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史十议》读后感1000字
最近看的一本书是巫鸿的《美术史十议》,之前在网上听了巫鸿在港大的讲座,是一个非常和蔼的老师。我发现所有做史论研究的老师都很温柔啊,最近听孔令伟老师的课也是,讲山水画的时候好像他就在画里一样。
《美术史十议》顾名思义也就是讨论美术史的十个问题,第一个是讨论什么是美术,什么是美术史。还有美术史研究方向的转化,即有了摄影这一技术转译以后,从本质上开始改变了美术史的运作。比如说,美术史的教授与讨论以语言为基础到以视觉为基础成为知识的主导。在研究方面,也让一些更有意义的细节出现。其实这就是从在复杂的空间里的三维到视觉平面的二维转变。这种看似方便的转变或者说是进步其实是有他危险的一面,比如说,这种转变会使研究人员忽视原来空间对艺术品造成的影响,会使研究者钻入细节中无法自拔。
还有美术史家和美术馆的关系,从一开始的对立,到最后的融合。二十世纪新派的美术史家以否定美术馆的研究方法来达到否定传统史学的目的,他们追求的是一个更加纯粹更加独立的美术史学科,不愿意增强其实用性。很有意思的是,美国出现了很多很大型的美术馆,巨型展览时代的到来,通过调查,这些耗资巨大的美术馆受众的群体绝大部分还是处于中上层阶级,平民或者说下层阶级甚少走进去观看。其实和今天我们的状态很像,连专业的学生都很少走进美术馆,更不用说每天忙碌的大众,这也是最近庞院长示范裸模写生会上热搜的原因吧!
学习到了一个新的词汇历史物质性,什么是历史物质性呢?就是一件艺术品形态并不自动地显现于该艺术品的现存状态而是需要通过深入地历史研究来加以重构! 比如说郭熙《早春图》原来就是北宋宫殿中的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后来被邓椿之父请求宋徽宗赏赐给他这些旧画拿回家收藏,不然《早春图》说不定就要永远在徽宗的仓库中保存了。 所以这幅画最初的状态是建筑画,后边被邓椿之父收藏,它的功能以及观看方式都发生了改变。这就是画的历史物质性。
巫还讲到一个问题,就是墓葬艺术,在墓葬艺术中我们往往关注的就是出土多少文物,而忽略了墓葬中的礼仪礼制,空间关系和视觉环境。书中大多都是讨论我们应该重构美术史,更新研究方法,寻找不同的研究方向。
美术史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种,线性的,形式分析,结构关联,还有瓦尔堡学派的图像研究。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不应该轻易的相信也不应该轻易的否定。不要急着站队和盲从,是可以有自己的观点的。应该在自己的知识储备下去自主的判断是否认同,形成自己独立的视角。
and自己看的书真是太少了,无法很好的将一些问题代入思考。但这半年的进步就是可以对某些学者的观点提出质疑,昨天看到一个原生艺术的艺术家郭海平谈论什么是原生艺术,说当代艺术的艺术家虽然都在追求真实,但是没有人能够达到真正的真实,所以他到了精神病院去让精神病人进行创作,说他们的艺术才是真实的,NO,谁说的清楚精神病人的世界是不是真实的,好一个哲学问题。所以看到这个我就关掉了这个视频!
希望我能够看完每本书都坚持写读后感吧!写点东西还是挺快乐的。老天保佑我有这个毅力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