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读后感三篇
(篇一)《爱弥儿》读后感
卢梭的《爱弥儿》写于1757年,是一部关于教育学的名著,是人类教育历史上最珍贵的遗产。此书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
在翻开这本书籍之前,我以为这么一位伟大的人物撰写的巨著应该需要意志来啃,甚至还需要翻阅一些文献来辅助才能读得懂,不想,从第一页起,从字里行间之中,我自始至终都好象是与一位睿智的、崇尚自然的老者交谈。卢梭主张人性本善,强调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自由人。在教育中,作者强调儿童的发现,认为教育要遵循自然规律,要按照儿童的天性自然地发展。对于当今层出不穷的教育理念来说,这种观点真的很普通,一点也不时髦。但是就是这么一个普通的道理,伟大的教育家卢梭竟然用鸿篇巨著来论述。
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但是我们总想以自己的力量来阻挡自然的力量,让孩子按照我们的想法成长,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虽然我们怀抱爱的理由,但结果往往差强人意。原因是我们违背了教育要遵从自然的规律,没有顺应学生们的天性。
现在的家长们切身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许多家长甚至在孩子还未出生时便考虑其教育问题。孩子三四岁就被送进幼儿园,周末家长还给孩子报各式各样的补习班、特长班,肆意侵占孩子们的玩耍时间,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殊不知,孩子弱小的身体和心理正在承受着巨大的负担。很多孩子也对此表示出他们的不满和厌烦,有的还会疏远父母。但很多家长都认为:现在让孩子受点苦,是为了让孩子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孩子现在还小,也许不能理解父母,但将来一定会感激我们的。许多父母就是因为这种“远虑”而使儿童失去了童年应有的快乐,为了不确定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也因为这种教育,许多“小大人”、“小神童”出现了。大家都喜欢这种孩子,却不知他们就是卢梭作品中那“早熟的果实”。
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学生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我们在教育活动中,应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卢梭坦言:“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因此,他极力主张:在孩子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孩子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夜深人静时,反思我们的教育,我感觉好像是在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这是我觉得最悲哀的地方。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卢梭的《爱弥尔》,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直以来我坚信: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学生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在更大的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相信:只要努力,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定不会遥远。佛说:人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因为有了你的作为,才使得人生变得有意义。人生本来就应该是幸福完整的,我们只不过是去奋力追求还他个原貌而已!
(篇二)老人与海读书笔记
“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作者海明威是这样评价他的作品《老人与海》的。《老人与海》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硬汉形象。古巴的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84天之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一条大鱼。鱼大劲也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有过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这时却遇上了鲨鱼,接着老人又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故事虽然十分简单,但寓意却十分深刻。读这本书时,我会幻想,如果我是他,我能克服孤单,恐惧吗?我能在变幻莫测的大海中镇定自若吗?这使我一再审视自己,一再地思考。
在我看来,尽管这个故事里充满了压迫和无奈,但作为一个充满英雄主义的悲剧,这是一首不曾老去的赞歌,圣地亚哥的英雄主义魅力始终贯穿着文章。比如,他在面对鲨鱼时的冷静和沉着,再比如八十四天捕不到鱼依然坚持不懈。然而老人通过搏斗所得到的结果被鲨鱼抢劫一空,从老人的独白中我能感受到消极,无奈和落寞的凄凉。可是这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已在那追捕马哈鱼的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了。曾经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过、奋斗过,难道他不是一个胜利者吗?
而在海明威看来,人生是一场永远打不赢的战争,就像老人那张“用好多面粉袋子补过的旧帆,看上去就像一面永远失败的旗帜”。但老人却始终没有停下行动的脚步,这是一种面对巨大悲哀的追求,是一种面对死亡和失败的追求,而这种追求同样是顽强的、执著的。由此我们在圣地亚哥身上看到了诗人的尊严和巨大的精神力量,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在生命的有限和追求的无限之间的矛盾。在人生的道路上,谁不曾经受一些挫折和失败?此时是缴械投降?还是顽强拼搏?圣地亚哥给我们的启示是:积极的进取和行动,是必然失败面前的不让大家说出自己的感想,每个人都会有所不同,但最核心的一个可以归纳为一点,那就是:特里萨修女身上那无私崇高的奉献精神应该是一个社会的核心精神。
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在GDp不断增长之时,在综合国力整体上升之时,中国城乡区域发展贫富差距却越来越大,国民的幸福感指数在物价水平直线上升、买不起房、看不起医、上不起学的重压之下,丝毫不见有所提高;甚至于屡屡出现食品安全问题,黑心商业现象。这一些,在我的观念里,很大的原因是由于这个时代缺少信仰,这里的信仰不单单指的是宗教信仰,而是一种内在的对于幸福的追求,这里的幸福也不只是指个人的幸福,而是对于人类普遍福祉的向往与希冀,对于生活的乐观与豁达。就如《岁月神偷》这部电影里吴君如所说:人,总得信。特里萨修女的信仰追求我们常人难以企及,但每个人都可在生活的每一个细枝末节常怀慈善之心、常怀信任之心、常做公益之举。
掩卷深思:无论信仰为何,我们都要在意于付出真爱,而非沉溺于物质的冰冷;人生苦短,惟有舍弃不必要的所谓繁华,捧出自己的热量,才能够真正体悟生命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