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作文 读后感作文 其他读后感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800字(精选范文)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800字(精选范文)

其他读后感   2025-01-28

  《思考快与慢》这本书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书写,文章中的结论是通过严谨的事实,科学的方法推导出来的。书中将人的思考分为两个系统,第一系统是快思考,即依赖经验无意识快速的做出判断的直觉;第二系统是慢思考,则是通过自己深思熟虑之后的理性判断。党员生活会上,李允东通过对书中内容的学习吸收,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悟,分享了书中提及的大脑的运作方式,探讨如何提升决策效率。

  在处理事情时,我们通常会通过我们头脑已有的数据和印象来做出判断,然而我们每个人的认知范围和知识储备都是有限的,我们的印象、直觉、意向和感觉并不总能正确反映现实,我们的直觉在某种程度上会有局限性。而系统二偏向更轻松的惰性思维直接接受了这些认知错觉,就很难避免做出错误的决策。正确的了解文章中提及到的由直观思维导致的心理效应,比如:启动效应,人的行为和感情会不知不觉被他物影响;光环效应,喜欢或讨厌某人就会喜爱或讨厌这个人的全部;框架效应,同一个信息的表达方式会激发人们不同的情感,从而影响判断…….等等,了解认识到这些心理效应能有效的帮助我们规避系统性的错误。

  在以上心理效应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指出了我们大脑在思考时的惰性,即在遇到复杂问题时,当需要我们调动自己系统二来处理时,我们的大脑也会遵循最省力的原则,加上我们总是高估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而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导致了直觉性的答案经常与偏见和判断失误挂钩。

  思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为了更好的决策,我们需要了解自身的思维方式,并作出相应的调整,李允东列举了书中各种有趣的例子以及他自身的经历,给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比如:放慢思考速度,有意识的调动系统二;又或者在作出决策前可以多听听他人的意见和批评,我们往往认识到别人的错误会比认识自己的错误容易的多。通过李允东的读书分享,我们发现《思考快与慢》内容有趣且丰富,也让我们对于自己的思考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蒋胤伟)

  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思维逻辑的书籍深有感触,书中说到我们的思考方式有两套方式,一套源于天性,就是凭直觉去想问题,想到什么就认为答案是什么,并且是正确的,这就是快思考;而另一套则是组织更多的信息、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的理性思考,通过综合分析后得出结论,这种就是慢思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看到一个问题后,就会无意识地就选择用快思考方式,唯有对自己抱有怀疑态度或者经过一定培训的人,才会有意识地去用慢思考方式,两种思考方式的产生差距显而易见。

  说实话读这本书启发确实挺大,书中告诉我们当遇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时,不要急于做出判断并轻易去否认别人。不仅要先想想,并且要多想想,甚至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想。因为往往自己看一个问题受到了自己的经验、环境、以前接受的意识等的影响,并且容易过度自信地相信自己的想法是对的。所以,在得出结论前一定要“三思”,这样的结论才是经得起推敲和验证的。

  快思考方式其实是一种简化复杂事物的思维方式,就是把纷繁复杂的事情通过概念替换,情景联想等等换成比较简单容易回答的方式。究其根源可能是远古时代人们要生存,会有很多突发情况,要快速对突发情况做出判断,没办法在短时间内考量各种情况,而是通过联想到上次的处理方式来快速做判断,所以渐渐人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快思考优先的结果。

  举个例子,现如今网上那些诸如“水军”、“写手”等,感觉多半时候都是在用快思考方式,特别是那些带人身攻击的喷子,别人说个啥,赶紧喷,也不想想别人为什么这么说,用了什么论据,喷子们是只要对方的说法和自己的想法不同,就开喷,完全不讲事实说证据,且常常进行恶意人身攻击,其实,这样只能显示出喷子还在比较低层次的水平,没有包容心和敢于怀疑自己、追求真相的心,同时也反映出快思考方式的弊端。

  相对来说,慢思考方式才是最难能可贵的。因为它在快思考方式容易产生偏见、过度自信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度思考,从而产生了最终的理性分析。我很好奇的是为什么我们的天性是快思考的方式而不是慢思考的方式呢?但是书中并没有给出答案,这或许要涉及到生物学或者是人类学吧。庆幸的是研究者们竟然意识到了这么不容易发现的东西,知道了人出生就喜欢快思考方式,并且快思考方式会产生偏见、错误、不理性等,从而突出了慢思考的重要性,让我们也有了意识,在生活中尽量去多培养自己的慢思考方式。

  《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中,卡尼曼用有趣的文字和丰富的案例,阐述了大脑中两个不同的思考系统是如何工作的。书中还具体分析了各种影响我们思考的现象和效应,这些都是我们在思考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坑。最后,作者分享了怎样避免各种效应对理性思考的影响,对我们的工作生活都非常有帮助。

  1.了解思考的模式

  在生活中我们总觉得觉得,自己有时太慎重,做一个决定时反复斟酌,犹豫再三,最后才拿定主意。而有的时候,又太冲动,想都没想就做出了选择,尘埃落定之后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仔细思考。这就是因为,在我们的大脑中,存在着两种思考模式。模式一,我们把它称作快思考。模式二,我们把它称作慢思考。面对不同的问题,大脑会自行选择相应的思考模式,从而产生了不一样的思考行为。

  在快思考模式,大脑会迅速地作出判断,几乎在瞬间就做出了决定。它更接近于条件反射,是一种感性的思考,在不假思索间就产生了。而慢思考模式恰恰相反。它要求大脑集中精力开始工作,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直到最后做出判断。慢思考是一种理性的分析,谨慎而认真,但它可能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菲茨杰拉德有一句名言: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这考验的就是我们的慢思考能力。慢思考就像是一场头脑风暴,相比之下,它也更能避免外在因素的影响。虽然两种思考模式是同时存在的,但是,我们的大脑似乎更喜欢快思考。但其实,这是一种思维惰性。事实上,大脑并不是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能时刻保持理智。特别是快思考,更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2.如何做思考的主人

  卡尼曼认为,想要又快又好地作出决定,有两个原则。第1个原则是,等待你做决定的领域,是有足够规律可循的。第2个原则是,你在做决定之前,必须了解这些规律,并且已经通过长期训练掌握了这些规律。综合以上两点,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关键词,深耕。在同样一个领域的长期训练,能让我们对这个领域的熟悉程度呈现指数型增长,也更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可能的情况,进而反馈到我们的练习中,获得不断改正的机会。日积月累,这会成为一种正确的习惯,保证我们直觉的可靠性。除此之外,作者还提出,公式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不受情绪波动的干扰,只关心数据和概率,比主观的想法更具有可靠性。因此,想要避开直觉陷阱,不妨多用公式帮助我们思考。

  所谓成长,就是在思考中不断进步,持续前行。快思考,让我们在琐事面前能够迅速做出判断,把省下的时间和精力用到刀刃上。慢思考,让我们深入探索,理性抉择,不至于因为一时冲动做出错误的选择。当两种思考模式自由切换,统筹工作,我们的大脑就能更好地工作,做出准确而迅速的判断。

  作者DanielKahneman(丹尼尔·卡尼曼)教授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他的主要学术贡献是决策心理机制和他创立的行为经济学,研究人的行为在现代经济环境中的理性局限。

  而这本《思考快与慢》可以说是集卡尼曼教授学术研究之大成的一本专著,而卡尼曼正因为这本书获得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

  这本书通过大量的实验案例,解释了很多的心理学效应,了解了这些效应能帮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卡尼曼告诉我们,在我们的大脑中存在着两个思维系统,系统1(快思考)和系统2(慢思考)。

  系统1就像大脑的自动反应模式,会根据生活经验总结无数下意识反应的套路,使生活简化,让我们不必每天早上起来都思考一遍如何套上衣服、扣纽扣、拧开牙膏盖、挤牙膏……把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变成可一键执行的自动程序,节省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脑力损耗。

  它可以快速反应出“2+7=9”,但是遇到“27×56=?”这类复杂的问题就会立地蒙圈儿,无法给出答案,而所有令它蒙圈儿的事情,就会移交给系统2处理。

  系统2接到系统1的求助后,就将大脑的注意力分配到系统1碰到的难题上,集中精神处理该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系统2的所有运作都需要集中注意力,一旦注意力分散,运作也会随之中断。

  因为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系统2会将它们优先使用在当前遇到的难题之上,同样的道理,假如你以极快的步速散步,你也会发现因为需要更快辨别更多眼前转换的景物,你就无法同时在脑中盘算事情。系统2十分谨慎,具有推理能力,它也可以处理多重任务,这就决定了通过系统2运作得出的结论往往更靠谱。

  因为系统1是全天候24小时在线,且无法关闭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总是系统1先出面,而不能绕过系统1直接面对系统2。因此当系统1认为自己可以处理问题并给出答案时,就没有系统2什么事了。

  这种配合模式使它们的协作非常高效,能花最少力气解决问题的绝不多费一分脑力。根据心理学家的多项实验证明,当系统2在忙着处理某些难题时,系统1更容易把控人的行为。

  这些就导致我们做出的很多决策其实都是依赖系统1的直觉反应,而不是经过系统2的理性分析与计算的——但对于这点,我们甚至都一无所知。

  ****************************************************************

  由此卡尼曼解释了7个心理学效应:

  §曝光反应

  §启动效应

  §常态理论

  §因果关系错觉

  §确认偏误

  §光环效应

  §框架效应。

  下面谈谈对我感触最深的几个:

  1)光环效应:指当喜爱或厌恶某个人就会喜爱或厌恶这个人的全部。用我们中国的一个成语“爱屋及乌”可以非常形象地描述光环效应最贴切了。

  这是典型的系统1在进行工作,没有运用系统2来做谨慎的分析。过去的我会受光环效应的影响,因为喜欢一个人就喜爱这个人的全部,认为这个人的所有都是美好的优秀的。而了解了光环效应后就再也不会再出现这样的偏误,将会运用系统2来对每一件具体的事情或人做出理性的分析,最终再做出结论。

  2)锚定效应:人们对未知量的特殊价值进行评估之前,总会事先对这个量进行一番考量,此时锚定效应就产生了。

  这在生活中特别常见。比如,商家为了提高销量,会用“限量购买”这种营销策略,因为限量的这个量就会在消费者心里产生锚定效应,以这个量作为锚定值,消费者购买的量就在这个量附近的一个数值,于是商家的锚定效应就为商家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一旦我们理解了锚定效应后,就应该特别注意怎样不被它所影响。方法自然是刻意地启动我们的系统2来理性地分析这个事件,询问自己“我是否需要买这么多个?”“这个价格是否是真正的优惠而不是它表面上所显现出来的便宜?”“我是否真正需要这个东西?”等等。

  另外一个例子是在商店购买物品时,商家往往会先拿一个很贵的给你看,让后再拿一个市场价格的同类物品给你看,你会因为锚定效应的影响而觉得后面这个很便宜,因此就很容易决定购买。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受锚定效应影响的机会很多,我们只有需要启动我们的慢系统,理性地分析就很快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在日常购物、商业谈判中,大脑的直觉思维就很容易受此影响,人们容易因为被锚定而接受不合理的价格。我们需要做出正确的判断,不被锚定效应所影响。比如”你是否愿意花50元为环保事业捐款?你是否愿意花200元为贫困山区的儿童捐款建学校?我想这两个答案都会很靠近问题中的锚定值50,或200元,如果换过来问这两个问题呢,是不是捐款的数目就又会反过来?

  3)框架效应:由于表现同一含义的框架不同,就会导致人们的感受不同,认为它们有差别的现象。

  比如:同样概念的两句话:

  A.“手术后一个月内的存活率为90%”

  B.“手术后一个月内的死亡率为10%”

  这两个描述的是完全一样的意思,但是前者比后者听起来更让人放心。

  善于利用框架效应的运用,可以帮助自己让对方更能接受的沟通方式来顺利达到目的。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某个描述的实际意义,而启动我们的理性慢思维,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决定。

  比如”这个学校有10%的学生不能上重点高中“和”这个学校有90%的学生能上重点高中,你看到有什么区别了吗?

  4)损失厌恶: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要敏感得多。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一些精明的商家用货到付款的方式来提高商品的售卖量,用“3天不满意可以全额退款”的策略来吸引客户购买产品。因为一旦客户购买了产品,他们就会把购买的产品视为是自己的东西,而退货就是一种损失,除非该商品一无是处,退货率通常是很低的,这个方法还降低了客户购买的门槛,心想反正我可以退货的。但是一旦拿到货,由于损失厌恶的影响,会不愿意退货的,从而商家由此得到利益。

  理解了损失厌恶,作为消费者我们要更理性地判断购买的东西是否是我们必需的,价格是否合理,而不应该一味地觉得反正可以退货就购买。另外作为商家,则可以利用损失厌恶来降低购买门槛,承诺几天内可以退货,甚至可以为客户购买退货运费险,进一步降低购买的决策门槛,拼多多就是这么干的!

  其实本书中还有很多直觉缺陷的例子和理论,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能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少踩坑。

  卡尼曼教授为了研究本书中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为了把其中的问题讲清楚,罗列了大量的实践案例。因此也让本书在条理上略显凌乱,这其中的原因是和翻译者本身水平有很大关系,翻译的比百度自动翻译差不了多少,虽然这样但完全不影响它成为一本异常优秀的书籍。

点击显示
标签: 小学 年级 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zdfyzw-1367381/
其他读后感推荐
热门其他读后感推荐
  • 古诗文
  • 外国名著
  • 选读推荐
  • 观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读后感
  • 高中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读书心得
  • 其他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