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作文 读后感作文 其他读后感 蹚着河水 ——读《摆渡人》有感

蹚着河水 ——读《摆渡人》有感

其他读后感   2025-04-10

  蹚着河水

  ——读《摆渡人》有感

  九年级 胡筱娅

  人生的苦难就像无边无际的河流,我们发现自己一直在河里从未解脱,才知那河水不在我们的身外,是心内。

  她的名字叫海伦。她来自单亲家庭,面对母亲的厌烦,学校的不满,决定偷偷乘列车去看望从未谋面的父亲。

  但是,列车失事了。

  爬出了列车的残骸后,迪伦看到的竟是一片荒原。她遇到了一个叫崔斯坦的男孩,带她离开。很快,迪伦意识到眼前的一幕幕和现实生活极不相似,一切都暗示着自己和崔斯坦的相遇绝非偶然,而是他的刻意等待。

  “你不是事故中唯一一个幸存者,你是唯一一个没有逃出来的人。”崔斯坦有意掩饰着一切,却还是告诉了迪伦事实,“我是你灵魂的摆渡人。”

  他是摆渡人。给人灵魂带来救赎的人。引导死去的人的灵魂穿过荒原。荒原,一个人心像的影射,反映着人的心理状态,或风景清丽,或障烟重重,有悬崖峭壁的起伏,有深不可测的黑水。而他需要不断将灵魂送向世界的另一端,保护灵魂不受食腐者的攻击。

  他是摆渡人。做着最伟大最卑微的职责。他引导过成千上万个灵魂并且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过往。崔斯坦用最适合的相貌出现在每个灵魂面前。在遇到下一个灵魂之前,他便一直保持着这样的状态。崔斯坦也坦言不知自己在遇到第一个灵魂前是什么样子的。他仿佛在无中来,又到无中去,没有身份。他唯一的职责便是摆渡。

  他是摆渡人。热情而冷漠的人。他对任何一个人报以冷漠的脸色,但他也曾热爱过自己的工作,想竭尽全力做到更好让每个灵魂平安无事。如此长的时间之后,他发现了人的种种劣根,逐渐麻木,不再对灵魂抱有任何感情。他没有自己的身份,永远没有属于自己的时刻,连自己的相貌都不知道。他也许觉得,自己的命运简直就是一座监狱,永无止境地轮回着。

  然而一切——在他们两个人相遇,潜移默化中改变了。

  15岁的迪伦在生活中落拓不堪,她自认为无比悲哀,怀揣着对自身生活的不满,抗争着,渴望逃离着生活这肮脏的污水。最后只用卑微的死亡告别过往。但是经历了死亡后,她反而平静地接受了这结果。初走荒原,崔斯坦是她的摆渡人,而再次返回时,没有了摆渡人,迪伦靠的便是自己。再次见到崔斯坦,他们的角色颠倒,迪伦成了崔斯坦的“摆渡人”,“我们一定要回去!”15岁的迪伦再没有了是不是带小熊的犹豫不决,再没有了面对不符合心愿的生活环境而在心底产生的怨怼。

  我想起张爱玲的那句话:“孤独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泥沼。”而我认为,那所谓的“泥沼”并非直指贬义,相反地,是一种归属。“孤独”也不是直指孤独,而是指一种人所处的境遇。不断挣扎反而只能越陷越深,而静静地等着,明白这其实只是自己内心的泥沼,反倒释然。这是一种向上的力量。在泥沼中的孤独之人早已寻到心灵的救赎。

  这正如我们每个人所处的这一淌水,它是路途上苦难与迷惘的集合,它无穷无尽,无法真正绝对地阻碍我们前行却又无法被忽视。我们抱怨着它的种种以至于怨天尤人,像在跳板上的人,最辛苦的不是跳下来的那一刻,而是跳下来之前,心里的挣扎,犹豫和患得患失。疲于应对眼前的一切,在外界的打扰,水花的冲击下失衡了,最终解救似的迎来失败。

  像故事中,荒原里之所以出现的的沙丘,乌云,一切阻碍,都是源于内心的恐惧担忧,因为环境影射的迪伦内心。她所处的世界便是由自己创造而来的。

  在故事的最后,迪伦历经磨砺后渴望并回到了原来的世界,崔斯坦也在为迪伦的灵魂得到救赎后终于勇于与固守的人生挥别.

  所以,我们真正要面对的那一滩生命的河流,正是我们的内心,它不在我们的身外,而在心内。

  要怎么面对?

  ——并不安于现状的平凡却又安于面临不幸现状时的内心。

  我们终将上岸。

点击显示
标签: 流浪 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zdfyzw-1300116/
其他读后感推荐
热门其他读后感推荐
  • 古诗文
  • 外国名著
  • 选读推荐
  • 观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读后感
  • 高中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读书心得
  • 其他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