来传达的,我只能说,野野口修的恶意是最凶险的!他不仅杀害了作家日高邦彦,而且在名誉上也毁了他,甚至把他的人格都毁了。
作品中凶手是可怕的,对一个人的恶意,其最终手段不是杀了他,有比杀人更胜一筹的方法来展示自己的恶意,那就是让人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正如人们所说的,恶意在这本小说里被描绘成是没有什么理由的,或者理由是微乎其微的,它只是对某个对象怀有的强烈的负面情绪,这种情绪的初始是细微的,结束的时候却极为澎湃。
《恶意》的主人公(凶手)所做的一切是为了毁了被害人的所有,原因只是因为潜意识里接受不了他。
不管被害人做什么,对凶手有多好,凶手都无法从心底接受他。
可能这就是书名为恶意的潜台词吧。
不接受他人对自己的好,而把他转换成心底的恨意,这种思想很可能被别人认为是病态。
让人觉得害怕的是,现实生活中是不是有这样一个人在恨着我,把我的好意都变成了恶意?会不会以后有一个人因为这种恶意而毁掉我?这种想法肯定病态的,但是这也许会让我去反思,自己对待别人的方法是否有欠妥当。
恶意读后感【2】
因为最早拜读过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变身》,被其奇特的成文思路和故事情节所打动,因此对他的书一直有所偏爱。
非常有幸的是,前天在图书馆,我在众书海中竟发现了他那本传闻中的巅峰之作《恶意》。
于是我花了整整一天时间去品味这本充满着人性和悬疑的推理小说的名作,可以说拜读这部作品的时候,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酣畅淋漓,这种感觉从开篇一直持续到结局让我情不自禁地想把这种感觉分享给大家。
书的开篇是本作主角野野口修的手记,以他到自己朋友,著名的畅销书作家日高邦彦家中去拜访,邦彦告诉他,他因为讨厌邻居家的猫而将其毒死为开头,到野野口修发现日高邦彦死在家中为前篇结束。
从第一章来看,这貌似就是一宗杀人案,和普通的推理小说一样,无非不过是引导大家找出凶手破解真相。
而第二章开始,作者将第一人称换成了负责这起案件的加贺恭一郎,从加贺怀疑野野口和藤尾美弥子到他和野野口的各种对话,爱好推理小说的各位应该也可以从中找到蛛丝马迹。
而在第二章的最后加贺这位出色的警官也向大家揭示了真凶,那位本书的第一章的第一主角野野口修。
按照常理这似乎就应该接近尾声了,可是在这本书中,到指认野野口修和野野口修承认罪行却才不到书的一半。
从第三章开始一直都是讲述加贺在寻找野野口修的作案动机。
已经被癌症缠身的野野口似乎不愿意说出实情,而从那些发现的蛛丝马迹中似乎可以昔日的著名作家日高邦彦的作品,其实多数是这位儿童文学作家野野口所代笔的。
而再进一步的探究,人们竟然发现野野口家中有日高邦彦死去的前妻日高初美的围裙,而且还有他们准备一起去旅行的申请单。
野野口修告诉大家他和初美有了私情,初美因为日高的逼迫所以才自杀的。
当真相呈现在世人面前,大家甚至开始同情起了野野口,纷纷指责死去的日高。
死去的日高在人们心中变成了一个刻薄和虚伪的人,而野野口才是真正的实力作家和值得同情的对象。
故事到这里似乎又该结局了,因为这起案件看起来已经真相大白了。
但是故事依旧还没有结束,在舆论四起的时候,加贺感觉这起案件似乎还有些蹊跷。
他造访了日高和野野口昔日的同学和那些认识他们的人。
从那里,加贺发现了一些纰漏。
真正的真相最终揭开了,原来日高并不像野野口所讲的那样是个心胸险恶的人,反而日高是位正义、热心的朋友,小时候的日高帮助不愿意上学的野野口,不像学校里欺负自己的暴力势力低头,而野野口为了自保竟甘愿给学校里的霸王跑腿。
长大后日高靠自己的能力成为了著名作家,他也不计前嫌地帮昔日的朋友野野口找工作,他对野野口可谓是一直很关心和热情。
而野野口出于嫉妒竟然一手策划了这起杀人案,而杀死日高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他的目的是要让日高身败名裂,为此他手抄了日高的很多作品,制造了他和日高前妻有私情的假象,他得知自己得了癌症,更是想借此在死后夺走日高的荣誉。
整本故事读完,两种感觉环绕着自己,一种是野野口修所表现的嫉妒的毒所蔓延的恐怖,另一种是作者无与伦比的剧情布局。
人心往往面度嫉妒的时候会失去方向,野野口策划了这一起将生命和名誉一起终结掉的杀人案让人不寒而栗,不得不发人深思。
与其说野野口是那个令人唾弃的坏人,还不得不说他是个彻彻底底的可怜虫,从小在和优秀的日高相对比下,他变得越来越自卑,而自己得了癌症的消息更是刺激了他深藏已久的嫉妒的心。
这让我想起了当今社会,很多大人教育自己小孩的时候都会说邻居家的孩子怎么怎么样可是各位父母可曾想过,这样其实打击的是自己孩子的信心,稍有不慎甚至会造成嫉妒或仇恨的恶果滋长。
再谈谈本书作家,其实东野圭吾才是最大的阴谋家他一步步布局,他欺骗了所有人,但是《恶意》也用它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广大读者。
恶意读后感【3】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了路不如高人指路,在没有高人也也没有时间行路的情况下,我只能低头读书。
《恶意》是我看的东野的第五本小说,也是用时最短的一本,在带娃的现在,一天之内看完真的是大耗元气的一件事,可以称的上废寝忘食了。
这本书从日高死了那刻开始,我就被东野牵着鼻子走了。
读到一半的时候,我以为知道了真相,心里还在嘀咕后面一半的内容东野要交待些什么,结果我是小觑了东野的才,这是本局中局,套中套,抽丝剥茧到最后的小说。
古话说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
每次看完书,我总会去拿自己周遭和书中人物对比,希望能够通过书中人物的故事折射一点到自己生活的现实中,好的坏的,或多或少有点警示和帮助。
(一)面对生活中的落差 可羡不可妒
现实生活是存在着诸多的落差,贫富、美丑、运气、才能等等,各个因素不同组合排列就会有着不同的命运。
野野口修之所以要如此颇费心力与精力布此局,追根溯源还是因为妒,也是这边书的核心词汇恶意。
对于书中的妒我不想过多的赘述,因为是本推理小说,剧透只会让还没来得及看的读者失掉很多过程中的乐趣。
看完书后,我问自己是否是个善妒之人,自醒一番,我不是。
对待生活中的很多落差,特别是别人比自己好的地方,我多数是以羡的心态来对待。
在自己最不如意的那一年,回到重庆看到我最好的闺蜜即将步入婚姻的殿堂,心里是说不出的羡慕。
到现在我都还跟老公说,我很羡慕她,人生际遇是那么平顺,读大学时遇到不错的另一半,毕业后顺利找到工作现在结婚生子,一切都那么顺利。
可同样的东西,我想得到就要大费周折费好大的劲,可我从来没有过嫉妒,摸着良心说一丝丝都没有。
羡慕会让人产生冒泡泡那般美好向上的情绪,比如哇,她身材好好这会让你也想好好锻炼拥有和她一样的身材。
好羡慕她带两个娃还能把事业操持的如火如荼这会让你把现在带娃的苦和累缩小一百倍,发誓自己也要是个面面生风的能干女子。我好羡慕她能拥有现在的幸福这会让你自己,为何总是遇人不淑。
可见,羡是有力量推你前进的。
可妒不然。
善是天使,妒就是恶魔。
对妒这个字,发生在生活中的事例也比比皆是,可我不太想花功夫记录,一是觉得本来现在属于自己的时间就有限,我要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二是本身再回忆起被妒攻击的时刻,难免会心里不舒服一阵。
所以,愿世间多点美好的善,少点阴暗的妒。
(二)黑暗的校园暴力
我想也许东野写这本书的用意之一应该也是想引起大家对校园暴力的关注吧。
看完后我在网上查了下数据,浙江大学《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社会心理研究》调查显示约有87%的学生表示曾遭受到其他同学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而校园暴力现在是呈低龄化、群体化和反复性方向在发展。
学生时代,我也曾受到过类似的威胁,原因很简单,就如同书上写的那样看你不爽,同样我没有选择告诉家长,选择自己硬着头皮面对,这点和书中的日高有相似之处吧,至少表面上我也是挺有骨气的,还好这件事被老师发现及时叫停,没有酿成太大的伤害,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灵的。
只是从那时起,我懂得枪打出头鸟树大招风这些道理,为人处事低调了很多,也失掉了很多活泼。
现在我已为人母,想着以后怎样让子女能够规避掉这些,不欺负人,也不被人欺负。
想来想去,觉得也没有太高明的招,我愿她一路没有太大的坎坷,但是未来的命数由不得我为她安排,未来也只能见招拆招,能做的就是多留意,多交流,多关心。
做她的妈妈,也做她的知己。
(三)子女的性格源于家长的言传身教
野野口修的牢狱之灾可能在他孩童时期就埋下伏笔了吧,为什么?因为他的妈妈是个计较之人,好事之人,善妒之人。
总是把社会的不公,命运的不济,自己的不幸加载给野野口。
在野野口遇到一点不如意时,想的不是总结自己而是归责于别人。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也比比皆是。
我认识一个单亲妈妈,准确地说算是耳闻,不算认识。
她和前夫离了婚后,前夫有了自己的新生活,她心里开始有些许不平衡。
于是她开始通过细微种种告诉她的女儿,你爸爸不爱你了,你爷爷奶奶不爱你了,只有妈妈最爱你。本来乐观开朗不爱多想的女儿也开始怀疑家人是否爱她?我心想,多么愚蠢的女人啊,这样做这样说能给你女儿带来什么?快乐?幸福?健康的身心?还是落差后的比较或是教会她放大自己的不幸?对子女的教育,拼的是父母的人生功底,子女是父母的延生,所以要教育好子女,就得先栽培好自己。
这句话送给自己。
(四)小心第一印象的坑
很多人跟我一样,一开始都会觉得日高是个冷酷无情之人,为什么?因为文章一开头就交待了杀猫事件。
我们很容易掉进第一印象这个坑里,掉进去就会用有色眼镜去看。
记得之前微博有这样一则消息,金星一开始不喜欢杨幂,因为网上黑杨幂的人很多,也因此差点推掉了《分手大师》这部戏,只是转念金星又想,我不能因为网上说什么就是什么啊,得自己亲自接触接触。后来吧自然是180度大转变,觉得杨幂认真敬业又乖巧而且脚一点都不臭。
写了那么多,想说的其实很简单,对任何人任何事都别一锤定音,因为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本身一切都在改变,对事对物对人也应如此。
好了,最后用 唐诺《查令十字街84号》后记里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吧。
人类发明了文字,懂得写成并印刷成书籍,我们便不再徒然无策地只受时间的摆弄宰制,我们甚至可以局部地、甚负意义地击败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