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寿的村庄》读后感
在没有读这部作品之前,我和无数的乡村想象共同体一样,一面在乐此不彼地把自己禁锢在城市的钢筋水泥里,另一面又保留着莫名的浪漫主义情节,把贫穷品德化,落后浪漫化。我也曾经想回归故里,梦想在那里盖一座小房子,可是问及我的家人,没人同意,也许没人能承受住那样的孤独。只有村里仅剩的几个老人,还在摇晃着岁月。
现实是,故乡已让我们产生一种无奈的疼爱情绪。且不说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还有近期新闻里播出的早婚村,买媳妇等社会问题,单是那大部分荒芜了的土地,不再流动了的河流,颓圮的篱墙,就给人一种云灰色的落寞感。
这篇散文在描写农民的冷漠时,引用了作者本人的另一篇名为《平平淡淡》的小说,这篇小说写的是赵家老大在地里强奸苗家老四被洪家傻子看了的故事,洪家的在村里大喊,却无人回应,只当他是傻子,事后事情终于被相信,
两家人便在屋里谈了会儿,拿出笔墨,白纸黑字上立下婚书。于是依着风俗择吉,选了好日,新娘却在哭嫁时出了意外,在屋里抱着母亲哭得死去活来,喊着我不嫁呀我不嫁呀,屋外的人按捺不住,于是进来劝,终于新娘子还是踩着唢呐声上轿了。
这个故事不免令人想到麻木的悲哀。假若按照法律的规定,这个人至少得判个七八年甚至更久的刑期,可搁在村里人这,又未免不是一个圆满的结局,假使不结为秦晋之好,两家的孩子都会落个声败名裂的结局,是两家人的悲哀。读后感[.cn]也许你会叹其麻木,但这样的麻木不正好是农民生存的唯一武器吗?想起鲁迅先生笔下的华老栓,假如不用人血馒头抵抗其命运,还有何良药妙方?
我也说不清到底是什么改变了村庄里的一切,常听比我大一辈的宗亲们述说他们童年时快乐的事情。我想我也是有过这样一段短暂的时光的,但在看看现一代比我小的孩子们,每天几乎只有手机电脑或是别的电子产品可以供他们玩,再没别的了,甚至是我们小时候玩的各种游戏,都已经被电子游戏取代,
可惜了没有我们从前的快乐。当我长大,村庄已老。这样的疼惜,又是束手无策的无奈。这个寒假,当我第一刻学会了骑电瓶车,便溜回了老家,在黄昏时写下这首。既然遗忘也是一种天赋,就将她连着骨灰一块埋在土里。
村庄十六行
村庄在山的怀里奄奄一息
河流像上吊的绳子一样弯在那儿
风车已摇进岁月
碾尽骨骼破碎之声
灰褐斑点的手捂住双脸时
镜片惨白的脸四分五裂
岁月腌了风的尾巴
晾在窗外的林梢
土坯夜里互相取暖
井绳张嘴吃下青苔
树藤张牙舞爪
撕裂颓圮的瓦垣
异乡人呲牙咧嘴
挥动手中的票子
投向夜空
仿佛为村庄招魂
编后语:与徐志摩的田园牧歌不同的是,这篇文章写的是乡村的痛,读过上篇再读此篇,仿佛身处碎瓦砾中做了一个美梦,又醒来,终究看到了现实。猜想这两篇谈及乡村之差异的原因,是时代之差异乎?是诗人与我们之差异乎?是经典与原创之差异乎?难道美的东西经时代之梳洗反而洗尽太平粉饰?真正的原因大概难以从字面上去猜寻吧,大概那原因仍深埋在乡村老屋的碎砾中,等某个归乡的陌生人为之招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