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读书心得2500字
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爱是一门艺术,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在这里,爱不仅仅是狭隘的男女爱情,也并非通过磨练增进技巧即可获得。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
上述两段话高度概括了作者艾弗洛姆这本著作的思想,不得不承认的是作者的许多观点都颠覆了我原来的认知(又或者说原来我在这方面本来就没有什么认知),在重读了一遍以后,我恭谨地将作者所思所想记录下来。
part1:爱情是一门艺术吗?
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因此,对于他们而言,关键是:我会被人爱吗?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采取了各种途径,男人追逐名利和权力,女人热衷外表与装扮。他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
这种观念由来已久,无论是历史上的门当户对,还是现代的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思想深入人心,爱情自然也受到影响。我想做一笔交易,那我既要考虑从社会价值的角度出发,对方值不值得我追求,也要考虑基于我当前的实力以及潜在的实力,对方会不会看中我。就是这样,人与人之间的爱情也渐渐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一样的基本原则。
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奇迹般突如其来的疯狂爱恋并不能算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这实际上只能证明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的寂寞。
爱情是一门艺术,就像音乐、绘画、建筑那般,需要过程与对象相结合,需要理论与实践相印证。每当人们在爱情上失败的时候,往往将之归咎于选错了对象,从不曾反思是自身爱的能力不足,从不曾觉察是过程出现差错,于是继续寻找所谓心目中理想的对象,于是继续失败。
part2:爱情的理论
孤独,如何克服这种来自于区别和距离的孤独,如何超越个人的天地,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爱情是保留自我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消除孤独的途径之一。也就是说,爱情是两个生命合为一体,却依然保持两体的现象。
爱情是一种积极的情绪,是人类的一种主动行为,换句话说,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一个性格还没有超越接受、利用或者贪婪阶段的人把给解释为放弃,一个重商主义者把给理解成交换,一个感觉自我道德高尚之人把给理解成自我牺牲。然而,具有创造性的人认为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现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给不是放弃,不是交换,更不是牺牲。()
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为别人献出自己的生命,给也应该是把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应该同别人分享自己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通过给,在丰富他人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生命感。
在爱情的积极性要素当中,除了给,还有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
爱情是对我们所爱之人成长的积极的关心。
责任心并非义务,而是我们对所爱之人愿望的答复,是我们有能力做出这样的答复的体现。
如果我爱他人,我应该感到和她一致,而且接受她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她成为我希望的样子,以便使我能把她当作使用的对象。只有当我自己达到独立,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独立地走自己的路,即不想去控制和利用别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尊重对方才成为可能。
我只有用她的眼光看待她,而把自己的兴趣退居二位,我才能了解她。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来前一阵子在论坛十大上看到的那个关于有男生约出去玩,是不是第一次约都要拒绝的帖子,当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现把原帖粘贴如下:是不是即使是自己有好感的男生来约出去玩,第一次也要拒绝太容易约出去他就不珍惜了对不对?不能让他知道我对他也有好感,这样他才会珍惜是不是爬楼过程中发现成本与珍惜程度无关的理论最为靠近问题本质。
本书也对这个问题作出了探讨,作者认为:靠努力换取的爱常常会使人痛苦地感到: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到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这中间典型的区别与联系就像是母爱与父爱。母爱是一种无条件的爱,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而我已经是了。母爱不需要去赢得,或者说根本就不能赢得,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与此相对应,父爱是有条件的爱,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所以,父爱是可以通过努力得到的,是可以受自我的控制和努力的支配的。(pS:给予父爱的不一定是父亲,也可以是母亲;同理,给予母爱的不一定是母亲,也可以是父亲;甚至是更为复杂的二者为一。)
许多成年人在追寻自己的爱情的时候往往会受到这种父爱或者母爱的影响,往往因为其童年缺乏父爱或者母爱从而想要在爱情中寻找慰藉与代替。然而,这会严重扭曲爱情的本质。爱情并非父爱,也非母爱,非要说的话,那就既是父爱,也是母爱。父爱和母爱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得到成长,让孩子独立,让孩子离开自己,而爱情的终极目标是让对方得到成长,让对方人格得到完善。
人们把爱别人的概念看作是理所当然,也是能够接受的,但却普遍地认为爱别人是一种美德,而爱自己却是一桩罪恶。人们认为不可能像爱自己那样爱别人,因此自爱就是利己。事实上,我们的感情和态度的对象不仅是其他人,也包括我们自己。对别人的态度同对我们自己的态度互不矛盾,而是平行存在的。一切有能力爱别人的人必定也爱自己。原则上爱自己和爱别人是不可分的。真正的爱是内在创造力的表现,包括关怀、尊重、责任心和了解诸因素。
利己与自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甚至可以说是相互矛盾的两个概念。利己的人不是太爱自己,而是太不爱自己。缺乏对自己的爱和关心表明了这个人内心缺少生命力,并会使他感到空虚和失望。在必要时这个不幸和胆怯的人会通过各种其他的满足来弥补他失去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