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作文 读后感作文 选读推荐 《哈姆莱特》读后感4500字

《哈姆莱特》读后感4500字

选读推荐   2025-01-10

  苏联莎学家阿尼克斯特在他的专著《莎士比亚的创作》中曾说:哈姆莱特挑着理性的灯笼在寻找大写的人。而别林斯基则说:哈姆莱特! 您懂得这个字眼的意义吗? 它伟大而又深刻:这是人生,这是人,这是您,这是我,这是我们每一个人,或多或少,在那崇高的或是可笑的,但总是可悯的悲伤的意义上这两位评论家都是从人和人生的意义上来论述《哈姆莱特》的,可见在这部作品中,包含了关于人与人生的丰富内容。

  一、复仇悲剧与人生悲剧

  如果了解莎翁的创作概况,你会发现莎翁的多数剧本都不是取材于他当代的生活,而是取材于历史、传说,或者是他人的作品,但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模仿和抄袭,而是对那些现成的题材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来了个旧瓶装新酒,在旧的题材中灌注进了高扬人性、崇尚理性的精神,展示了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所进行的殊死搏斗,同时也对人的复杂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莎翁的《哈姆莱特》是一部经典之作。这本书在表面情节上与历史的传说并没有多大区别,讲的还是丹麦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其中充满了血腥暴力和死亡。正如剧中人霍拉旭所说:你们可以听到奸淫残杀,反常修理的行为,冥冥中的判决,意外的屠戮,借手杀人的狡计。曲折跌宕的情节,紧紧围绕着复仇而展开。哈姆莱特从德国的威登堡匆匆赶回国内,是来参加他父亲的葬礼的,使他不能接受的是,他未赶上父亲的葬礼,却目睹了母亲与叔叔克劳迪斯的婚礼,这已使哈姆莱特疑窦在心,加之夜晚在王宫城堡的露台上与父亲的亡魂相见,亡魂哀诉,这桩暴行是哈姆莱特的叔叔所为,并要他为父报仇。至此,他开始了艰难的复仇历程,与克劳迪斯展开了你死我活的较量。最终,向克劳迪斯刺出了复仇之剑。

  莎翁用他特有的手法,使生活在中世纪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具有文艺复兴时期的先进思想人文主义,这就十分明确地告诉人们,作者并不拘泥于中世纪丹麦的历史,而是要表现文艺复兴时代的现实斗争;克劳迪斯也不再仅仅是谋权篡位的奸王,而是与新兴资产阶级对立的封建势力的代表。作者对冲突双方的重新定位,使作品突出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时代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之间的尖锐激烈的阶级冲突,也使后人从哈姆莱特的失败中总结出了有益的经验教训。两大阶级之间的冲突是作品的中心,围绕着这个中心,作者从哲理的高度表现了在这场斗争中生与死、善与恶、人的坚强与软弱、理性正义与疯狂邪恶之间的斗争,从而把中世纪的复仇悲剧演绎成了新时代的社会悲剧、人生悲剧。

  二、艰难的思想跋涉者

  剧中的哈姆莱特一上场就是一个忧郁王子,因为他已经遭逢了父死母嫁的变故,在这样的打击面前,他不可能再有好心情。但是,从他此后的言谈话语中,我们又可窥见他在此之前的思想状态,他所信奉的是人文主义的理想,他曾是一个乐观向上、无忧无虑的青年。对于他来说,生活的意义在于相信美好的理想。而最重要的,首先,是相信人!所以他对人发出了由衷的赞叹: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哈姆莱特如此赞叹人并不是泛泛而论,而是来自他对父亲和对父母之间恩爱的崇拜。他曾这样对他的母亲讲到他的父亲:你看这一个形象是多么高雅优美:太阳神的卷发,天神的前额,像战神一样威风凛凛的眼睛,像降落在高吻穹苍的神一样矫健的姿态; 这是一个完善卓越的仪表,真像每一个天神都曾在那上面打下印记,向世界证明这是一个男子的典型。而父亲对母亲也百般宠爱,简直不允许天风吹痛她的脸蛋。正是对人的美好的看法,使得他追随父亲,要像父亲那样做一个完美的人。

  他多才多艺,品德高尚,以至奥菲莉娅赞美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他热爱生活,积极乐观,追求爱情。他爱奥菲莉娅就像他的父亲对待母亲一样,他在写给奥菲莉娅的信中说道:你可以怀疑星辰的发光,你可以怀疑日月的运行,你可以疑心真理会说谎,决不要怀疑我的爱情。

  在墓地,雷欧提斯和哈姆莱特发生争执时,哈姆莱特说:我奥菲莉娅! 四万个弟兄的爱合起来,还抵不过我对她的爱。但是,正是这样个对人生、对生活、对爱情都怀着美好理想的王子,却面临着生活的无情打击,尤其这打击是来自他的亲人,就更使他对自己的理想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对他原来赞若神明的人画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他不能相信谋杀自己父亲的会是自己的亲叔叔,而且也不能理解当初那么恩爱的双亲,一旦父亲死去,母亲竟会投进一个杀人凶手的怀中。他不能容忍这种背叛行为,把她称为好毒辣的女人!单独面对母亲时,他总是极力用言语刺痛她,想让她有所悔悟。他感叹道:脆弱啊,你的名字就叫女人!他一声沉重的感叹已经不再是只对他的母亲,而是对所有的女人,所有的人,可见他的绝望和苦痛。

  从他的叔叔和母亲身上,他看到他理想中的人已经变得不成样子了,但是,现实比他想象得还要残酷得多。当他用充满忧郁的眼光再去看眼前的世界时,人性的卑劣和软弱简直让他目不忍睹,然而这又是他所无法回避的。他看到御前大臣波洛涅斯对克劳迪斯一味地奉迎;他所深爱的奥菲莉娅无意中成了敌人试探自己的工具;昔日的同窗也卖身求荣,充当了奸王的走狗。他更看到,丹麦是所牢狱,世界也是一所很大的监狱,里面有许多监房、囚室、地牢;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这不能不使他心生绝望,他说,人世是一座荒废的花园,其中生长着芜秽的蔓草;大地是一座荒凉的山呷;天空是一大堆结聚在一起的乌烟瘴气;而人也只不过是泥土里提炼出来的玩艺儿。在这种情况下,哈姆莱特的理想破灭了,他甚至想到了自杀,但愿那永生的真神并没有制订严禁自杀的法律,但愿我也能够向我的生命告别,碎了吧,我的心!他怀疑人文主义的理想是否能实现,他的思想陷入了危机当中。

  阿尼克斯特说:我们感兴趣的并非丹麦王宫里在发生什么事,而是哈姆莱特的心里在想什么。《哈姆莱特》最突出的特色是具有无比丰富的思想。这种思想的代表首先是哈姆莱特本人。莎翁完成了一项无比困难的艺术任务塑造了一个思想家的形象。忧郁的王子,在危急关头,陷入了深深的思索,而在他的思索中,闪烁出了思想家的光辉。他作为个大写的人的形象正逐渐丰满起来。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之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考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把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人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

  这段著名的独白表面上是谈生与死的,但实际上是思考,在深重的人生灾难面前如何做人的问题,是忍受顺从还是反抗斗争的问题。他所谈到的人生苦难,也不再是一个王子的苦难。此时,个人的苦难已经无足轻重了,经过系列的灾变,他的心胸已经大为开阔,他心里想得更多的是广大民众的苦难,以及如何把他们从苦难中解救出来。在他的思想中,自杀的念头已经消失,行动的意念已经形成。别林斯基说:哈姆莱特已经并不软弱,他的斗争已经结束;他已经不是要努力决定什么,而是事实上已经决定了。因此,他已经没有愤怒,没有对自己的内心分裂,剩下的只有悲伤,但是在这悲伤里面可以看到平静,这是一种新的更好的平静的征兆。但他仍然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他感叹道: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这时,作为思想家形象的哈姆莱特已经完成,而作者所要塑造的大写的人的形象也是到此才完全矗立起来的。

  经历灾难洗礼之前的王子是一个幼稚的王子,他对人生的看法也只是一厢情愿的,而经过艰苦的思想跋涉之后,他才变得成熟起来,他的眼光尽管是忧郁的,却看到了人生的真实和苦难,在这种情况下,他能够选择重整乾坤、搏击奋进的道路,这,正是这个形象的闪光之处。

  三、思想家与斗士

  历代评论家都有关于哈姆莱特长于思考而短于行动的议论,甚至歌德也认为哈姆莱特缺乏行动的能力。忧郁的王子,以大段的内心独白向观众展示他的精神世界,他似乎陷入了重重思虑之中,甚至在有机会除掉克劳迪斯的时候,他也在思前想后,未能采取果断的行动,因此,有人认为他犹豫不决,错过了除掉敌人的机会,是行动上的延宕,延宕问题因此成了莎学研究中的个重要问题。但实际上,在他深入思考的同时,他也并未失去行动的能力,阿尼克斯特认为:哈姆莱特不仅长于思考,也不短于行动,而且他是全剧中最积极主动的行动者。他还引用别林斯基的话说:从天性上来说,哈姆莱特是一个强有力的人,他的愤怒的讥刺,他的刹那的感情发作,他和母亲谈话时的充满热情的议论,对叔父傲慢的蔑视和无法掩盖的憎恶,这一切证明他精力充沛,灵魂伟大。在他对生与死的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之前,他已经在行动。

  首先是装疯。般人认为,王子装疯是为了麻痹对方,实则不然,他装疯主要是为了惊醒对方,使对方露出马脚。他表面上疯言疯语,实则话中带刺,句句都刺向对方的痛处。其次是授意戏子们演出《贡扎古之死》,并特意在其中加进一段台词。这出戏的演出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使克劳迪斯半途而退。最后,他与敌人同归于尽。这切都说明哈姆莱特自始至终都没有停止行动,但问题的焦点是,当克劳迪斯对天祈祷时,哈姆莱特本来有机会除掉他,但他欲刺又止,主动放弃了这个机会。有人就此指责哈姆莱特犹豫不决,但这些人并没有充分注意到哈姆莱特这样做的思想动机,应该说,莎翁正是通过这一情节,将哈姆莱特长于思考又不短于行动的特点突显了出来。因为像哈姆莱特这样具有思想家特质的人物,是不会简单从事,他了解简单任务的全部复杂性。在一般人看来,他的任务很明确,就是为父报仇,但作为个思想家,哈姆莱特不单单要为父报仇,他的每一步行动都要服从于重整乾坤的大业。这就使得他不屑于采取敌人所曾用的暗杀手段,而要在光明正大的场合,在众人都明了克劳迪斯的邪恶的时候,把他作为一种势力,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恶人铲除。如果采用暗杀的手段,哈姆莱特的斗争便失去了意义。哈姆莱特崇高的思想与经过深思熟虑的行动的统一,正是他作为思想家形象的显著特征。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

  总之,《哈姆莱特》是世界文学中的精品,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几百年来,人们从来没有停止对《哈姆莱特》的探究,也没有人能够穷尽这部作品的丰富内涵。不同时代的人都从中获得过思想的启迪和艺术的熏陶。我们完全可以用本琼生评价莎翁的话来评价这部作品:它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点击显示
标签: 只有 医生 知道 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zdfyzw-1345009/
选读推荐推荐
热门选读推荐推荐
  • 古诗文
  • 外国名著
  • 选读推荐
  • 观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读后感
  • 高中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读书心得
  • 其他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