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2000字
1985年,著名翻译家韩少功根据英文版本翻译了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本书成了译坛上的常青树,为中国读者所熟知,至今魅力犹存。18年后,南京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博导许钧翻译了昆德拉这部最负盛名的作品,改名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两个书名看起来差不多,其实传递的意思不太一样,原书名生命中的范围太广,是一个总的概念,包括了死亡在内的一切东西;新书名中的生命二字单指生命本身,多出了许多的哲学意味。
这虽是一本小说,却很难懂,昆德拉上来就要与读者探讨让人头痛的哲学问题。昆德拉苦心孤诣地要一下子就把读者引入到小说的核心部分,即引入到轻与重的讨论当中。在这里,他要为我们撬开一个解读该小说的缝隙,透过一丝微光,让我们看到昆德拉受难的灵魂。
开始读的时候,删去无法感悟的文字,追求情节的起伏跌宕,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托马斯、特丽莎、萨宾娜、弗兰茨的情感的纠结而废寝忘食,泪眼朦胧。再读,思想上饱受的折磨以致后来多次拿起这本书,总在想如果没有准备好受难,何必要打开它。打开也毫无意义。不如省下时间去读一些流行的通俗小说,还可以从中看到一些花花草草。已经爱上这本书,也就把它放在床头,时而在夜深人静时,尝试着与它对话,撩拨心灵的弦。
有一段关于特丽莎的心理描写:在一个陌生的国家里生活就意味着在离地面很高的空中踩钢丝,没有他自己国土之网来支撑他:家庭,朋友,同事。还有从小就熟悉的语言可帮助他轻易地说他想说的话。正是这种游离于母体之外的不安定感(生命像一根鸡毛那样轻飘飘),使特丽莎坚决地离开瑞士,与她深爱的托马斯不辞而别,回到她正处于灾难中的祖国。在布拉格,只有在某种心理需要时,她才依靠托马斯。而在瑞士,由于失根,她事事都得依靠托马斯,那她就不得不一辈子重复深夜里的恶梦。人生离不开重,重给人能带来充实,在重的圈子里,人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能从其中感到心灵充实的幸福,人会在人的本质力量化过程中发现自己,肯定自己,为自己自豪。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过这样深刻的体验, 比如:当我们站在领奖台上,我们心中洋溢着喜悦之情,我们会通过奖牌看到我们的本质力量,我们会体会到被众人肯定后那种精神上无限的幸福。所以重在我们人生中是不可缺少的。
人生除重之外,还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也可称为沉重的轻。所谓沉重的轻,是指人在无所事事的情况下,感到无聊、空虚、寂寞、孤独等难以承受的感绪和纠缠在精神之中解不开的死结而引起的否定性的痛苦的感受。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提到托马斯在开始离开他的妻子特丽莎的几天里,托马斯确实获得了自由。他又回归到了单身汉的生活,整天可以呼吸令人心醉的自由气息。但是不久,失去责任的轻就让托马斯难以承受,他发现自己原来更需要承担家庭责任的这份重。
小说中,最让人费解的难题是,轻到底指的是什么?到了昆德拉这里,我们忽然听到轻让人无法承受,这如何不引起人们的怀疑和费解呢? 轻之所以让人不能承受,完全来源于对常识的漠视,以及对轻和重根深蒂固的偏见。有时,轻,真的让人无法承受。像一只鸡毛,你很难凭借力气将它扔过高墙。沉重的轻是人生的一个困惑,对于活在自己身边活生生的人,漠视、排挤他、打压者不乏其人,多一份同情之泪,多一次举手之劳的掌声,多一句鼓励话语。那样,会有什么变化呢?多关心自己身边的人。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只要给自己身边的人献出一点点,自己的心境会改变,生活也会是另一个样子。
我还在读这本书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这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哲理小说。一开始一直没看懂小说在写什么,肤浅的以为就是男女三角恋的媚俗爱情故事,中间时不时穿插一些让人感觉沉闷压抑的问题,窒息感扑面而来。越读越纳闷,没道理这么久负盛名的小说,内容会如此浅显世俗呀。于是去查了查书评,看了看别人写的见解,方才对这本书有了冰山一角的理解。
谈一谈读书的感受:能读懂的部分,其透彻的哲学思想会让人有一种灵魂被超度的感觉;一知半解的部分,让人为之沉沦,如同穿行于迷雾之中。雾里看花,似乎能看清花的轮廓,却始终看不清全貌。常常幻觉已经无限接近真相了,但其实离真相间隔万里,遥不可及;读不懂的部分,只能望洋兴叹,水平有限。内容太过高深莫测,需要读很多遍,不停的揣摩思考才能理解一二,犹如坐禅时,处于悟与不悟之间。
这本书适合有哲学基础的人去研读,作者抛出了很多哲学命题,每个命题都值得人深度思考。我想可能自己需要日积月累的沉浮历练才能对此书有更深刻的理解。
1
-轻 与 重-
全书都在阐述轻与重之间的比对,人总是为自己身上背负的责任所拖累,责任常常成为生命中最沉重的分量,无论承受得起或是承受不起,我们与之反抗,不是输就是赢。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承受不起的结局就是: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之中,便会一味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这大概就是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
现代人基本上都是负重前行,有的人背着房贷、有的人背着车贷、有的人背着家庭的责任、有的人背着工作的压力、还有的人背着久病缠身所带来的痛苦。
做人难,人难做,难做人。
而有些人卸下了沉重的责任,选择了逃避和背叛,那是否能得到解脱,活得潇洒呢?男主人公托马斯迫不及待的选择抛妻弃子,甩掉家庭的责任,投入无数情人的怀抱。最后遇到特蕾莎时,却又放弃了轻盈自在的生命,选择了充满束缚的爱情。
他们的相遇是由于六次偶然,将彼此带到对方身边。少了任何一次偶然,他们都不会遇见。爱情是从何时开始?爱开始于一个女人某句话印在我们诗化记忆中的那一刻。
柏拉图《对话录》中的著名假说:以前人类是两性同体的,上帝把他们分成了两半,从那时起,这两半就开始在世界上游荡,相互寻找。爱情是对我们自己失去的另一半的渴望。特蕾莎就像《圣经》中顺着河水飘过来的篮子里的婴儿,托马斯不得不向她伸出手来。仿佛就像重力牵扯他,让他不再那么虚无。
但他又无法忠于爱情的唯一性,不断的游走于没有感情投入的露水情缘里。当特蕾莎因他反复的背叛而离开时,刚开始托马斯的脚步轻盈到要飞起来了,无比愉悦的品尝温馨的生命之轻。可过不了几天,对特蕾莎的怀念给他造成了无法承受的痛苦,痛苦随着想象而加剧,在千百次的回荡反射中越来越重。最后,在细加掂量的决断下,他义无反顾的选择追回特蕾莎,因为他彻悟了 es muss sein!非如此不可!
以前看到别人对忠于爱情和婚姻的阐述都是由社会习俗强加到人身上的,这是一种外在的力量。这种外在力量和人内心深处的选择往往背道而驰,自然而然背叛会充斥于整个社会。
而在这本书里第一次看到一种全新的能引发出人对于选择忠诚的内在力量。忠诚是第一美德,它使我们的生命完整统一。若没有忠诚,人生就会分散成千万个转瞬即逝的印迹。这就如同托马斯在200多个情人之间,孑然一身,自由自在,却全都是没有分量的碎片之情,内心依然寂寞,灵魂依旧孤独。如同漂流在海上的水手,见过大海浩瀚无边的景色,却因常年找不到可以停泊的温馨港湾,内心无比凄凉。
迷途漫漫,终有一归。再多刹那的美景都抵不过那永恒的温情。
2
-背 叛-
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谎言,背后却是晦涩难懂的真相。
人一旦选择了背叛,第一次的背叛是不可挽回的。它引起更多的背叛,如同连锁反应,一次次地使我们离最初的背叛越来越远。当背叛成了惯性,时间久了,你连一开始背叛的初衷都忘记了,一切背叛的终极,便是虚空,此时,你的人生,或轻或重,已了无意义。
爱是一种甜蜜的负担,背叛可以帮助你逃离这一切,但最后的人生依旧悲剧。跟故事中男主的情人萨丽娜的命运一样她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当生活变成轻飘飘的,没有值得奋斗的东西。随着生活失重,生活也就失去了意义。而只有责任才是生命的阳光,一个有负重感的人,他能带来的、所焕发的神采是生机勃勃的。人生因责任而充实,因充实而饱满,因饱满而光辉。
3
-灵 与 肉-
读完这本书后,刚好和一位已婚的朋友一起交流关于婚姻与爱情的看法。对比大学时代我们关于此话题的想法,截至今日已然发生了巨大变化。她婚后的全新理解打开了许多我未曾想到的视角。一路交流,聊到了日本的婚姻状态,恰好跟本书的主人公们之间的感情状态如出一辙。
她的所有观点中最打动我的便是:
选择伴侣,应该要尽可能的发掘对方身上的闪光点,不需要太多,只要一两个足矣。人都是不完美的,每个人都有缺点。但是只需要无限放大对方身上的那一两个闪光点,尽可能忽略其他大大小小的缺点,凭借着这一缕深深打动你的耀眼光芒,即使伴侣不完美,也可以让你崇拜,并且在岁月长河里,一直吸引着你的目光,你的心。
我们一致同意日本是全球婚姻忠诚度最低,男尊女卑差异最大的国家。根据调查结果,日本的出轨率是排名世界第一。日本男性出轨率高达80%,日本女性出轨率达50%。这么夸张的出轨率,又何必多此一举,步入婚姻呢?
为什么日本的出轨率会是排名世界第一呢?
虽然日本的经济非常发达,但生活压力山大,整个民族十分压抑。彬彬有礼的背后全是沉默的呐喊,温和的面孔下藏着的都是对生活的疲惫。早年在商学院学习的时候,跟着教授一起研究过日本的文化。记得当时在资料中看到:在日本,职场对女性的歧视毫不掩饰,赤裸裸的放在明面上。同样的一份工作,男性的收入会是女性的3倍。即使女性在工作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升迁时还是会优先考虑男性。这样明目张胆的歧视,导致了日本女性很难在职场中证明自己的价值,大量日本女人一旦结婚就会辞去工作,回归家庭。
与此同时,整个家庭的经济重担都交由丈夫一人背负,高额的房贷、车贷和家庭开销也派生出了居酒屋文化,产生了银座这样纸醉金迷的浮华之地。在日本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由于加班文化的盛行,如果哪一天可以按时下班,丈夫都不敢提前回家。因为在这种特殊的文化下,如果连续几天准时上下班回家,可能就意味着离被裁员不远了,妻子们会十分担忧,整个家庭都弥漫在对裁员的恐慌氛围中。所以即使一天的工作提前结束,丈夫们也依旧会去居酒屋里喝上几杯消磨时光,假装自己还在加班。
没有经济来源的妻子们负责料理家务照顾老小,遇到明事理的老公也许会尊重妻子们背后的付出。而在这种男尊女卑到极致的扭曲社会,男人们往往都不会尊重自己的妻子,反而会把工作上的压力全部都发泄在妻子身上,对妻子百般苛求,各种不满。但是他们却愿意一掷千金,把温柔都留给在外的情人或者是银座的女人;同理,一直被压抑,努力扮演贤惠温柔的妻子们也会在外寻找情人,用从情人身上获取的爱与温情治愈自己不被丈夫疼爱尊重的破碎心灵,然后残血复活,继续回家扮演任劳任怨的贤妻良母。
日本大概是全世界把伴侣、情人和一夜情分的最清楚的国家。灵与肉,爱与责任都完美切割,由不同的人来填补空位。所谓物极必反,沉重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下,男人工作很辛苦,女人生活很痛苦,极度卖命和扮演贤惠的隐忍之下,使得出轨成了一种放松,男女双方都会假装不知道对方出轨来维持家庭的表面稳定,整个社会都走向了一种病态的趋势。
可笑的是,其他国家的男人们都还对这种被精心粉饰过的日式贤惠无比向往。时代不同了,今时今日的大男子主义已经越来越不被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们所接受。贤惠不再是理所当然,也是需要平等的对价交换。男女相处,需要双方各自在爱的天平上添加砝码使之平衡,感情才能稳定长久。
其实在古代的中国,一夫多妻制度也是极度反人性的。妻子们不但要忍受丈夫的多情花心,甚至还要亲自为丈夫物色小妾,照顾妾氏和妾氏的孩子们。这也就诞生了我们常常能看到各种宫斗宅斗电视剧,内宅的斗争惊心动魄,毫不逊色外面世界的尔虞我诈,常常闹出人命,搞得家宅不宁。
为什么这种扭曲人性的婚姻制度能历经如此漫长的岁月,而古代女性出轨的案例少之又少呢?
不过是因为古代对女性管束太多,女人鲜少有走出后院的机会,出不了轨罢了。一旦这种制约解除,就会演变成日本的状态,男女出轨成了常态,对婚姻的忠诚仅限于结婚时的一纸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