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之烦恼读书笔记(精选)
一直很喜欢杨丞琳的《少年维特的烦恼》这首歌,这首歌吴青峰结合杨丞琳大学的恋爱史和《少年维特的烦恼》这本书写的,歌曲中描写的是甜美的爱情故事,于是我就很想看看这本书讲了什么,在此读书分享的机会,终于有时间读了这本书。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十八世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约翰·歌德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使歌德由德意志诗人而成为一个世界诗人,《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于1774年,是歌德早年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小说描写了进步青年对当时鄙陋的德国社会的体验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反应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故事中,少年维特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别人订婚。爱情上的挫折使维特悲痛欲绝。之后,维特又因同封建社会格格不入,感到前途无望而自杀。
与青峰写给杨丞琳的歌曲中甜美的爱情故事不同,除去故事中维特和绿蒂的爱情,读了这本书,我感受更深的是封建社会下百姓的压抑。维特进入一个公馆工作,但是官场上的腐朽,虚伪、倾轧、嫉妒,使他忍受不了,在多次碰壁后,他离开这腐朽的社会,回到原先的山村。那儿景物依旧,但人事全非,绿蒂已经结婚了,善良的村民一个个惨遭不幸。他既憎恶腐朽的社会,渴望的爱情又成为泡影,最后举起了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追求爱情失败后,这个社会,腐朽压抑的社会,成为了杀了维特的另一个凶手。
读这本书时,我常常在想,面对重重困难,人们只能像河水中的利石,逐渐被打磨的削去棱角,失去自我吗?《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他们不想和别的士家子弟那样通过入仕光耀门楣,他们厌恶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官官相护,在这个封建社会中坚守自己的小世界。但他们最后依旧被强大的封建势力所打倒。
那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呢?封建制度早已被废除,那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诱惑,社会中的尔虞我诈和光怪陆离的事物,我们能否坚守自己呢?身在大学的校园里,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对于自己的学业并不是特别上心,追求及格就好,空余的时间沉醉于自己的手机,追剧或者是打游戏,生活看上去很是安逸,但他们逐渐忘却了自己考入大学的初衷,逐渐离梦想中的自己越来越远。我之前认为人们都会被自己的环境所影响,渐渐的不是自己,直到这样一句话走入我的生活:世界无法推翻自己。只这么短短的几个字,从中却可以感受到一个人对抗这个世界的顽强的力量。我们生活中真的有这样的人,可以抵挡的住诱惑,成为真正的自己吗?我想是有的。只要足够坚定的坚守自己的梦想,坚守自己的初心,他一定可以成为那个真正的自己。我们也应该努力成为这样的人。
回到书中,维特却少了这样的坚持。爱情的不顺利,他没有从中振作,却怀着沮丧的心情面对那时混乱的社会,最后被社会击垮。我想,我们日后面对困难,一定要从中汲取经验,从困难中走出来。不要生活在过去,咀嚼失去的爱,回忆当日的辉煌,悔恨过去的错误。不要像维特那样,变成了一个为爱而放弃自己生命的可怜儿,这样的人难道不可悲吗?
《少年维特之烦恼》于1774年出版面世后,迅速风靡德国及整个欧洲,吸引几代人争相阅读,年轻人将主人公维特奉为偶像,纷纷模仿维特的言辞举止、穿着打扮。《维特》不止为激进运动中的青年所万分理解并追捧,也被德国教育改革家巴塞多夫、大诗人克洛卜斯托克、瑞士神学家拉瓦特尔崇拜,拿破仑读《维特》法语译本达七遍之多。郭沫若中文译本十年间重印30版,中国现代文学里程碑《子夜》全书前后三次出现《维特》。现象级文学作品绝非单纯偶然巧合的造物,而是经得住历史的遴选,时代的解剖。
维特在本书伊始,被置于如诗似画的自然环境中,而内心却苦闷压抑。善良美貌、志趣相投的绿蒂是维特生的希望,亦是他死的伏笔。随着事业、爱情、人际多重受挫,维特深感天性受阻、生不逢时,当发觉深爱的绿蒂不是想象中的圣母,而是虚伪世俗、乃至残忍的庸人之妇,维特的苦闷被推向极致,主动告别这个他真挚热爱却不断拒斥伤害他的世界。《维特》以主人公写给绿蒂和友人的近百封书信和日记选段为载体,兼顾心理的刻画、情感的宣泄与情节的完整,第一人称直抒胸臆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展示了维特内心的敏感、情感的丰富、理性与感性的矛盾,“编者”介入增进了故事的真切感,留下客观冷静的思考空间。
歌德出身富裕市民阶层,父亲学至博士,却被贵族阻挠,仕途失意,对封建残余的深刻反思使《维特》有着狂飙突进运动的精神和启蒙主义的思想。维特的个人经历很大程度是青年歌德的自传,自杀部分取材于青年耶路撒冷。神圣罗马帝国诸侯割据,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封建势力强大,维特作为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诉说了新兴资产阶级怀抱的理想,揭示其与社会现实的矛盾,维特喜爱辩论与归谬,爱读《荷马史诗》,向往自然,在闲暇中反思人生,是启蒙运动理性主义与回归自然的体现。
标题《少年维特的烦恼》德文原文中,“烦恼”一词意为“痛苦”,拉丁词根在基督教文化语境中特指耶稣基督的受难。歌德描写的自杀细节完全根据真实事件,唯独调换了时间,令维特在圣诞节前后自杀,将自杀过程和内心独白与《圣经》对接,把维特之死上升到神的高度,映射了对当时神权的反叛,也暗示对无数与维特相同命运之人的关切和慨叹。
《维特》这面二百五十年前的镜子,仍使当今青年从中窥见自己的影子。青年与社会、个体与世界的撕裂与冲撞,自我与外界的冲突,像火的存在与烟的产生,是被一个个时代重述的永恒课题。《月亮与六便士》主人公原型高更,及印象派众多代表人物,都曾身怀才华却遭到世界冰冷对待,海子写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却再不可能“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怀疑、冲击一切而内心迷茫、无所适从,《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亦表现了青年自我意识的朦胧醒觉和对生存方式的探求。
维特鄙视贵族,反抗权威,恋上有夫之妇,替杀死情敌的长工求情,他找不到可以信服的标尺,便以感觉作判断标准,却被一道道人为设置的高墙扼杀。“异化”可能是人类文明最大的悖论。村上春树在《永远站在蛋的一边》中说道,“我们都是人类,都是超越国籍、种族、宗教的个体,都是脆弱的蛋,面对着一堵叫作‘体制’的坚硬的墙”,人类创造了体制,却被体制打压、限制、戕害,怀着使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初衷建立的现代社会,用各种规则制度约束、驯化人,现代人失却了自然性、独特性、创造力,只剩千篇一律、庸俗愚昧的空壳,沿着规训的轨道一路滑向毁灭的深渊。
考虑到《维特》的巨大社会影响,歌德于1775年为《维特》补写的卷首诗中,借维特的精灵之口,告诫读者“做个堂堂的男子,不要步我后尘”,此举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作者做出社会回应的重要事件。歌德与《维特》站在18世纪的高起点上,窥见了作为个体的人的悲剧本貌。升华为普世意义的维特,是时代的意象与符号,是“少年烦恼”的倒影,是所有注定没有结果的少年心气与抱负的英灵,正是一代代少年维特们选择了少年维特,选择用蓬勃的锐气试锋这个始终存在束缚与偏见的、不完美的世界。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中篇小说。该书于1774年秋天在莱比锡书籍展览会上面世,并在那里成了畅销书。
小说描写进步青年对当时鄙陋的德国社会的体验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反应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少年维特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别人订婚。爱情上的挫折使维特悲痛欲绝。之后,维特又因同封建社会格格不入,感到前途无望而自杀。它是歌德作品中被他的同时代人阅读得最多的一本。
维特出生于一个较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他能诗善画,热爱自然,多愁善感。
初春的一天,他高高兴兴告别家人与好友,来到一个风景宜人的偏僻山村,目的是逃避由于自己多情而欠下的一笔永远无法偿还的感情债。这位靠父亲遗产过着自由自在生活的少年对山村的生活情调和自然景色无不感到浓厚的兴趣,在他眼里,山村的一切如天堂般美好,青山幽谷、晨曦暮霭、村童幼女……
这些使他感到宛如生活在世外桃源,忘掉了一切烦恼。没过多久,在一次舞会上,维特认识了当地一位法官的女儿绿蒂,便一下子迷上了她。然而,绿蒂早已订婚,维特为摆脱绿蒂的未婚夫给他造成的痛苦与烦恼,听从朋友的劝告,下决心离开心爱的绿蒂,离开给他带来欢乐与幸福的小山村。
维特在离山村很远的地方找到一个工作——在公使馆当秘书。他尽可能使自己适应这份工作,然而官僚习气十足的上司对他的工作吹毛求疵,处处刁难他,在同事中他也寻觅不到志同道合者,这一切也使他产生许多烦恼。正当他深感百无聊赖时,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一位令人敬重的C伯爵。C伯爵的友善和信任,给维特带来一丝安慰。更使他高兴的是,他在一次散步时认识了一位在迂腐环境中仍不失其自然天性的可爱姑娘封·B小姐。他们谈得十分投机,维特爱上了她,尽管她有个不讨人喜欢的姑妈。
在经历了一次闹得满城风雨的公使馆事件后,维特深感公使馆不是自己的久留之地,于是决心离开黑暗、腐败、虚伪的官场。此后,他应一位侯爵将军之邀,去了猎庄,期间他曾想从军,但在侯爵的劝告下,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侯爵待他很好,但他在那儿始终感到不自在。
维特一直怀念着绿蒂,于是又回到原先的山村。山村的景物虽然依旧,但人事全非。心爱的绿蒂早已成了阿尔伯特的妻子。而善良的村民一个个惨遭不幸。维特自身在工作上、社会上、爱情上处处碰壁之后,也深感自己穷途末路,痛苦烦恼到极点的他,任凭感情驱使自己朝着可悲的结局一步步走去。
圣诞节前的一天,他又来到心上人绿蒂的身边,作最后的诀别。此时,即将熄灭的爱情之火瞬间又放光芒,他对绿蒂朗诵奥西恩的悲歌,同时紧紧拥抱着她。两天后,他留下令人不忍卒读的遗书,午夜时分,他一边默念着“绿蒂,绿蒂!别了啊,别了”,一边拿起她丈夫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结束了自己的痛苦与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