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北大授课读后感
你读过余秋雨的《北大授课》吗?有着怎样的读后感呢?欢迎阅读小编带来的余秋雨北大授课读后感,与你分享!
余秋雨北大授课读后感【1】
近期,读了余秋雨老师的《北大授课》。
概括起来就是一个收获,两点启示。
一个收获是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有了更多的了解。
本来就很少涉猎历史方面的知识,更不要说专业化程度更高的中华文化史。
通过阅读《北大授课》,使我头脑中这块不毛之地长出了一根草芽。
两点启示:一是余秋雨老师的授课方式非常成功,值得我们学习。
授课之所以成功,尽管有余秋雨老师超雄厚的实力和优秀的学生以及授课内容等特殊原因,我觉得授课方式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余秋雨老师总是先提出一些与授课主题相关的问题,然后以学生为主展开讨论,最后老师再纠偏、、提升。
这样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和学生形成课上的良好互动,很好地调动了学生思考和发言的积极性,充分展示出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针对性地纠偏,再总结、提升,更能有效调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这种授课的方式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思想。
从教育思想的角度看,暗合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
我认为,我们的老师应该找到《北大授课》的录像片看看从形式上学习教法,再认真研究一下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从认识上转变观念。
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将会发生变化,教学效果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二是余秋雨老师对中华文化历史、文化事件价值的独立判断。
余秋雨老师能够做到这一点有两个前提,一是对中华文化的广泛研究和相关文化事件的深入考证,二是多维度思考辩证分析的能力和冲破束缚的勇气。
作为教师,我从中领悟到了专业成长的方法。
余秋雨北大授课读后感【2】
文化能够滋润生命,生命也能够滋润文化。
古有三千弟子「论语」孔夫子,今有北大学生「问学」余秋雨。
从本书中可以窥视余先生对文化传承的执着和热爱。
说来惭愧,他们谈论的一些文化内容虽有些久远和高深,让我读得有些艰涩,似懂非懂,就像烈日下蜗牛的行程,但我还是饶有兴趣地坚持把它读完。
每每读完一课心胸总有一种亮敞的感觉,眼前蓦然少有的开阔。
一直以来,我深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却未见人细谈,恐怕是他们没这胆量吧。
但是,余秋雨却用最具个性的文笔精心淬炼华夏五千年文化。
推开文学的大门,余秋雨与一群北大学子一起讨论着古老的话题,散发着自然的青春色彩。
从童年的歌声到古老王朝的归来;从寻找真实的孔子从光耀千古的324个字到走向文明的困惑。
我看到了一个个伟大废墟间文明陨灭的印证;看到了王懿荣殉国时最放心不下的那一堆甲骨文;看到了孔子三十岁起就怀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恭敬态度,
周游列国拜师问学,到处推行他的仁政,但处处碰壁,最终一路冷遇成就了的伟大;听到了老子《道德经》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带来的反传统的观念忠告;明白了庄子为心灵提供快乐的依据;明白了曹丕与曹植因七步诗而互相残杀的真相;感动于墨子作为一个黑衣壮士为兼爱非攻奔走相告,
解救人民的疾苦,成为了一位跨时代的精神导师;感动于《离骚》中忧国忧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以及他选择那山河断裂式的壮美,悬崖峭壁式的决绝;
体会到了司马迁《史记》那朴素的文笔,来诠释世间文字,过巧即伪的真谛;参观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精神家园一个个诗人、词人,一个个画家、书法家,
一个个魏晋名士、诸子百家,仿佛就在我们的眼前,活跃在中华文化这片肥沃而广袤的土地上,显示出了勃勃生机。
因为,在这片土地上,中华绵延不绝的文明是滋润他们的土壤,他们生命因文化的滋润而鲜活。
针对中国文化,余秋雨先生与北大学生共同探讨了四十七节课,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最后一节课走向现代的困惑。
回忆起秦、汉、唐、宋的失落,大家都处于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心情之中。
因为那时候,人们才朦朦胧胧看到了中国。
中国人在十九世纪后期遇到的灾难,应证了任何再辉煌的回忆反而加深了失败的体验。
但是,这是政治失败还是文化失败呢?余秋雨先生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说文化失败有点不准确。
中华文化毕竟已经延续了几千年,在别的文明一轮轮相继灭亡和中断的过程中一直维持着自己的生命,到十九世纪,还没有充分的理由判定它已经灭亡。
但是毫无疑问,这种过于长寿的文化在生存状态上确实出现了一系列难以逾越的障碍。
在没有逾越的时候,看上去像是不可逾越。
一位同学提出的现代社会的热闹与百家争鸣时期的热闹有什么区别这一问题,文中用广场哲学和开山立派的原创气魄作出了答复。
在广场上辩论,高嗓门的一定是胜者,而大学者一定是输家,这就是广场哲学的一个简单例子。
先生提出言论的质量等级,我虽不是深以为然,但觉得他的话还是有一定的道理。
就比如说现在人人都玩的微博、论坛,你一句我一句,述者不负责任的写,看客不负责任的信,然后不服责任的传播,拉长排站队,几波人大战口水互相诋毁实在太常见了。
这不是争论,更别提争鸣,充其量就是争吵。
关于开山立派的原创气魄也有一个很好的例子,现代人无不追求个性、独特,深怕走在街上与谁穿了一样的衣服,我感觉正这是因为存在了太多的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所谓物以稀为贵正是如此。
由此可见现在流行的特立独行与诸子百家时开山立派的气魄真是相形见绌。
余秋雨说:文化能够滋润生命,生命也能够滋润文化。
中国文化,本应与更多的青春生命产生互动。既然这样,我就想,趁我们还算年轻,多读点书,就让文化滋润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的生命焕发更多的青春活力,潇洒走一回。
余秋雨北大授课读后感【3】
《北大授课》是一部课堂实录,选择读《北大授课》是基于对《中国文脉》的阅读体验。
在看了内容简介的盛赞与余教授在自序的诠释之后,便开始了对此书为期2天的阅读历程。
整体来看,本书大不如《中国文脉》。
不喜欢它的原因有二:其一是1--4页中那些明显画蛇添足的参与课程的北大学生的照片,倒是很符合普遍的民众心理,但却因此降了一个档次;其二是这本书里有大量《中国文脉》的内容。
其中后者是主要原因,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是你初听一位名家的课,你会因他精湛的课堂艺术而由衷折服,而当你不小心听到,
他换了地点、换了学生仍呈现出与你曾听到的那节相似度极高的课时,那种无可名状的失落。
如果说《中国文脉》是高山是海洋,那么《北大授课》则是丘陵是溪流。
也许这种评价有失偏颇,但就个人阅读感受而言,读过《中国文脉》,《北大授课》再读的价值就不大了。
撇开这些,掩卷再思,本书还是有它自身的价值的。
本书既是一部课堂实录,所以呈现出一种生成的气象。
每讲一处,余教授会让学生们先谈谈对某个人或是某个城市的了解,然后再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讲授,体现了对话与碰撞,也使我们感受到一种课堂的真实感。
还有本书中有《中国文脉》一笔带过的人物,在这里进行了全方位的诠释。
比如:本书三十九课时--《多记一个名字》,这一讲中很详细的讲了颜真卿。
对于颜真卿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他的书法造诣上,以及那首妇孺皆知的《劝学》,未曾想到他光耀千秋的文化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