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说教育读书笔记1000字(读书笔记范文)
首次翻看这本书,我被朱永新教授新教育理念深深吸引着。其中,他的家庭教育思想让我深刻感悟到:高质量的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所谓陪伴,并不是简单的陪着孩子,而是在陪伴的过程中,我们要与孩子一起成长,力求成为孩子的榜样和精神引领者。这本书就是一个向导,带着迷茫的我走向光明,引发我诸多思考,以下是我读“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感悟:
有教育意义的陪伴
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生活教育,教育陪伴必须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涝灾害和当前严峻的疫情,打乱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应该变灾难为教育契机,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责任教育、感恩教育,与孩子共同学习各种安全知识,掌握防范各种灾害和伤害的知识与技能,在关键时侯能够进行自救。
我们要注重引领孩子的精神成长。在这次的洪涝灾害和疫情防控中,一个个逆行的身影,一段段感人的故事,这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是教育孩子最好的素材。我们对孩子进行责任教育和感恩教育,让孩子明白,白衣天使救治病人是责任,小朋友读书、学习是自己的责任,教育孩子常怀感恩之心,勇敢承担责任,有始有终做好每一件事。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楷模
书中介绍了韩国“第一妈妈”张炳慧博士教育孩子的案例,正是说明了父母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许多父母要求孩子读书做作业,自己却在家玩游戏,看电视,搓麻将,因为他们下意识的认为成长只是孩子的事情。面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家长会感到焦虑、烦躁。其实,家长并没有意识到,问题往往发生在自己身上。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是根,孩子是花朵,父母常看到孩子的问题,却不知这其实是自己的问题在孩子的身上开花”。如今,手机的普遍使用,也在悄然影响着年幼的孩子,有时我们会把手机当作“哄娃神器”,久而久之,孩子就依赖上了手机。之前我女儿要用手机播放着动画片才肯吃饭、睡觉,每次我想要制止,换来的都是孩子的大哭大闹。有次闹得最凶的时候,孩子说:“为什么你总是看手机,就不让我看”,听到孩子这么说,我才意识到问题还是发生在我身上,不想让孩子玩手机,家长自己就要做个好榜样,正确引领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甚至是终身教师,对孩子的影响是无可替代的。
阅读是高质量的陪伴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时常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思考与反思,当形之于文字时,我遇到了最大的问题就是,表达不够清晰,总感觉词不达意,这时才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迫。所以,我们要多读书,为孩子做出表率,与孩子共同成长。
在家庭教育中,亲子阅读是最高质量的陪伴。亲子阅读给家长和孩子带来愉快的享受和情感交流同时,还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使孩子爱上阅读,从而爱上学习。所以亲子阅读是家庭教育中非常有益的方式。孩子的成长其实也是一本书,多一点心思,多一点投入,收获的不仅是孩子,还有很多。
家庭教育不是简单的教育孩子,更是我们父母的自我教育。没有父母的成长,就不可能有孩子的成长。与孩子一起成长,才是家庭教育最美丽的风景,才是父母最美好的人生姿态!
这学期开始阅读朱永新老师的《朱永新说教育》一书。最开始接触朱永新老师的作品,是去年读过的,朱永新老师写的一首教育诗《让爱陪教育一起走》:“无数次,我思考教育的真谛。多少回,我探寻教育的源流。三位老人的话语,一直回响在我的心头:夏丏尊说,教育没有爱,就像池塘没有水;冰心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霍懋征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终于明白一个真理——让爱陪教育一起走。”将自己对教育的感悟汇集成诗,这样的题材我过去没大接触过,所以一下子吸引了我。
一、这本书强调了文化的自我创新。在朱永新老师眼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新教育实验的源头活水,新教育自觉地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他们不仅是文化的传授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
朱永新老师强调:要“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深刻理解教育在其传承中应该承担的特殊使命”。那么,我作为语文老师,研发我的课程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是我进行课程设计的一个重点内筒。无论是好书共读课程、还是二十四节气课程、晨诵午读暮省课程,都要自觉自发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常说,教育是百年大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否再度兴盛乃至生生不息,完全有赖于我们今天的努力。为此,我们不仅要有匹夫有责的文化自觉,更要有舍我其谁的教育担当!
二、这本书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第二编整整一章的内容,都是介绍了阅读的重要性。
朱老师说:“改变,从阅读开始”。阅读,是一种主动地继承和发展的力量,也可以通过“阅读”绘画作品、雕刻作品、音乐作品,以及阅读不同的人生,进而改变我们自己,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社会,改变我们的世界。
结合这学期开展的读书互动,在对待学困生、激发潜能生、备课上课等方方面面,确实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过去,自己是凭“知觉”来教,而现在,对于存在的表象,结合书中的理论,也有了不同的认识。
阅读,能使我们具有生活的智慧。过去,我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那些伟大的知识,就藏在那些最伟大的著作之中。伟大的书,本身就拥有伟大的力量,我们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拥有这种力量。
当然,最好的阅读,就是师生共读,老师读起来了,但是学生存在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在以后的阅读系列活动中,还要结合本班实际,杜绝形式主义,将我们班的阅读“落到实处”。
三、阅读朱永新老师的书,每一个理论基本上都会提供一个佐证。这种佐证不是滥竽充数,而是有充分的逻辑思考和准确的数据支持。
朱永新老师一直用自己的言语和行动去为自己代言,这其实就是实践的力量。再好的理念,最终都要通过实践来检验。从提倡的书香校园的建设到聆听窗外的声音到每日一事,再到缔造完美教室等各项活动来看,每个活动都有丰富的理论支撑,而且时间证明了这些活动的卓有成效。
通过阅读这本书,不仅仅在朱老师的言语中学到了新教育的理念,还在他的行动中明确了为人师表、言行一致这八个字的含义!
朱永新老师在他的书中以通俗的语言阐述了新教育的真谛,并立志做一个教育改革的呼唤者和组织者,以唤起越来越多的教育志同道合者。感谢《朱永新说教育》这一本书,给我带来了方向,点燃了我的教育热情。带着美丽的教育情怀,我将踏上新的征程!
阅读《朱永新说教育》这本书,祖国未来教育的宏伟蓝图即刻呈现在我的眼前。这本书就像教育路上的一座灯塔,给每一个教育人指明了前进的目标和方向。
其中,阅读是新教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全民阅读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代,作为一位平凡的老师,在教育过程中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尤为重要。我们也责无旁贷。
因此,从一年级开始,我就与孩子们一起踏上了阅读之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年级时孩子们的识字量有限,让孩子们爱上阅读并非易事。于是,我在图书室里找遍了所有带插图拼音版的图书,每天抽出时间带领孩子们阅读。精美的插图吸引了孩子的眼球,短小精彩的故事让孩子们仿佛身临其境。为了把阅读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我又安排布置了与阅读相关的活动任务:第一,每天上课前由一个孩子站在讲台上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老师及时给予评价和奖励。第二,每个孩子每天写一句话。也许是为了得到小小的奖励吧,孩子们的积极性非常大,这都归功于兴趣的功劳。
持之以恒,脚踏实地。上了二年级,我想让孩子们的阅读再上一个台阶,同时也为三年级的写作打基础。我给孩子们推荐阅读有关写日记的书籍,并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写日记,每人每天写一篇50个字左右的日记。这是上学期的目标;到了下学期,我把字数增加到了100个左右。孩子们都能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完成。当然,有布置就得有落实。每篇日记我都亲自批改,并做好批注。每周评选出优秀篇目进行展评奖励。渐渐地,孩子们不仅爱上了阅读,也喜欢上了写作。
好习惯终生受益。到了三年级,孩子们已基本养成了自主阅读的好习惯,孩子们读书的愿望更加强烈,兴趣更加浓厚。每天早上七点半,孩子们准时开始早读,由班长组织进行阅读;中午,孩子们进行自主阅读;晚上延时上课之前-——每天下午五点半,我与孩子们准时走进教室,开始30分钟的师生共读。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孩子们手不离笔,书上圈画优美词句、做标注。阅读之后把这些内容抄写到读书笔记本上,每天一篇,内容包括优美的词语、句子和自己的阅读感想。除此之外,我还定期带领孩子们到学校图书室借书。付出总会有收获。三年的努力换来了阅读速度让同学们惊叹、佩服的徐馨馨;阅读书籍种类多、知识丰富的郎乾坤;被大家称为“小书迷”的吴梦可、胡庆羽、吕昕阳、刘慧昭等等。阅读与写作从来都是不分家的。他们的写作能力也非常强。他们的作文常被列为范文在同学们中间传阅。
“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在这三年里,孩子们在诵读经典上也收获满满。一年级时,孩子们每周背诵一首古诗并诵读了《三字经》;二年级时,孩子们除了每周背诵一首古诗外,还诵读了《弟子规》;到了三年级,孩子们每周背诵两首国学经典古诗词。另外,我还有一个计划:把《增广贤文》和《论语100》列入高年级学段的诵读行列中。曾有家长说,我的孩子虽然在农村上学,但是可比在城里上学的孩子学到的知识多得多。听到这句话,我的心里有了些许欣慰。
三年来,我与孩子们通过阅读领略了大自然的优美风光,学习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带领孩子们在读书之路上手拉手——共读共写共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