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管理原理读后感
人的“善恶双重一性一”和光的“波粒二象一性一”。因为《科学管理原理》的大部分推论始终是将人的本一性一归结于“经济人”假设,即人总是以个人利益为导向的——况且作为“恶”。然而,后面的一些实践证明,人还是“社会人”(善一性一),即必然存在一种社会归属感体现出得一团一结合作等美德,近期发生的富士康跳楼事件就是典型地将人简单地看作了“经济人”,认为只要有相应工资回报,就可以大量地负担机械一性一的劳动,就如同一个隔离于社会的人,最终也会因为缺乏人际交流而无法生存(鲁滨逊将一件物品(椰子?)想象为人作为交流)。其实,到最后,我们才明白人是同时具有“经济一性一”和“社会一性一”的,就是具有“善恶双重一性一”,而不是简单的“一性一本善”或是“一性一本恶”。这种在经济学领域对人一性一的探索,与在物理学领域对光属一性一的探索如出一辙,物理学中对光先是“波动说”,再是“粒子说”,到最后是“波粒二象一性一”。个人妄加揣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人同时存在于自然与社会之中,因此具有自然(经济人,恶一性一)和社会(社会人,善一性一)的两种属一性一;光既可以是实状态,也可以是虚状态,因此同时具有粒子一性一(实)和波动一性一(虚)两种属一性一。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近现代,全世界的人都奉唯物主义为圣典,唯心主义总是在历史的边缘徘徊。个人认为,这跟人类历史发展的认识是有关。在《科学管理原理》里面说的一个实例激发了我的想法:股权分红与每天及时奖励的做法相比,往往更容易失败,人更容易被眼前的,而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所影响。以此延伸,某些唯心主义其实是一种一精一神力量,但人更容易被即刻就可以做出改变的唯物主义所影响——例如我去移动一个物品的位置,可以在行动后马上见到效果,而疏远了代表一精一神力量的唯心主义,因为这种一精一神力量是需要一定的积累时间和积累量以后才会有成效,如果没有没有达到那个临界值,即使付出了很多努力,最后也可能一无所获(比如修身成圣贤、“佛仙”,可能需要一辈子的时间,同时稍加不注意就可能功亏于匮),这是现今人类最不喜欢的付出方式。在文章的末尾,依然还是要谈论一个贯穿于整个人类的问题——就是男人与女人,个人始终认为,男人代表了物质世界,女人代表了一精一神世界,只有人类观念转变,认为一精一神世界与物质世界同等重要时,男一女平等问题才能得到最根本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