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1000字-存一世念想,留一人孤老
说到读书,除了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大概是父亲送我――《活着》最让我记忆犹新。
跨越时空的人生,起起伏伏的生命历程,余下一人的追忆与思恋。
当时读完整本书花了两个多小时,途中哭了四次,红了很久的眼眶,直到最后也不能释怀,沉浸在福贵的世界里,且哀且叹。
后来写了好几次读后感都不满意,便一直搁着,时常去回味。我记得老师当时有跟我们说过:体会不到的事,是我们没有切身的经历;感悟不了的情,是我们无法理解其中的意义。
记不起是什么时候写下的这句话――存一世念想,留一人孤老。甚至刚开始这句话跟这本书无关,年少的喜欢,是炙热的诗篇,也是一意孤行的崎岖山路。
我翻了翻过去日记,大部分的内容都与一个人有关,大同小异的记录着那时心情。固执的想,就算你不喜欢我,我也喜欢你,也想一辈子记着你。
存一世念想,留一人孤老。
最开始写下这句话我甚至都没有注意,恋旧的人总爱翻翻过去的东西。一次学校征文,没什么思路的我想在日记里找找灵感,无意间又翻到了写下这句话的那页,便想着把这句话填完,然后凑了一篇没有标题的文:
闲也是愁,
醉也是愁,
深秋五更诉云忧。
听断桥水流,
看陌上情仇。
看叶沉浮,
听花绽放,
画地为牢终成悔。
存一世念想,
留一人孤老。
刚开始没有标题,后来想了半天才纠结出一个《静默》,当时征文没选上,却入了自己的心,真真有:年少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感觉。
一直以为: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后来才知道,与你无关的终究还是与你无关。
一次与朋友谈论到自己写的东西,我们互相分享了自己的作品,讨论了半天,说到我的最后一句,问我:是不是喜欢谁,爱而不得。
我愣了两秒,心里百转千回,原来感情真的可以通过文字看出来。和他认识没多久,也是通过学校文学社认识的,没想到那么厉害。
那一瞬间不知道怎么就想到了《活着》,然后我问他看过《活着》没,他说看过,我强掩心里面的难受告诉他:这句话就是写的《活着》,他刚开始不相信,但看我坚持说是写福贵的结局,便又理解了。
强行把一件事安到另一件事上是什么感受?
时间长了,好像就忘了当初安上的理由;代入多了,也就认为故事是因此而起。故事刚开始又有谁知道结局?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余华《活着》
很多时候忘了初衷的是我们本身,开始的豪言壮语别人都记着,最后结果如何便成了人们的闲余话题。无论你想不想,你依旧会被提起,那不是你本身的经历,却可能因此影响到你,甚至影响更多人。
只有故事本身的人诉说故事的过程才有最大的信服力,而我作为观众,试图理解其中的意义的时候,我便不在是我,灵魂已经附身于故事跟着时光起伏。
网络有一类小说是穿越到书里的,穿越到里面相关或者无关的一个人,借着读过这本书的金手指,改变某些事某些人如果真的有人去到书里,故事会不会因此不在存在?
我沉湎于想象之中,又被现实紧紧控制,我明确感受着自我的分裂。 ――余华《活着》
人的一生,谁也不知道下一刻离去的是谁,最后活着的也许是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