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作文 读后感作文 选读推荐 孝悌为人之本也——《论语别裁》读书笔记与感悟

孝悌为人之本也——《论语别裁》读书笔记与感悟

选读推荐   2024-12-29

  孝悌为人之本也——《论语别裁》读书笔记与感悟: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3)?”

  子曰:巧言令色(4)鲜矣仁。

  【注解】(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南怀瑾《论语别裁》里说他比孔子小43岁。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的学生所着述。有子是孔子弟子中七十二贤人之一,南先生说他那时是孔子的助教。(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3)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4)令色:令,好、善;色,脸色。

  【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感悟】《学而》第一则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做到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样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也就是君子。“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这两则在承接第一则总纲的基础上开始阐释君子的品质。有子这一则就是在讲做人的根本,成为一个君子的根本,“孝悌”。“孝”应当理解为对父母宗族长辈尽孝,“悌”是指对兄长顺从。也就是说在一个家庭中,读书笔记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样家庭是和睦的,那么能够做到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样的人几乎不可能犯上,生活在懂得尊重互相友爱家庭的人又怎会去犯上呢?不冒犯长辈、领导、统治者,又怎会去造反?社会的稳定在于家族、家庭的稳定,家庭是社会最小的单位。那么家庭这个小社会里,做到孝顺、顺从,便不会有冒犯、更不会有造反。个人做到孝悌这才是君子的本分,每个个体都成为了君子,那么推而广之,治国之道也就产生了。历史上,许多朝代都以“孝”治天下。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归根结底,“孝悌”是“仁”的根本,是成为一个君子的根本。有子从正面阐述“仁”。而孔子的这则是从反面阐述“仁”,装腔作势的好话和好脸色,其实是假仁。既然“孝悌”是为人的根本,那么是不是说话做事就只需要一团和气?有时为了不犯上甚至不惜说些花言巧语?这里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做人要踏实,不要阿谀奉承,夸奖人要适度,不要言过其实。另一方面,听话的人也要能辨别他人的话是否出自真心还是当中存在利益而说的违心话。我想,这里存在一个字,“真”。做真人,才是真的爱,而不是装出来的“仁”。作者:陈玉蓉

点击显示
标签: 大学生 历史 读后感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zdfyzw-1351484/
选读推荐推荐
热门选读推荐推荐
  • 古诗文
  • 外国名著
  • 选读推荐
  • 观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读后感
  • 高中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读书心得
  • 其他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