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作文 读后感作文 选读推荐 《约翰逊传》读后感1800字

《约翰逊传》读后感1800字

选读推荐   2025-01-11

  朋友如美酒,日日常添新。这本书上有这样一句话。我认为无论就狭义的人类生命,或者广义的知识生命而言,这都是一句至理名言。在不朽的《约翰逊传》这一巨著的众多版本中,这样的话随处可见。

  当他们初识的时候,约翰逊博士正当半百盛年,包斯威尔只不过是个23岁的英俊小伙子。包斯威尔打从开始,就立志要把那个以编著《牛津英语大辞典)睥睨英国文坛的巨擘,一点一滴地挖掘出来。约翰逊博士已突破晦暗而提升到几近圣者的崇高地位,他不仅是某一文派的领袖人物,更是举世闻名的大文豪。用天才与勤劳挣来的地位,并不一定稳如泰山;事实上,他的地位,无时无刻不受到初生之犊的挑衅。在包斯威尔诚实不欺的记录中,我们随时可以看到那伟人沉默的祷告,如野兽般孤独的痛苦、打击和呻吟这些紧张的情绪,都由于他扮演大众偶像的角色,与自己可悲而充满缺陷的生活,步调未能一致所产生的。也是由于这种紧张的拉力,使得他不断对包斯威尔的探究追寻大声咆哮。我从来没有怀疑过约翰逊所犯罪过的真实性,然而,与他的成就比较起来,他的罪实在算不了什么。当死亡降临前最后一幕,他终于得到了几近至善至美的平安,他仍然是一个胜利者。

  许多人指责约翰逊欠缺幽默感,然而所谓的幽默感,大不了只是解决生命中各种问题消极而不完整的方法而已。约翰逊不是不能,而是不愿用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虽然,许多大人物都用这种雕虫小技使生命充满喜剧性。很明显的,在包斯威尔笔下,不仅一次出现华生医生这小说人物的各种特征。当然,在《约翰逊传》中,包斯威尔当然不会直接提到华生医生的大名,然而在约翰逊博士对伦敦依然不能忘情的各种迹象中,到处可以看到福尔摩斯的阴影。这也许只是一种热情的幻想,但是仍然值得特别提出来,尤其当我们深人研究约翰逊的主要性格时,这是非常有趣的一面。

  对干包斯威尔而言,这本书和《每一个人的丕普斯》可称姐妹之作。包斯威尔和丕普斯一样,他们的心灵都放在窗口。甚至书中的主要人物,也多相似之处。对我而言,包斯威尔更为有趣,他不艰深,不自夸,也不平庸。这个受人尊敬的苏格兰推事的长子,并不如外表看起来那般浮夸。当然,包斯威尔的确喜欢和大人物们交往:约翰逊博士、宝利将军、伏尔泰、休漠、卢梭有名的人物如烛光吸引飞蛾一样吸引他。但是在野心之外,他却不断坚持自己要成为一个正直的好人。年轻时,他一直梦想将来能获得一种健康的、平衡的、清晰冷静的自足感。然而他遭受到的羞辱和抨击,经常使他有放弃一切希望的冲动。有时候,他虔诚祈祷,有时候,他恶声咒骂,但是,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求助于伟大的人物。他对约翰逊博士的痴心,就是一种自助自救的方法。

  当年伦敦、英格兰以及苏格兰的遗风,现在已荡然无存。因为各种发明、改进、革新,已造成盎然古意的毁尸灭迹。约翰逊当年认为已经庞大得不可思议的伦敦,只不过仅有75万人口而已;鹅卵石铺成的狭窄街道中央,千疮百孔,积水盈寸。错综纠缠的小巷,仍然和安妮女王时代一样肮脏昏暗。清道夫把垃圾运到离城半里之外,随便一倒,就算大功告成; 夏天时,清道夫将城中的垃圾囤积起来,待价而沽因为里面杂有许多纸玩具(风筝)。 改革、变动这类字眼仍然声名狼藉:人们生下来怎样,就怎样活怎样死。

  我们必定要撇开100多年的不断改进与革新,才稍能欣赏当时的生活情况;我们更要撇开一切进步、改革等等陈俗的观念,才能接受当时的人生哲学。我们一生下来就受到这些观念的熏陶教养 (对约翰逊而言,也许是不可思议的事),要全部撇开它们并不容易。然而,不撇开这些观念,我们就无法对约翰逊博士遵奉的伟大理念、知足常乐他那时代不可动摇的想法寄予同情,这种想法是令社会各阶层人物平等和谐相处的最大原因。虽然,他的伟大理念推行失败了,此一理念阐述时惟一明确之处已渐渐失去它对生命本身的支配权;不是这观念本身不足为训,而是时代的自然变迁,无论在国内国外,生活表面下隐饰的改革暗潮,正汹涌澎湃。所以这本书在开始时和结束时差异很大,因为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时代,也避免不了各种动乱与变迁,那时代中,每个人都对道德问题、革新、发明各持己见;在年青一辈和老一辈之间,更是意见分歧、莫衷一是;我们书中那对忘年的搭档也是如此。

  然而,这本书的重要性并不全在它的历史价值;正如我上面说过的,因为这两位不平凡的人物,彼此在对方身上找到友谊的温馨,而其中的一人,虽然在各方面都比不上另外一位,他却有惊人的天赋,将这种温馨传达给后人

点击显示
标签: 母亲 有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zdfyzw-1344859/
选读推荐推荐
热门选读推荐推荐
  • 古诗文
  • 外国名著
  • 选读推荐
  • 观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读后感
  • 高中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读书心得
  • 其他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