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中学生的日记》读后感1500字
风霜潜进双眸,当青春渐行渐远,我们的童话已褪色。说实话,若不是儿子在我书柜里搜寻到这本《一个女中学生的日记》,并极力怂恿我去读一下的话,我是决然不会重读的。怀揣蒙尘的不惑之心,再去捧读一部青春小说,去回味那些纯真美好的岁月,怎么说都觉得有些装嫩的造作。然而,当我再度捧起它的时候,只读了十几页,就情不自禁深陷其中,以致欲罢不能。一晚上读完了,才觉得神清气爽,仿佛沐浴了清泉一般,一时竟不知今夕何夕。踏上回归青春的时光隧道,我感到身上的角质层在悄然被磨砂。
不得不承认,《一个女中学生的日记》的语言,历经30余年的大浪淘沙,依旧有着动人的力量。我这人读书是比较挑剔的,一直拒绝繁琐的枯燥的冷冰冰的语言,总在寻觅来自心灵的真情文字。无疑,《一个女中学生的日记》的语言是推心置腹的,亲切而带着宜人的温度。面对心灵的召唤,我不得不驻足谛听,静静感受着心灵共振的愉悦。真希望就这样走下去,路永远没有尽头,灯光永远闪亮。读到这里,我能感觉到内心有什么东西在悄无声息地复苏了,虽然还没有繁花满枝,然而,我却感到了身体里逐渐温暖起来的融融春意,那些曾经的青涩年华,也霎时流泻过来。记得那时的灯光闪烁,记得那时街道上的人流如潮,有那么多缤纷的的场景亦真亦幻,有那么多莫名的情怀难以诉说。只是一个人向前走着,一群人向前走着,也曾经同样渴望路永远没有尽头,一切都没有答案,只是一路走着,走着。然而,那些日子一瞬间又仿佛长了翅膀,飞去了。
也曾经想极力捕捉那些飘渺的美好感觉,也和主人公路天琳一样悄悄写日记,算起来,路天琳比我大十八岁,小说里的情景就真的仿佛是我们的昨天。是的,就在昨天,有些乖张,有些狂妄,一副不知天高地厚的样子,内心充满迷惘和挣扎,也悄悄流泪,也大声欢唱,也偷偷写诗,也不断地抄写那些照亮心情的诗句。无论是路天琳,郭辉,还是常鸣,丁然,等等,似乎是你,也是他,是他也是我,他们就是我们,那些熟悉的诗句,那些熟悉的歌声,都一直在心上。在岁月的河流中,当你迈过去,晨光就变成了星星。那些绯红了脸庞的晨光,那些眼神里闪烁的星辰,似乎还依旧在日记里闪亮着,等我有一天坐下来,再次掀开那一页,我知道,那么多欲言又止的情愫,会发酵出香味,只是当时正年少,只是当时心惘然。
如果说《一个女中学生的日记》只是勾起我的回忆,我也许不会如此沉迷地读完,在追忆花季的同时,作者用一颗长者的循循善诱之心,让我重新审视那些懵懂无知,那些纯真美好。当年看这本小说,只是断断续续,而且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再度回首,仿佛在此岸观望彼岸的绮丽,也更加客观理性地分析自己的成长。理性地活着,是生命的必须,在回望中获得智慧,在反思中更坚定地前行,也是我们阅读的意义所在。可是,当年,我怎么竟丝毫没有体会到作者附记里那颗拳拳父母心呢!
一口气读完,长吁一口气,掩卷沉思,窗外正明月高悬,主人公路天琳的影子又跃入脑海。无疑,这部小说是以她为中心点,辐射到一些人物的,路天琳的情感心路可谓是山重水复饱经颠簸的,惟其跌宕起伏,才如此壮观迷人,路天琳的理智源于内心强大的信念,路天琳的真诚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她是勇敢的,不逃避所有的磨难,不拒绝所有的真情,心灵敞开着,接纳一切真善美,因此,她也赢得了一步步的成熟,成长就是这样不断蜕皮的过程啊。那个年代,上个世纪80年代的青春故事,一直是单纯的,美好的,不像有些人担心和揣测得那样,那个年代,有那个年代的烙印,那个年代的孩子,不好也不坏。
步入中年,重读《一个女中学生的日记》不仅是一次心灵的洗涤,也对我们教育儿女提供了借鉴。文中路天琳的妈妈和班主任黄老师两个角色,是上一代人的代表,她们的婚姻都不算幸福,尤其是黄老师,那么好的一个老师,竟然没有相爱的人相伴终生。不知道作为长大了的路天琳们,是否也和我们一样,人到中年,也经历着爱情与婚姻的困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