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超实用笔记读书法》读后感800字
我确实会有这种感觉:读完一本书,却只是读完了,脑子里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这样一来,书读得再多,也不过是别人思想的复读机罢了。
这本书首先便提出,读书要有目的。书中建议平时记随笔,之后整合,列出清单,再去购买书本,避免冲动消费。暑假期间我翻出不少名著,嘴上说着是时候把这些名著读下去了,但内心还是不想读,以致于看一章都要很久。这大概便是有目的和无目的的区别。作者提到的一些寻找书的方法是我从未听说的,但是日本和中国还是有些不同,不知道能否适用。比起网购书本,作者更推荐去书店购买。
之后,这本书主要写了笔记读书法。笔记不必太复杂,太复杂就是从入门到放弃。作者提出了葱鲔(wěi)火锅式摘抄法,即先摘抄下一段,再写下自己的感想。作者随后还提到了剪报式读书笔记,是可以剪下来,再写感想。这些事情在接受义务教育的时候,老师都会作为周末作业布置,只是当时不知利害,速速敷衍了事。我觉得这两种笔记法还是有些费心思的,于我而言,这样读书可能会增加我的心理负担。
最后作者讲述了如何利用读书笔记。首先要积极输出,这样就会整理、内化信息。作者提出可以尝试写博客、写书评等等。有一点令我印象深刻,作者的所有读书笔记本都进行了编号,每一本笔记内又都是按照时间顺序书写,再在电脑上建立笔记本的索引后,就有利于日后寻找过去的读书笔记。大学几年,我读的最多的是知乎。有时候也会有作者提到的那种情况:想起来有段话讲的很适合,但是不知道在哪篇回答里看到。记下读书笔记后,也有利于重读。
附录的文具推荐深得我心。用趁手的工具可以带起工作热情,这点我也有体会。一天内读完一本书,虽然是间隔了其他事读的,但慢慢往下读还是有些注意力涣散。我承认作者的这套思路确实会更有利于吸收书本,但是我觉得启动难度有点高。不过我会采纳在读后感里留有摘抄的做法。在读书过程中做标记是不费力的,根据摘抄写也比回忆概括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