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公斤的希望》读后感3000字
《35公斤的希望》是一本国际儿童文学知名佳作,获得过法国不朽文学奖、法国青少年最佳读物奖,被改编成电影、广播剧和话剧,被翻译成21种语言从这一系列的荣誉来看,这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经典之作。尽管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一本青少年励志文学,但是在我看来,每一个成年人也都应该读上一读。也许你会在书中找到童年的影子,或者在书中发现当下的自己。这是一本小说,但又是真实的故事
这本书从第一叙事者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少年的成长历程,尤其是13岁那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和转变。故事的主人公格雷古瓦小名多多,是个有着漏斗般脑袋、仙女手指、敏感心灵的男孩子。他讨厌学校,厌烦学校,两次留级,在13岁那年因为体育而被退学。那年秋季,他又被父母送去了一所如同动物托管所的中学。因为母亲最终忍受不了这所学校的混乱,又打算送多多去寄宿学校。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主人公终于在爷爷的鼓励和支持下,为自己心仪的格朗尚中学校长写了一份自荐信他想要幸福,想要把命运抓在自己的手里,他有35公斤的希望。格朗尚中学接纳了他,激发了他的自信,他找到了自己要的幸福。
故事的主线是多多在不同的学校里的境遇在幼儿园,只有幼儿园大班那一年是他最幸福的一年,也是所有不幸的根源从那时起,他明白了,这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东西可以令他感兴趣,除了他的双手和用手创造的玩意儿。第一所小学,让他留了两级,令他厌烦,直至让他退学。让.穆兰初中,名声很差,水平一塌糊涂,老师缺席,学生抽烟。靠着自己的努力,多多终于找到了格朗尚中学,一所技术学校,善良的老师,友好的同学,给了多多新鲜的空气和希望。故事的副线是多多的快乐和幸福用自己的双手不断地创造:他给幼儿园里唯一欣赏他的玛丽老师做了个有意思的笔筒;每天放学后,他躲进自己的房间创作:用乐高积木为天行者安纳金打造宇宙飞船,用麦卡诺铁积木做成挤压牙膏壳的机器,用木头积木搭巨型金字塔;被退学后,他帮妈妈改装了熨衣板,帮爸爸整修了割草机的马达,帮邻居马尔蒂诺先生换墙纸、刷清漆、换保险丝,和爷爷一起为约瑟夫先生做家具最终主线和副线交会在一起,多多终于在最优和最差中找到了支点,或者说是一个新的起点。
除了主线和副线的设计,在故事中,作者还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增强了叙述的张力。例如:幼儿园大班的玛丽老师和小学一年级班主任达蕾夫人和体育老师贝鲁夫人。前者和多多一样,喜爱动手创造、制造东西,并非等到母亲节才让孩子们动手,她相信多多一定可以教育成材。后者只喜欢成绩好的学生,不仅不能理解和帮助多多,甚至嘲讽他、体罚他,直至让他退学。小学、初中的同学和格朗尚技术学校的同学又是一组对比。前者嘲笑多多的学习差、体育差,而后者在他最难的体育项目上,鼓励他,激励他,在他擅长的劳技课上向他学习请教。书中笔墨最多的一组对比应该是多多的父母和爷爷。前者本身感情不和,并不了解自己的儿子,他们对多多的关注是功利的、现实的,除了唠叨和指责,既不一起玩耍交流也不指导多多的学习。后者是多多唯一的支持者,他理解多多,和多多一样喜欢动手修修弄弄,不断给他鼓励,鼓励他抓住自己的命运。作者还细心地设计了邻居马尔蒂诺家一个比多多大一岁的男孩夏尔,他总是黏在书桌前,或者看些无聊的电视剧没有创造力和活力。相对应的,约瑟夫先生店里的小厨子蒂蒂,是一个十六岁,有一手好厨艺又能干的孩子,未来也许能超过米其林星级大厨。作者还为读者展示了两堂截然不同的体育课,一堂让多多出尽了丑,甚至因此被退学。而另一堂却让多多战胜了困难,完成了他所恐惧的攀绳结的项目。作者通过这样的构建和设计,将整个故事描述得生动又丰富,活灵活现。
因为是一本外国文学作品,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使人初读时会有一些不太适应。但是多读几次,便不难发现,作者所要表达的重点就是希望一词这也是故事标题的核心。全书的第三章,爷爷得知多多被退学之后,第一次生气发火,狠狠地批评了多多,也就是在那天,多多在爷爷地工作台上刻了些东西读到这里,留给读者的也许只是一个疑问。直到第十章,多多已经被格朗尚学校录取,爷爷却因病住进重症监护室不能被探望。多多再次回到爷爷的房间,发现了自己上次留下的印迹那刻在木头上的三个字:帮帮我此时,一股巨大的无助感直面而来,我们能感受到的是一个孩子想要幸福,又无力寻找和把握住幸福的无奈、孤寂、失望,他唯一信赖的人都几乎要放弃他了而这背后又隐含着他的希望,他的梦想。也正是因为他想要幸福,他才会鼓起勇气,写下了书中最重要的一段文字那封修改了十二遍,给格朗尚学校校长的信。他那么坦诚地写道我希望被你们学校录取我想生命里不仅有成绩,还有动机。我想来格朗尚是因为,我觉得那里会是让我感觉最幸福的地方。我不是很胖,有35公斤的希望。
如果说这本书打动人的是孩子真挚的情感,不懈的努力,那么它拷问的却是成人的内心。在这本书里,有很多的场景、很多的对话就是我们生活的重现:
父母每天晚上都会吵架,拿多多的成绩当作借口。妈妈指责爸爸从来不花时间教育多多。爸爸则回应说是她的错,是她宠坏了多多。
面对作业这项酷刑,如果妈妈来指导,到最后总是她哭;如果爸爸来,那么到最后哭的一般是多多。
父母的交谈中常常会有一些言外之意,一些伤人的言论和指责,要不就是陷入可怕的沉默。饭桌上的笑声和玩笑话是一种幻想。
爸爸说,寄宿学校是很贵的。你要知道,我们为你在财政上做了很大的努力,可以说是一种牺牲
审视我们自己这些同样为人父母的人,尽管我们没有书中多多父母那样的不睦,但是我们也会因为关注唯一的孩子(我想即便是二娃二宝也是一样的),眼中只有他,只盯着他,将大部分的精力和财力都投注在孩子身上,不可避免,自然而然压得孩子身心疲惫。更为严重的是,我们似乎都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关注带来的糟糕后果,这种影响可能比我们想象得更为严重。作为成年人,我们并没有把自己的问题解决好,也没有帮助孩子成为未来有独立品格的人,我们似乎把自己和孩子捆绑在一起,拉扯在一起。尽管我们有时候也会是开明的,如同爷爷那样,鼓励他培养自己的兴趣,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允许他们在草地上打滚、在雪地里打仗、在池水边摸鱼、上树上房但是我们几乎都不会允许孩子不喜欢学校、不喜欢学习、没有好的成绩。我们在当今的教育体制下,已经忘记了学习的初衷,所以我们也无法知道怎么去鼓励孩子认识真正的自己,去找寻自己的幸福。我们在责怪孩子浮躁的时候,自己未尝不浮躁。人常说,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会映射你的行为,尤其会放大你的缺点。我记得有一个晚上,儿子临睡前,要我抱一会儿。因为手里还在赶着一份报告,我略微勉强的答应了。当我把这个小小的身躯搂在怀里的时候,温暖又柔软,那么不舍得放开。可是就在我想多享受一会儿这个美好时光的时候,儿子突然拍拍我的背,推开我说:妈妈,你赶快去做,要不来不及了。霎那间,我感到一阵内心的刺痛,如鲠在喉,这句话是我经常催促孩子时说的。这个时候听到,让我突然体会到孩子在同样听到这句话后会有多难受。我们急急忙忙地被裹挟着往前往前,却失去了那么多感受美好的机会。
故事的最后,爸爸开车送多多去离家很远的格朗尚学校,分别时,给了多多一个笨拙的拥抱。儿子要离开的时候,父亲终于说:你要努力幸福起来,你应该幸福起来。你知道:我从来没跟你说过,但我明白,你是个好孩子一个真正的好孩子。我想我们都能看到自己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只是我们太着急赶路,我们太吝啬表达,趁着还来得及,我们应该让自己先成长起来,成熟起来,表达出来,才能陪伴孩子一起找到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