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别无选择》
比如一个多子女家庭的小孩儿,又特别渴望被关心被重视,那么他往往坏得不得了,挑衅捣乱,以出格的表现博得家长的特别关注。我觉得《你别无选择》中李鸣们的心理与此差不多,不过高级一些,他们渴望得到整个社会的重视。
这个发生在20年前艺术院校里的故事,现在来看还是那么新鲜好玩。每个人都酷酷的,有些疯狂有些反叛,套用现在一个名词叫“另类”。李鸣闹退学,最终也没退成。石白能引经据典地对老师讲错的半个字予以反驳。马力把私人图书整理得像公共图书馆,连借书卡都不缺。森森一天到晚砸钢琴,边喊“妈的力度”。孟野经常闹失踪,娶了个爱情疯子的老婆,要求学校开除他,然后与其一同流放边疆。仅有的三个女生同样神经质,一个娇滴滴得像只猫,时不时喵两声。一个瞌睡大王,整日处于“懵懂”状态。还有一个女生算优秀,却被几个男生同时狂追,她也来者不拒。总之,所有的人都脱离了生活常态,穷折腾。在表面的混乱中,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追求——音乐作曲,除此以外别无选择。
刘索拉的小说,情节性不强,几乎写的都是音乐人的一种状态,有北京人神侃的风味。今天这样的小说很多,但不及刘索拉的雅。往往流于痞,动辄性呀做爱什么的,再加上粗话连篇,让人作呕。其实,属于年轻人的一股子反叛劲头、闹腾手段,从前和今日差不多。区别在于,李鸣们的反叛带着一种理想主义色彩,他们有追求充满激情,是成功前夜的躁动。而今天很多年轻人的反叛,却有一种颓废的情绪,生活太优越了,用不着追求,无所事事,所以瞎折腾。简单地说,刘索拉更偏重于精神,而那些人更偏重于物质。意境高低区别在于此。
好像是个巧合,20年后的今天,当文汇出版社再次出版了《你别无选择》及那些音乐小说的姐妹篇《蓝天绿海》《寻找歌王》时,书中描写的那些反叛形象们都已成就为世界著名的作曲家了,而且他们将在2006年首次相聚德国,与欧洲最高水平的现代室内乐团合作,音乐会首演以《你别无选择》冠名,拟做世界巡演,也将回到中国,这肯定是刘索拉当年没有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