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读书笔记1000字(精选)
这本小书是朋友送来的中华经典随笔中的一本小册子。作者是明代的袁了凡。总体而言是一本劝人行善、修身立命的理论指导书。其主要阐述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中心思想,强调命运虽有天数,但自己亦可掌控,只要积德行善、谦恭有加,就能获得福报,是为因果报应。本书糅合了儒释道三家之学的梗概,可以一方面使得我们初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会增进我们的个人品格修养。
一、关于作者袁了凡其人
袁了凡,名表,字坤仪。江浙人士。彷徨时因参访云谷禅师后,得以领悟“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立命之学,便立志多做善事、积功累德,以扭转自己的命运,因不愿再做一个受制于天命的凡夫俗子,因而改名号为“了凡”。袁了凡博学多才,天文、水利、象数、兵法、星宿无一不精通。弃医从仕后,勤政爱民、兴修水利、免除杂役、为民谋利。官仕途中,因不认同提督对倭寇的使诈做法,被构陷革职,在死后终于沉冤得雪,得以善终。
二、关于本书的主要内容
四训,顾名思义,是由四部分组成,具体包括“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其中“立命之学”为其总结人生经验、训诫子嗣的《立命篇》;“改过之法”和“积善之方”是他早年所著“改过第一”、“积善第二”;“谦德之效”为其晚年所做的《谦虚利中》。四篇文章各自独立成文,但其中义理又一以贯之,强调命由我作,善恶报应之理。
“立命之学”中,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完整阐述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其童年弃文学医,因偶遇异人预言他能够仕途通达,于是弃医从仕考取功名。随后发现人生际遇与所预言命运丝毫不差,遂生懈怠。后机缘巧合,拜会禅师后终于了解了宿命论的错误,从此开始积功累德,自求福报。
“改过之法”中,作者论述如要行善积德,必先端正心态、改正缺点。敬畏天地鬼神,立定决心,以先贤为榜样,勇于改过。
“积善之方”中,作者重点说明了“积善余庆”的道理,对于何谓真善、至善,做了充分阐述,勾画了中国传统的鲁丽道德。
“谦德之效”,告诫世人要抑制自满扶持自谦,即要谦虚谨慎、虚己待人,“抬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有我”。
三、一些感悟
举凡世事,命运皆有安排,但“我命由我不由天”,在任何时候、任何背景下,主观的力量都是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力量。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在物欲横流、信仰松动的现实世界,修身立德、改过积善、抑满扶谦当是人真正走向自由的必由之路。
去年暑假热播的国漫《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说:“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这与《了凡四训》所提倡“命自我求,福自我作”的观念相契合。少年的我们,大都承认命运的存在,我们拥有青春,充满活力,我们大声说着:“我的命运掌握在我自己手里,我才不信所谓的命中注定!”但当我们受挫时,我们会感伤地说:“命中有时终须有,无时,争也不是自己的。”确切地说,我们有着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但因不了解人的遭遇是怎么回事而陷入困窘的局面。《了凡四训》这本书,首先用了凡先生切身改命的事实,取信于读者,然后授予“改过之法”和“积善之方”,最后以“谦德之效”再予印证。
我们现在读书,以后进入社会工作,终究是为了更好的幸福的生活。但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们如何求福远难呢?“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改过必备三心:知耻心、敬畏心、勇猛心。知耻是自觉,知道自己的过失并羞愧,“知耻而后勇”。敬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虽过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实鉴临之。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何以不惧?勇猛心,是下定决心,做出改变。普通人大都知道自己的一部分过错,但因循退缩,积习难改,而贤者“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当下就改。我们年轻人,更应说来就来,青春活力,更当奋然振作,当下改过,与贤者看齐。
善改过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以理服人,以理悦心。现世,人心多嘈杂,争吵之论,不绝于耳,“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步惟无益,且有害也。”倒不如“闻谤而不怒,虽馋焰熏天,如举火焚室,终将自息。”此理既明,心悦服之,过将自止。过有千端,惟心而造,亦由心改,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当下清净。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我们常听言:你做好事有什么用,又没有人识你的好。天地鬼神实共鉴之,若无人称赞,但留阴德。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善行无穷,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条,余略述三四耳。与人为善,“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饰之。”现在的我们,大都缺乏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却又有着挑刺的敏觉。与人相处不好,就是因为别人有不称我意的行为,虽不立即形于表,但心中暗暗记了一笔。待日久,愈积愈多,一朝发泄和气失。救人危急,患难颠沛,人所有时,偶一遇之,速为解救。以我所见所闻,锦上添花,繁不胜数;雪中送炭,寥寥无几,不落井下石者,亦是少数。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被人避而远之,或因己内德不修,或因人有忧惧……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勿以善小而不为,或借钱财少数,于你并无难处,何不舍财作福?甚或举手之劳,何不为之?敬重尊长,“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爱婉容,柔声下气,习以成性便是和气格天之本。”我觉得敬重尊长,首要的是敬重我们的父母,父母生养我们,他们是我们头顶上的那柄伞,为我们遮风挡雨。父母之恩,无以为报,但敬重、柔声待之、友爱姊妹,略报一二。
《了凡四训》,一则以圣贤之行让我反观自省,明晰过错;二则明理,以理禁事,心悦服,现于行,由此可改过;三则鼓励了我,长这么大,所见所闻所感,对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有了疑惑,书中解了我的疑惑,我将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去帮助他人。改过、积善,非一时之行,是一生!
《了凡四训》作者是袁了凡,而《了凡四训研习报告》是钟茂森教授对前书的分析和讲解,小小的一本书,却蕴藏着关乎“命运”的大智慧。
《了凡四训》这本蕴含“命运”的大智慧书,是中国明朝袁了凡先生穷尽一生经历所作的家训,教戒他的后代特别是儿子袁天启——意识命运的本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向善的方式,以及行善积德因果回报的效验;并且以他自己改造命运成功经验来‘现身说法’;读了可以使人心目豁开,信念勇气倍增,亟欲效法了凡先生,来改革自己的命运;这本书从唯心主义和朴素唯物主义出发进行立意,用辩证法的思维论述了命运中的“命”“运”物质表现,经过后天努力而获得“新命运”,从而突出了“积极向善人定胜天”美好因果,本书是一本有利世道人心,转移社会风气不可多得的好书。下面从四个方面简单分析之。
立命之学
所谓立命之学就在于“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了凡先生从唯心角度和朴素唯物角度,通过信奉儒家、道家、佛家开始觉得命已被算定,从此听天由命,到后来受到佛家高僧指点,多行善事,立断恶念,得到了不一样的命运。
改过之法
先改过,再积善。改过的结果就是避灾避祸,体现在工作上改正错误的行为和方式,避免出现错误的结果和行为。不改过,修的善也会大打折扣,积的善和福也会漏掉,改过要发三心:耻心、畏心、勇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做了错事要有羞耻心,对待任何事物都要有敬畏之心,要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积善之方
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生命这是种善行也为我们行善找到了方向。《易经》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多行善事,福泽绵延。
谦德之效
谦德之效告诫我们要始终保持一个谦卑的心,《书经》曰:满招损,谦受益。遇人遇事都要谦卑,不可骄傲自满。真正优秀的人往往也淡定自若、为人谦和,不仅自我提升还能帮助周围的人,让周围的人感到舒服和受益。
读过这篇文章,对我来说醍醐灌顶。从前,因受儒家思想教育,知道要从正、行正,也知道从善、行善,也不敢做过火、出格之事,但都没有如此深入地反省过自己。从那之后,立志必需改过,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力。本人虽已近知天命之年,但遥想“三国”吕蒙,在壮年时受到主公孙权启发,努力熟读兵法书卷,遍读群书,逐渐蜕变成一位具战略眼光、智勇兼备的统帅将领,也曾击败了当时威震华夏的关羽,成就了“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和“非复吴下阿蒙”,为时未晚。读此此文后,本人便长存了知耻心与害怕心,英勇精进心,剩下的就是如何付诸于行了。
我有幸看到了这本书。我将尽力履行!同时也盼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读这本书,并依照古圣贤的教导实践来教育吾辈,那咱们的国家一定会战胜困难、战胜疫情,必定会比现在更繁华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