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常识》读后感:教育常识与科学教学
读过李政涛的《教育常识》,全书七个部分七个主题,依次为人性常识、教育理想、教育过程、教育内容、学生常识、教师常识和教学常识。其中的部分观点与科学教学不谋而合。如何将教育常识内化为自己的学科教学,我做以下整合。
一、教育即转化。
教育的过程是转化的过程。文前提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觉得自己讲的很清楚了,但学生还是不明白。在教师看来,再简单不过的知识和道理,在学生那里却是一片复杂的混沌。这与简单、浮光掠影式的备课有直接关系。备课备什么?我们是否在课堂上使教学成为复杂的思考工作,成为获取知识的活动了呢?是否找到了新旧知识的嫁接点和新知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十分明确的理解、感觉到和看到那不懂的地方,并且激发其探究的热情?简而言之就是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与处理方法问题。交集点找得准是把握教材的能力问题,而如何处理这个交集点是方法论问题。
把握好了这一点,自然在讲与不讲之间可以游刃有余,关注每个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且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环节也才成为可能。而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根本:教育即转化,我们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促进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去接近新知。
二、教育不是雕刻,而唤醒
为雕刻而教育,意味着学生的灵魂只是等待教师雕刻的石头,教师拿刀按照心中早已构想好的模样,随心所欲地砍削删减,学生能做的只是被动承受,偶尔因疼痛不适而抱怨哭喊几声,也很快被教师的呵斥和刀削之声所淹没。为唤醒而教育,将学生的灵魂视为等候被唤醒的种子,教育的方式不是直接把种子从土壤中拔出来,而是为它创造条件,所以教育应该是农业而非工业,教育要遵循人成长的规律。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循着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课堂教学?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中,有大量的科学概念,这些概念互相链接,形成了科学的基本框架。要掌握好这个框架,最基础的是要掌握科学概念。但学生在接受正规的科学教育之前就形成了一种概念,这种概念来源已久,是学生对客观世界的朴素概念,其中有些完全与科学概念相悖,这就是前概念。在科学概念的学习中,学生的前概念对建构新的科学概念的有很大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采取头脑中的前概念解释从而阻止科学概念的接受。在平时的教学过程如果能了解学生原有的科学前概念并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将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对前概念的教学我们常存在以下误区:
1、对学生的前概念熟视无睹,甚至忽略。这样的结果是老师所讲的科学概念会被学生们先入为主的前概念抵销掉一大半。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时,若不事先纠正学生运动需要力的错误概念,则会对整个教学造成很大干扰。
2、对学生的前概念不引导不启发,而是压下去的办法,给予否定。如很多学生在学前会认为月相变化的原因是照亮月球的阳光被地球遮住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通过启发引导来明确学生的认识,加深理解。
3、对前概念的教学干预表现出无能为力。这种做法势必导致让学生带着他的前概念牵着老师的鼻子走,其教学效果不佳。
其实学生头脑中的不少前概念会促进科学概念的建构与掌握,这样的前概念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资源。我们应把这种资源作为学生理解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前概念中生长出科学概念。所以调查学生的前概念显得特别重要。
三、教育即生命、实践
书中提到,什么是教育者存在的使命和不可代替的价值?无非是与生长和成长有关,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成长,促进人的生命生长的事业。教育实践的重要功能就是生命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而服务。教育的力量就是促进人的生命生长的力量。教育就是让生长。杜威说,教育目的不能从外面寻找,而是回到人的生命内部去挖掘,回到生长本身。教育的眼光关注一切与生命生长有关的东西。所以在科学教学中应该从知识中挖掘生命成长的内容,渗透知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挖掘。如在浮力知识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感悟不管上浮的物体还是下沉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水有一种品质,对浸入它所有的物体不管能否使物体上浮总是不会放弃,坚持着,托住。在溶解性影响因素教学中可以渗透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的思想。在熔化的教学过程中渗透从量变到质变的思想,晶体要达到熔点才开始熔化,之前的吸热都用来准备,蓄积,即量的积累引起质变。在植物与土壤的教学中让学生领悟给与与索取,土壤给予植物水和无机盐,植物为土壤积累有机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的教学中,让学生懂得不经历磨难的岩石是成不了肥沃的土壤的。土壤虽被我们踩在脚下,但那里也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书中说到有耐心的教育,才会从容,教育者的从容不仅意味着从容接受,即带着一种宁静的心态坦然接受教育过程和生命成长过程中的悲与痛。从科学教学中,生命的起源、发展、衰老、死亡都是正常的生命现象,自然界碳-氧循环、水循环、生物的世代交替等均不谋而合。个人生命成长的过程是短暂的,应该努力体验其中的精彩。书中说教育应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教天地人事,说的是教育内容,教给学生有天地万物的真理和知识,人间之事背后的规范和道理。育生命自觉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培育有生命自觉地人就是一种教育的理想和标杆,有生命自觉的人应具备三大特征:一是明自我即对自我的生命自觉;二是明他人即对他人生命自觉;明环境即对环境的生命自觉。科学教学中又何尝不是如此?
此外,本书中还提到的并非所有的教育行为都是一种表演,但是教育行为普遍具有表演性。所谓教师为中心一言堂灌输式教学共同之处都在于教师垄断了表演的权力,占据了绝大多数表演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必须把表演权还给学生,让更多学生有表演的机会。即提倡的让学生自主、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