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班主任兵法读后感
了解 宽容 欣赏
从兵法的角度来研究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天生就是两个阵营的人,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就是一场战斗,教师要运用兵法来指导教育问题,和学生“斗智斗勇”……这一系列创新的教育观念就是出自万玮老师写的《班主任兵法》一书。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将兵法运用于班主任工作和学生管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阅读过程中,我在啧啧赞叹万老师高超的战场应变,灵活的战术运用能力的同时,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作者如何能够熟练的运用多种兵法,在多次师生“战斗”中化险为夷,大获全胜?
看罢全书,我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作者深谙战略战术的最高原则:战略上藐视对手,战术上重视对手。尤其是战术上重视对手这一点,作者在《战略战术》一文中做了这样的阐述:
战术上重视学生,就是要研究他们。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状况,知道他们想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设法解开学生的心结。
战术上重视学生,就是要尊重他们。学生犯了很大的错误,也不要惊慌失措,更不能一棍子打死,要怀有宽容之心。不能忽视学生的能量和能力,要看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以欣赏的眼光来俯视学生。
尽管这是一本写班主任工作的书,但是我觉得,我从这本书上所收获的和感受到的,对我的以后教育和教学生涯都有莫大的帮助。从万玮老师的战略战术思想上,我提炼出了六个字:了解,宽容,欣赏。
了解学生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敌情不明,你如何打仗?万玮老师注重教育学生以攻心为上,而攻心的一个首要前提,就是对学生的了解。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师想从各方面教育人,那么他应从各方面首先了解人。”对学生不了解就谈不上教育。说理是否说到点子上,提要求是否适度,采取措施有无针对性,教育的方式方法是不是恰当,全凭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如若对学生思想、生活和心理特点全然无知或知之不甚深透,就忙于施教,就象拿一把钥匙去开每一把锁那样荒唐;就象医生不经诊断就开药方那样昏庸,无异于盲人骑瞎马,乱闯瞎撞,造成教育的失误。
知道了了解学生的必要性,我脑海中又产生一个问题:要了解学生哪些方面?如何才能了解学生?静心思考,想到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其实孔老先生在了解学生这个问题上早就给了我一个很完美的答案。
孔子门下有弟子三千,但对于学生的性情禀赋和日常生活,孔子了如指掌,不管别人问到哪一位弟子,他都能脱口而谈。如季康子向他打问仲由、端木赐、冉求的情况,他不假思索便说“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即子路果敢决断,子贡通情达理、冉有多才多艺。他还说过“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的话,意即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卤莽,表现出对各位弟子习性的深知。对学生的课外生活,孔子也无不知晓。他不但知道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而且还知道子贡不安本分,去囤积投机,猜测行情每每猜中,发了大财,即所谓“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颜渊、子路侍孔子时,孔子启发他们谈谈自己的理想,子路说:“愿车马,夜轻裘,与朋友共,潎之而无憾。”颜渊说:“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说:“愿闻子之志。”孔子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由此可见孔子与弟子们相处非常融洽,能共同交流思想。通过谈话,即掌握了学生的志向,也了解了学生的性格。
我想,孔子一再推崇的因材施教也是基于对学生的充分了解之上的。做学生工作也是如此,我现在刚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待班级情况稳定之后,也应该加紧了解每一位学生,争取做到每一位学生出现一些细微的情绪变化,我都能有所察觉的程度,然后就可以根据变化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把麻烦消灭于无形之中。
宽容学生
万玮老师在《指鹿为马》一文中这样写道:一个人的尊严是他最宝贵的东西,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任何权利可以剥夺他人的尊严。把那些偷东西的人看成是“病人”,而不是“坏人”,也许我们会更加宽容一些。
这一点,我有亲身经历,在阅读过程中亦是深有感悟。
常言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海示人,讲的是每个人都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善待生活中的一切。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宽容,是教书育人的法宝,也是教育成功的秘诀之一。作为教师,不但要具备这种品质,而且还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以体现。
作家冰心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犯错误对每一个人来说是在所难免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他们还是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强,有时所犯的错误并不是自己意识所支配的,而是一种过激行为,是可以原谅的,可以接受的,这就需要老师用一颗宽容、大度的心去接受、教育,不能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失态,给学生的心灵造成伤害。
我在第一年教学中曾遇到过一个学生,上课时坐在那里不声不响,挺老实。可他的成绩始终提不高,完成作业的质量也差,心理很纳闷。有一天,我终于发现了他的“秘密”:原来他在和老师“捉谜藏”,在课桌下看小说。我冷不防走到他跟前,刚想把他的小说拿出来“曝光”,我忽然改变了主意,只用手轻轻地敲了敲桌面,一刹那,他的脸红了,身体因紧张而哆嗦起来,我没有说一句话,继续讲课……从这以后,这位学生上课就再也没有看小说了,成绩提高得很快。试想,如果我当众拿出他的小说,或因生气而撕毁小说,一定会严重损伤这位学生的自尊心,在他的心灵深处留下一片阴影,永远挥之不去,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益。
因此,对待学生的过错,并非惩罚才有效,其实,宽容也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它通过含蓄的方式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它胜过惩罚,达到“润物细无声”之奇效。
记得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教师的宽容是对学生的不足、缺点甚至错误的包容、理解和原谅,是对学生缓慢发展的一种等待、期待。教师的宽容是学生自信心的保护伞,是学生发展的一种动力。教师的宽容会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自主反思的空间。正如万玮老师所说:学会宽容,要相信学生总是向上的,向善的,要对学生抱有期望。
欣赏学生
万玮老师在《捭阖术》一文中写道:欣赏是一种方向性的暗示,学生很可能朝着你暗示的方向努力,学生一旦努力了,有成绩了,教师马上予以肯定,再送上几顶高帽子,把学生的进步加固,断了学生回退之路,这样,便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达到教育的目标。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赏识。”林肯也说:“每一个人都喜欢别人的赞美。” 人作为万物之灵,都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求。任何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认可。欣赏能够增添动力,激发活力。得到他人欣赏,就是得到了一种肯定和激励,得到了一种慰藉和力量。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学生间的禀赋、品行也各有差异,要使学生的潜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就必须善于发现,用“美”的目光去捕捉、欣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对师生之间在期望、目标、观点上出现的一些不合谐的音符采取一种积极、宽容的态度对待和处理。老师要允许学生存在个性差异,致力于挖掘他的哪怕是极小的优点和特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师对学生的赞赏若能与学生的意愿、兴趣及心理特征相吻合,则可以使学生优良的一面在学生的精神面貌和行为中处于主层地位,更重要的是,一些不良行为或特征则会随之被淡化和减弱。许多事实证明,发自内心的欣赏比劈头盖脸的训斥更起作用。由此我想到有这么一则故事很能说明欣赏的力量。当年,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因为欣赏一篇题为《童年》的小说,便四处打听小说的作者,并鲜明表达自己的肯定与欣赏之意。小说的作者由于得到前辈的肯定与欣赏,受到了极大激励,于是一发而不可收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去,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坛巨擘——伟大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
在我过去一年的教学中,存在着淡化学生优点、放大学生缺点的状况,原因是我第一年就教一个比较好的班级,接触的优秀学生多了,对不那么优秀的学生往往疾言厉色,要求太严,结果并不如人意。后来通过反思,学习,认识到欣赏是教师手中最奇妙的力量,因此,我改变工作策略,尽量发现、发掘、放大学生优点,从心理上从感情上从行动上接受他们,亲近他们,相信他们,“你把他当差生看待,他就变成了差生;你把他当好生看待,他就变成了好生。”并以此转变了数名在学习上有缺陷的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中的最微妙的接触。”在这种接触中,教师会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以不同眼光看待不同的学生。如: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优等生,用厌恶的眼光看待后进生。对学生而言,当老师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并寄予他某种较高的目标值、期望值时,他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会潜意识地靠近这一目标从而超过了以前的表现;而当老师用厌恶的眼光看待他时,学生往往会产生抵触情绪,失去上进的动力。学生年龄虽小,但也是一个有感情、有灵性、活生生的人,有着同成年人一样的情感世界,懂得快乐与痛苦,羞愧与恐惧,有自尊心和荣誉感。如果师生关系中没有真诚的欣赏,任何学生都可能失去自信心,教学的天空将是一个冰冷的世界。所以适度的表扬和鼓励,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
现在,我又一次感受到了欣赏的魅力,俗语说:“木匠手里无废料”。在今后的一切教育工作中,我都要用“木匠”的眼光去欣赏每一名学生,欣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欣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欣赏那些智力一般,成绩一般,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这样做,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
细细品读过《班主任兵法》,从万玮老师的故事中,我读到了:了解,宽容,欣赏!我想,这六个字已经远远超出了班主任工作的范畴,一个内心铭刻着“了解,宽容,欣赏”的老师,终究会在三尺讲台打造出一片灿烂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