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作文 读后感作文 其他读后感 化血为墨汁的过程 ——《江南驿——下营街三十八号》读后感

化血为墨汁的过程 ——《江南驿——下营街三十八号》读后感

其他读后感   2025-01-13

  3月25日晚,我市作家谢华著的《江南驿下营街三十八号》(以下简称《江南驿》)签售活动,在市区小西门87号的书友书店举行。 100多位读者拿着谢华的新书、排着长队,谢华一一为读者耐心地签名留念,签名活动整整持续了两个多小时,足见读者对此书的喜爱。

  在3月24日的新书发布会上,虽然专家、读者对此书已多有论述,但我个人还是有些读后感,简述如下:

  因为刘绪源与刘再复熟悉,在与刘绪源交流中,我们便谈到了刘再复的《性格组合论》。刘绪源认为,性格的两重组合最容易导致的歧途是:如果先预设了性格的两极性,然后图解人的形而上与形而下,这样必定还是概念先行的叙述。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谢华的 《江南驿》有效地规避了这种图解。《江南驿》是一个从传奇出发的故事,从事件出发,然后折射出比函数还复杂的人物性格,这是高手所为。

  比如:书中的华盖是衢州地区早期的共产党员,他追求艺术、才华横溢。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小城衢州几乎没几人听说过波兰的国 名,华盖就娶了个波兰老婆。可在1949年以后的一次次运动中,时乖运蹇的华盖最终沦为几同乞丐。我曾听华盖的学生汪立爱说过,华盖尊严扫地至要到别人的碗里扒饭菜。我相信,谢华在写舅公华盖这个章节时是披肝沥胆的,因为谢华没有把回忆修饰过,她几乎冷峻地写出了 华盖了住所一间柴房还兼茅房。也就是谢华外婆家人对华盖并不是高大上的那种完全无私的爱。前不久,我在衢州师范上世纪60年代 的政治审查表中,看到好多儿子与父亲划清界限的材料。想想那些运动对人性的戕害,想想极权让亲情凋敝的恐怖,在那个年代,外婆并不是神,她的压力与微词其实是正常的。这也是谢华对人性塑造的最深层把握。

  到底是与叶家的孩子换?还是朱师母的私生子?在讲衢籍著名外交家周明基一辈子纠结于自己的身世时,谢华写道:但愿他进天堂时, 他的亲生母亲会在天堂的门口迎接她的亲生儿子!在以时间为纬的叙述中,转换视角,来这么一句,我便忍不住泪下。

  格非获茅盾文学奖后有一次演讲中提到,福楼拜是不是疯了写包法利夫人的一顶帽子,居然足足花了几页的文字。文学革命的先驱福楼拜的出现,意味着时间空间化,而空间也碎片化了。而谢华在《江南驿》中执意追寻的是:重返时间的河流。才200多页的书,谢华写了整整十年,她形容为十年一雨。谢华的《江南驿》并没有沉溺于东方式温柔,在驰向心灵港湾的彼岸时,也深深地拷问灵魂。比如:对于从小受《白毛女》影响的谢华,一提到外婆在1949年以前曾收租,那外婆是不是黄世仁式的坏人呢?谢华在写这段时从不回避、修饰自己的当年的感受。我想,所谓的净化,不是简单地洗白,有灵魂的拷问,再加上把这一切都放在时间的长河中,然后用心理时间打捞并联缀 ,才能升华。

  饱蘸情感,是诗人所说的保持蛙皮的湿度。抒情时,谢华仍有女性作家的绮错婉媚,但因为她准确地把握了浩渺烟波中心灵探寻的犹疑和痛楚,使得她的抒情一点不飘,反而是那种烟壑幽深的意境。

  写这篇短文时,一个叫墨非的人提到玩文字的话题,我几乎严肃地和他说,文字不是拿来玩的。看看《江南驿》,看看那些 文学史上敲得响的作品,文字从来是把血化为墨汁的过程。

点击显示
标签: 中学生 读后感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zdfyzw-1367321/
其他读后感推荐
热门其他读后感推荐
  • 古诗文
  • 外国名著
  • 选读推荐
  • 观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读后感
  • 高中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读书心得
  • 其他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