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纳艺术哲学读后感
丹纳艺术哲学读后感一:艺术哲学读后感
(491字)
丹纳认为理解艺术品本质的方法应首先基于认定一件艺术品不是孤立的,应该有联系地去理解,寻找出它所从属的,从而,从总体上去理解。
而想要更好地理解一件艺术品,还要联系起艺术家本身。例如说艺术家的生活环境,时代背景,甚至是信仰或身边的朋友的氛围。在同一个时代的大背景底下创作的艺术家们所创造的艺术品都有其时代所突出的普遍一性一。
一件艺术品所从属的第一个总体是作家的全部作品。一我的理解是每个艺术家他们自己的独特的风格,而这风格会见之于他所有的作品,我想这当然也会见之于其中一件艺术品之中。
然而,丹纳认为一件艺术品所从属的第二个总体是艺术家他所隶属的同时同地的艺术宗派或艺术家家族。
到第三个步骤时,一件艺术品还从属该艺术家庭本身还包括在一个更广大的总体之内,那个在它周围而趣味和它一致的社会。
丹纳认为一切艺术都要有一个总体,其中的各个部分都是由艺术家为了表现特征而改变过的;但这个总体并非在一切艺术中都需要与事物相符,只要有这个总体就行。所以,倘若有各部分互相联系而并不模仿实物的总体就证明有不以模仿为出发点的艺术,艺术品的定义分成两部分,模仿结构的关系与一精一神的关系。第二类一数学关系做各种配合。
丹纳艺术哲学读后感二:读《艺术哲学》有感
(855字)
暑假的时候,有幸认识了教育学院的一位教授,她推荐了一部好书--法国史学家与批评家丹纳所著的《艺术哲学》。于是细细的读了起来。本书辑录了1865-186一9年期间在巴黎美术学院的教学讲稿,是按教学进程陆续印制发行的有着强烈讲授特征的教学事实。
丹纳运用具体事例说明一抽一象概念的能力早已被世界学术界公认,他讲述条理明晰、充满形象、富有热情,把艺术(美术)中难缠的问题清楚、明确的讲个通透,被称为逻辑家兼诗人。本文特意将《艺术哲学》中阐述“艺术品的本质”这个论题作为典型案例,重点分析丹纳讲授方法的理一性一特征,努力使讲授建立在准科学的基础之上而非感觉和兴趣的基础之上,借鉴有效之法于美术教学中。
丹纳受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界的影响极深,特别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在哲学上同时受着德国的黑格尔的影响。丹纳认为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演变、消灭都有规律可寻。艺术研究的过程就是“从事实出发,不从主义出发,不是提出教训,而是提出规律,证明规律”。“我唯一的责任是罗列事实,说明在这些事实面前艺术是如何产生”。科学而严谨的治学方式奠定了丹纳在艺术史学研究领域的地位。
丹纳常常用到一个富有特色的词组“一精一神气候”。气候作用于笼罩期间的所有事物,强调这个大因数的影响,艺术研究就处在了一个复杂而立体的多维空间中,一切贯穿于艺术、自然、人文的主要特征和因果逻辑都有了一个必然的联系,这样就建构了一个和谐共生论、进化论的研究平台。他说:“我的方法的出发点是在于认定一件艺术品不是孤立的,在于找出艺术品所从属的,并且能解释艺术品的总体”,“由此我们可以定下一条规矩,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一精一神和风俗概况,这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
丹纳讲授的进程通篇都是由各个主要特征之间的网络关系与因果关系构建的。他强调:发现和控制主要特征是人类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值得尊敬的才能。科学与艺术这对人类进程的双翼表现的也是主要特征,科学以定义和公式表现,艺术以审美与情感表现。
通过细读该书,当真是一次过瘾的洗脑过程!
丹纳艺术哲学读后感三:《艺术哲学》读后感
(680字)
丹纳的《艺术哲学》,相比《美学》,这本书比较容易理解,而且观点错误的比较少,比较适合我们青少年读,我认为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把艺术史研究与美学研究结合为一体,提一供了在以后搞艺术的具体实际情况,而不是像普通哲学一样的普遍规律。
他认为,艺术作品从属于一个总体,艺术家应该从整体实际出发在结合现在的世界情况,丹纳进一步提出,把种族、环境和时代作为艺术的三种基本要素。所谓种族,是指一个民族在生理学和遗传学意义上所固有的一性一格、气质、观念和智力等方面的文化倾向。这种倾向是一个民族的先天本能和最稳固的原始特征,极少受环境的迁徙和时代变革的影响而变化。所谓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类环境。前者指物质环境,包括种族生存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等自然条件;后者指风俗习惯和一精一神气候,其中包括政治、战争及民族一性一格和生活情趣等整个社会文化氛围。他看来,种族是艺术的“内部的一精一髓”,而环境则是艺术的“外部影响”。而时代则是内部主源在下“外部影响“。在丹纳的体系中,人类一开始,在环境的一定推动下,通过时间的作用,规划艺术特点,艺术风格等等,当这些达到一定的程度,则形成了地域行的艺术,比如说:中国和欧洲的不同,开始是因为环境和种族的截然相反,达到一定程度,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
他还提出了怎样判定艺术作品的的价值,艺术作品再现种族、环境和时代特征的程度及效果。一共有三条:特征的重要程度;特征的有益程度;效果的集中程度。
艺术也是一个形成,发展,繁荣,衰落的过程,建筑设计应该跟当地的文化,环境,时代,种族,信仰,资金,技术,形体的大小等互相吻合,达到一种有机的整体,这才叫艺术美。
丹纳艺术哲学读后感四:《艺术哲学》读后感
(880字)
艺术,哲学。这两个词会有什么关联呢?在读了《艺术哲学》这本书之前,这还真不太好说。
平时我们都是如何研究艺术的呢?我们研究它们的结构、色彩、主题。这幅画颜色鲜亮,这幅画较为写实,这尊雕塑雕刻一精一细。但若再追究下去,又有多少人能“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呢?丹纳或许就是其中之一吧。
“我先来分析种一子,即分析种一子及其基本的、抹杀不掉的、在一切环境、一切形式下都能够保持的一性一格;然后再研究植株,即研究民族本身的、原始的一性一格在历史和环境的变迁中是如何扩张和收缩的;最后研究花朵,也就是研究艺术,特别是绘画,这是各种因素发展得来的成果。”这一句话便能很好地说明这本书的研究思路。
上了一个学期的哲学课,我们知道哲学是一门追求事物本质的学问,这本书中,丹纳就用哲学来研究艺术,主要分析了意大利、尼德兰和希腊的艺术形式。这三个民族的画派各有不同。意大利的人民高雅而有品位的画派把人一体作为一切画作的中心,他们的画不会反应多么深刻的思想与内涵,和一精一神与宗教无关,却能很好地体现出人一体的健康与活力,即使画中的人毫无披挂,也不会让人感到庸俗。尼德兰则是一个冷静温和,实实在在的民族,他们的画则和他们一样实在,这些作品无比真实,与现实严丝合缝,似乎连光线都一模一样。希腊的艺术家能把色彩、造型与事件合为一体,他们喜欢清晰与准确,喜欢表达健康与愉悦,他们的艺术和意大利的一样,也一爱一赞美健全的人一体,而比意大利的更富有力量。
每一件艺术品都绝不是完全的巧合,丹纳用这本书告诉我们,艺术的诞生和演变,必定和人的思想与习惯有关,而人的思想与习惯,则必定与生活环境和民族特点有关。一个一浪一漫的民族,他们的艺术一定不会刻板无味。而一个充满礼节的民族,他们的艺术也一定不会放肆无边。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画派的特色,这个特色易产生,难保留。社会在不断演变,民族之间的变迁与融合也让艺术有了诸多改变,变得复杂起来。但若从哲学的角度去考虑,抛开表面,深入中心,我们就会在感叹艺术品如何一精一美的同时发现,原来艺术不是平地产生的,事出必有因。其实不只是艺术,我们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可用哲学的方式,一层层地解析,最后露出它伊始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