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花传书读书笔记(优选笔记)
教师的人生就是持续学习的人生!
假期中,我有幸拜读了《教师花传书》。一本由日本东京大学教育学博士佐藤学教授所著,记录了他多年来的教育见闻与感悟的精致细腻的好书。
初读此书,确实难懂,它似乎有着很深的意义,让我琢磨不透。于是乎,近来我再次细细品读,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收获颇丰。
这是一本极富诗意和思想的书,反复地阐述了作为教师必须是“工匠性”与“专业性”兼备的专家。教师既要带有艺术家的性质,也带有匠人的性质,科学家的性质乃至技术人员的性质,但更需要复杂的、高度的认知判断才能,而这就是教师作为专家的一面。所谓的“好教师”,不是没有问题的教师,而是乐于“练功”——即学习的教师,慎重严谨、反复练习,“诚之花”所达成的艺术成就将受用终身。“慎重深入地学习”,因为“擅长者也非样样精通,拙劣者也有可取之处”,在我看来,这与我们国家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有共通之处,孔子说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工作中学习中,我们不是单打独斗的教育实践家,我们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合作学习,探究创新,共同进步!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书籍是教师的第一呼吸,作为教师,既要为自己读书,也要为学生读书。在教学中首先要读好的是课标、教材、教参。仔细地研读教材,结合自己的学生实际,来确定最佳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其次,我们更应该去阅读更多更丰富的书籍。冰心曾经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当一位老师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他所教授的知识,也将会带有这种文化气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获取到更多的内容。21世纪的社会里教师的专家形象要从“教的专家”转型为“学的专家”,拥有“反思性实践者”的涵养。我认为,“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师不间断地“输入”和“输出”,让学生体会更加丰富的课堂。
教师该有怎样的生活呢?教师的人生就是持续学习的人生!
向孩子们学习,向同僚们学习,向教材学习,向社区学习,甚至向自己学习!
教师们同时要做好称职的“匠人”,努力提升自我,更加认真精细地完成工作。“匠人气质”养成三规范:①注重对每位儿童的尊重;②关注教材的可能性与发展性;③注重自身的教育哲学。
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忘记关键的一点,就是佐藤学教授反复强调的:教师要能尊重每一位儿童的学习的尊严,尊重学习内容的发展性,也尊重自己的教育哲学,可这三者总是在不断矛盾和冲突着。因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的修炼中诚实地“倾听”。教师应当不断磨练自己去倾听儿童的声音,当然包括发言或言语,也包括未能发出的缄默的声音,听教学内容中隐含的声音,听自身内在的声音。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蹲下来用心去交流,学会真正地理解他们,看到每一个同学的潜在可能性。“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因材施教的去培养。倾听儿童的语言,接受他们的方式,学习他们认知的规律,结合教学目标,让他们以自己最佳的状态进入课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像佐藤学教授阐述的那样,教师之所以成为专家,是因为教师工作是在复杂的场景中进行高度知性的活动,具有不可复制、粘贴的特点。在以后教学中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地去创造佐藤学教授口中的课堂:沉积而沉着,充满了宁静的气息。教师和儿童们言语自然得体,柔和声音形成交响。
在以后的生活中,教师们持续学习,与学习结为终身的朋友……追求“向上,再向上”的教学成长,怀揣着初心和梦想,站在孩子们的角度,不断的探究和反思……这就是有如“妙花”一般绽放的教师的生活!
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教师花传书》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教育理想国:交流学习如丝线一样纤细,协同学习的情景如同“织物”一样鲜明。教学还没有开始,学生们就如饥似渴地投入学习中。每个人都自自然然地怀着雀跃的好奇心,共同思考和交流着。不仅学生,连家长都跃跃欲试参与到课堂中来。这就是书中描绘的学习共同体的最美演绎。
曾听说过很多专家介绍佐藤学先生关于学习共同体的教育花心术,但总在半信半疑间。其一,作为某一两节公开课或研讨课,或者短时期内,通过教师对课堂的精致预设与调控,让学生形成深厚的共同思考交流、探索实践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每节课都能调控好学生做到如此美妙理想的课堂,难度大。其二,每个班集体学生的水平参差、个性不一,如何保证所有孩子全员全程参与探究、交流。其三,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投入思考探究合乎情理,但是作为家长也有参与课堂的冲动,形成忘我学习的课堂共同体,那是教育的真正理想国,是教育的妙花园。
然而,佐藤学先生介绍的是真实的课堂,是真实的课例,真实的场景。抱着怀疑与羡慕,认真研读起《教师花传书》。全书分为专家型教师的成长、我所遇到的教师们、教师生涯三个部分。倾听和反思贯穿全书,成为教师成长的两个核心密码,教师成长的最美花心术。
如何做到课堂中的真正学习共同体,如何成为一名成长型教师、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核心点在于:倾听和反思。倾听是课堂师生交流的基础,是每一位教师教学实践的基本技法,是作为教师匠人精神的灵魂。
一、倾听有法,悦纳为起点
倾听是一种艺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修养。倾听的起点是接受,做到悦纳孩子,方能俯身倾听。日本山梨县久那土小学古屋和久老师撤掉讲台,轻坐在学生座椅上,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话语,形成无距离感的平等交流。神奈川县茅崎市滨之乡小学福田老师在课堂中与学生对话交流时,倾听学生的自言自语甚至未说出口的话语。选择与学生最为适切的距离,维持发言学生与倾听学生之间的联系。
是什么促成古屋老师和福田老师与学生形成如此理想的对话交流生态呢?一个核心概念就是——接受、悦纳。从接爱每一位儿童做起,从接受每一位儿童背后的家庭和社会问题做起,这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学实践的基本技法。倾听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核心活动。从倾听孩子的声音开始,虚怀若谷、侧耳倾听孩子的声音与言语是教师促进协同学习的基础。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不同的个性;每一个孩子背后都牵连着一个家庭,家风家教对孩子的性格、习惯产生重要影响。在现实课堂中,从接纳开始,倾听孩子的声音,倾听孩子背后的声音,了解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性,并展开适切的教育,这是教育的最重要的技法与程序。
二、倾听有度,关联为桥梁
佐藤学先生说,倾听学生的发言或言语的时候,不能仅仅只理解发言或言语的表面意义,而是有必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其中的隐性的关联:学生的发言或言语与内容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与其他的学生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与学生自身之前的思考或发言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
书中从匠人的渊源及内涵切入,对倾听进行探源式解读。就像匠人要倾听屋主的声音,还要倾听土地、木材的声音构筑房屋一样,作为匠人的教师也要回归到倾听上,倾听孩子的声音,还要倾听教材中所隐含的声音,听取教师自身内在的声音。
教师在这三种关系中倾听学生的发言和言语,就会在学生的发言之间建立关联。关怀理论教育家内尔诺丁斯认为,很多教师能够理解学生发言的意义,但能够完全理解发言的学生的教师不多。
教学观察实践中最为重要的是要虚怀若谷地去倾听,要从三种关系中去倾听学生的发言或自言自语。听到学生的发言,就要想到这一发言是由教材中的哪些语言引发的,或者是其他学生的哪些发言引发的,抑或是这位学生自身之前的哪些发言引起的。同时,要反思这三种之间的关系。
倾听是师生交流的基础,同时能够触发教师的想象力。作为匠人的教师,倾听孩子的声音、倾听教材的声音、倾听自己的声音是提升自身工作最重要的途径。
三、倾听有“方”,凝聚为磁场
“方“指书中所说的“居方”,即师生关系定位之意。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教师不仅要完完全全接受学生的发言,还要了解、倾听发言学生的感受,并建立起发言学生与倾听学生之间的联系。确实,作为年轻教师,往往遇到这样的困惑与尴尬。一旦倾听或回应某位学生的发言,就会切断与其他学生的联系;教室里总是一片嘈杂,或者其他的学生完全没有去倾听。有时,即便能够在回应一位学生发言的同时与全班学生保持对话,仍无法在回应部分学生的同时与其他学生建立联系。
佐藤学先生告诉我们,教师不是要努力寻找进入学生的世界的教态,而应该让学生能够进入自己的身体意象中。当课堂上的所有学生能够进入自己的身体意象时,教师也会找到立足之地。
在这样的课堂,教师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全班形成一个以教师为核心的磁场,教师有着无形的磁性让学生身心凝聚。
教师甘于俯下身子,悦纳不同的孩子,悦纳孩子的不同的声音;教师发挥教学机智,倾听孩子的声音,倾听教材中所隐含的声音,倾听教师自身内在的声音;教师定位与学生的联系,让所有孩子进入自己预设的身体意象,形成以教师为中心的大磁场。以悦纳为起点,关联为桥梁,凝聚成师生磁场共同体,倾听课堂花开的声音,这是课堂的最美风景,也是教师最理想的花心术。
教师的人生就是持续学习的人生。向儿童学习、向教材学习、向同事学习、向社区学习,从自身的经验中学习——正是这种持续学习的步伐,构成了教师的人生。在《教师花传书》一书中,佐藤先生多次提到“课堂事件”这一教师学习的基本载体。他认为,所谓“课堂事件,即课堂中有意义的事实,是在教师的活动、儿童的活动及其之间的复杂关系网中产生的,因此,要在这些复杂的关系网中去认识这些事实。”那么,教师如何才能从这些复杂的关系网中去认识课堂中那些有意义的事实呢?我认为,我们可以基于“我”“你”“他”三种视角,从自己的、学生的以及其他教师的课堂事件中去看到和学习。
一、我:第一种视角,从自己的课堂事件中看到和学习
教师成长的契机是以课堂为中心呈同心圆状扩大的,教师的成长是通过对经验的反思与反省达成的。
佐藤先生认为,让教师从自己的教学改进中得到成长,是最为有效的专业发展道路。这种改进不是针对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优点”或“缺点”进行“扬长避短”,而是要仔细观察自身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课堂事件,并对课堂事件进行深入的观察与反思。
以我最近执教的《从“三看”市场》一课为例。这节课创设了几个问题情境,其中学生对“演员们为什么会有市场评级”这一问题兴趣浓厚,讨论度最高,答案也最多样;而对另一个问题“流量明星与实力演员在票房上的数据对比说明了什么”则所言不多。这种“踊跃发言”与“无话可说”的强烈对比,让我对自己的课堂有了疑问:为什么学生对同一议学情境下的两个问题会有如此大的反差?是设问的原因还是学生的原因呢?需要改进吗?于是在另一个班上课前,我把上面提到的第二个问题进行了细微的改动——“流量明星与实力演员的票房数据对比说明了市场配置资源有何优点?”与此前“无话可说”的场景相比,当我向第二个班的学生抛出这个问题时,学生终于“有话可说”。结合两次课堂事件的差异,我明白了差异不在于学生,而是我向学生抛出的问题与现阶段我们学校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定差距,教师需要细化设问来缩短这些距离,帮助学生进阶更高思维。
善于发现和学习自己课堂中的细小事实或事件,并从这些课堂事件中感受“惊喜”、享受探究和解决疑难,这时“经验”与“理论”的结合就能生成“智慧”,那么“我的”课堂就会开出更美丽的“花”。
二、你:第二种视角,从学生的课堂事件中看到和学习
“倾听”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核心活动,虚怀若谷、侧耳倾听儿童的声音与言语是教师促进协同学习的基础。
课堂上学生的发言看似偶然,但同时也是必然。每一个发言都如同隐性的网络一样具有内在的关联,只有认识到其中的关系与关联,才能充分了解课堂中交流的状态。这些关系与关联包括:学生的发言或言语与内容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与其他学生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与学生自身之前的思考或发言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
在《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一课的最后一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角色扮演:分别以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和政府三种不同的角色,共同探讨民营企业成功经营的对策。在学生分组讨论和成果展示的整个过程中,学生是“我”,教师是“你”,学生是发言者,教师是倾听者。学生在发言中展示自己的知识习得及应用情况,教师在倾听学生的发言中观察和把握他们的学习情况,在学生的课堂事件中反思自己前期的教学实践,同时为后续教学实践的展开进行预设和思考。
“倾听”是教师工作的开始、教学实践的起点,在倾听学生的发言时,去接受他们的言语,同时给予适当“留白”和回应,那么学生的思考就会在与教师的有机互动中走向深入,学生的学习也会开出更别样的“花”。
三、他:第三种视角,从他人的课堂事件中看到和学习
教师要成为教育专家、成长为善于学习的人,对他人的教学进行观察时就要从“评价”视角转化为“反思”视角。
那么,如何才能将自己从“评价者”转化为“反思者”?佐藤先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答案示例:教学观察实践中最为重要的是要虚怀若谷地去倾听。倾听他人课堂中学生的发言,倾听其他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为学生发言创设的情境或搭建的支架,倾听作为第三种视角的自己如何以“他”的身份回应这些课堂事件。
在《小口罩里的大市场》这节课中,我第一次真正尝试从“反思”的视角去“观察”其他老师的课堂事件。这节课以“疫情”期间口罩的供需问题为切入口,创设相关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优点和缺陷。整个教学过程非常流畅,其中有一个“瞻前顾后”作用的问题引起我极大的兴趣。这个问题是:假如你是口罩生产企业的负责人,你将如何带领企业摆脱国内口罩需求饱和的窘境?在观察学生探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同时将自己置于教师和学生两种身份去思考:如果我是高一学生,我会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我是老师,我会期待学生会有什么回答?学生的回答如果与最初的教学目标所要达到的结果出入较大我又该如何作为?在课堂观察的同时思考这些问题,能让自己的疑问在当场得到一个解答,这,于观察视角的教师而言,也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看到“他人”的课堂事件,前提是作为观察者的教师要像学生一样,对课堂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感到惊奇;也要像教师一样,倾听每一句话语,发现每一个课堂事件,发现新鲜事物,经历不一样的新奇之“旅”。唯有如此,才能从“他人”的课堂中看到更多样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