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的力量》有感
鸣凰中心小学戴陈娇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常将教育奉为百年大计,也深知科教才能兴国,可见教育力量之深重。其实,教育对学生而言也正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般润物细无声。在拜读了李镇西老师主编的《教育的力量》一书后,我收获颇丰,也被教育实实在在折射出的魅力及其迸发出的力量深深折服。
本书紧紧围绕了后进生转化这一教育难题,通过大量名师生动鲜活的实践案例分析和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给我们这些新教师们提供了一份很好的借鉴与指导。我记得其中最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句阅读教学的起点是学生的心灵。李镇西老师说他以前上课,往往都是先抛出一两个自己精心设计的问题,然后组织研讨,让学生在研讨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可是这种做法的立足点在教师,不在学生,学生相对来说比较被动。那么能不能将顺序交换一下,让学生先提问,尊重学生对课文的第一印象呢?答案当然是完全可以的,因为对一篇课文来说,首先是学生学,而不是教师学。我十分赞同这种观点。
中有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西有苏格拉底助产术,教学过程中,学才是主场,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是一项职业,更是一门艺术,讲究教学技巧固然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但教育更应该是一门心灵的艺术,起点是对每一位学生的尊重。每个班里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后进生,他们有的上课散漫,不喜欢按常理出牌;有的喜欢课后在走廊里追逐打闹;有的写起字来龙飞凤舞;有的作业总是交不上来面对这一群捣蛋鬼们,刚走上教学岗位的我确实有些力不从心,无从下手。
就在我苦恼之际,书中的一席话给了我莫大的启发: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是啊,作为学生前进道路上的指引者,我们最重要的职责不就是去发现并引导孩子们发现他们自己身上那美好的萌芽吗?哪怕是后进生,也是一片充满生机的沃土,他们需要被看见,也值得被尊重。作为一名教师,有时回归至教育的初衷,冷静地思考一下自己为何而教,又具有怎样的教育力量时,自然而然会有另一番解读。
面对当前激烈的竞争形势,力争上游仿佛成了各行各业唯一的目的和准则,父母也将孩子的读书紧抓不放,使得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体会不到知识的乐趣。我始终认为,教育是一种习惯的培养,一种知识的熏陶,一种人文的传承,作为一代又一代接班人,我更希望学生们能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与尊重,感受那一份无形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