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作文 读后感作文 观后感 乌合之众观后感书评

乌合之众观后感书评

观后感   2025-01-11

  《乌合之众》是一部由法国作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书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本书呢?网友们看完这本书有怎样的感受呢?一起来看看吧!

  《乌合之众》也是一本我闻名已久的作品了。记得有次偶然听得一位同学说着,要买《君主论》《乌合之众》什么的来看。当时心里对其暗暗佩服,毕竟这种理论书籍,于我而言,总是有些高不可攀的样子。这位同学后来貌似想和我探讨一下《人间失格》,可惜时机没找对。

  在说对《乌合之众》内容浅薄的理解之前,先吐槽一下这本书的排版。大多数书都有序、译者序等序文,这本无可厚非,奈何这本书在正文之前足足有三篇序:译者序/著名人士的读后感:《乌合之众的得与失》/作者序。尤其是《乌合之众的得与失》,篇幅过长,隐隐有喧宾夺主之感。三篇序直接导致了我前期阅读时的内心煎熬。

  好在正文各种奇特、偏激的观点没有辜负我的期望。历史虚无论(历史典籍的不可信、历史记载的失实)、群众愚昧、教育害人等一系列抨击时政的观点,直到今天,依然有其可取性。

  群众是否真的无可救药?也许。但明显的,()我们可以通过愚民来提升民众素质。把高端理论、绝对真理民众化、大众化,不断重复、不断强调,那么,这些真理就会根据在群众的脑海,群众也就成了高素质的群众。

  学年制的教育是否对学生无用且有害、被关在封闭的学校不断重复一些知识,是否有意义?无可否认,长期的待在学校的确会挫伤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实际见闻,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也难以接受。这也是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大行其道的原因。至于枯燥的背书教育,于我而言,自然不太喜欢,但这毕竟是挑选人才的一个方法。毕竟勒庞在书中也没有给出令我信服的代替方案。这个世界不缺挑刺的人。

  最后提一下书中有严重的反gong倾向,这也是一种历史局限性的体现。1500年代的人永远不可能预测到2000年代的事情。

  应试教育制度在社会等级的最底层创造了一只无产阶级大军,这个群体对自己的命运愤愤不平,随时都想起来造反

  想想教育使人明智,对于许多会思考的人,无产阶级会思考就会造反剥削,多么合情合理又贴合现在的社会现象。

  尽管国家用教科书制造出那么多有文凭的人,然而它只能利用其中的一小部分,预制只好让另一些人无事可做。因此,它只能用饭碗留给先来的人,剩下的没有得到职位的人便全都成了国家的敌人

  想想现在无论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大学老师的招人要求越来越高,就懂得了这个道理,也明白了早点工作的重要性。20年前的大学生已经现在跟现在的大学生相比机会多很多。现在的大学生一文不值。

  从社会金字塔的最高层到最底层,从最卑贱的小秘书到教授和警察局长,有大量炫耀文凭的人在围攻各种政府部门的职位。商人想找到一个代替他处理殖民地生意的人难上加难,可是成千上万的人却在谋求最平庸的官差

  又是一句贴合现实的文字。历史没有新鲜事。19世纪的法国是这样,21世纪的中国也是一样,同样的应试教育、全民义务教育,推行到最后是同样的社会结果。

  人类是由动物进化来的,虽然人类经过数万年的进化,受教育以及文明的迭代。但是潜伏在人类深处,那种原始的动物本性是依然存在的。当人类以个体的形式存在于社会当中时,受道德法律的制约,理智告诉他们该怎样去判断对错,对所做的事情该承担怎样的后果。

  一旦个体进入群体之后,正如作者所说个体的行为就由大脑控制转变为由脊柱神经所控制。个体的冲动,暴躁,野蛮以及巨大的破坏力就会暴露无遗。

  这就像目前我们的社会所存在的网络暴力情况一样。一群匿名的网络群体,肆无忌惮的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是辱骂,诅咒,某一个人。这样的行为根本就并非什么直率而是一种因不用负责任而产生的无所顾忌。甚至一些人根本不知道事情的原委,就会随大流去指责某件事或某个人。这就是书中所说的,个体被群体的同化。

  第一卷第一章我感觉是整本书的精华,后面都是对本章的各个方面的论证和重复。这章主要解释了什么是群体,以及群体的特征及产生原因。

  首先,关注同一件事的一群人以及个人个性消失就会产生一个群体,同时拥有一个并不为全部加和的全新的心理――集体心理。其次,当成为群体中的一员时,群体中的个人完全不同于独立的个人,这是由遗传基因控制的无意识造成的,即群体精神统一性。第三,同一群体的多数人都具备由无意识支配的普遍性格特征。即原本的突出才智被削弱、差异化被同质化,最终退化成普通智慧。因此,群体只能从事最低级的劳动,而涉及利益的决定都是由杰出人士组成的决策中心决定的。

  作者阐述了群体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全新:一是在智力上,群体的表现远不如这其中的个人。二是在能力上,群体虽比个人更有力量,但表现并不稳定。三是在行动上,群体更易受感情主导,感情的强弱决定行为。四是在表现上,群体可能比个人更好,也可能更差,这一点取决于周边环境。五在结果上,影响群体的暗示是积极的,那么群体的表现结果就是向上的。反之亦然。六是说群体更多为英雄主义。

  为什么一群人加和并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简单表现,而是一个全新的存在呢?作者提出了三个原因。一是本能。群体是无名氏,无名氏不需要负责,解脱了约束,群体中的每个人就会有最原始本能的表达和宣泄。二是传染。情感的、本能的情绪特别容易传染,被这种情绪传染的人会听凭一种陌生力量主宰,让他表现的像另外一个人。三是暗示。长时间融入群体行动的个人,会慢慢因为暗示而沦为受群体冲动随意支配的奴隶。个人已失去了最基本的思考能力,成为无目标的不受自我控制的玩偶。

  第二章介绍群体的情感和道德观。第一,群体感情极端,因此做事也极端,行为易冲动,夸张的行为影响理性思考,导致群体智力平庸。第二,群体也只愿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因此在传播信息时会添油加醋,加以自己的形象思维,导致事情最终面目全非,甚至被杜撰。第三,群体的思想行为等也易受传染,好人变恶棍,恶棍也会暂时表现出严格的道德纪律。

  第三章主要讲群体的观念推理和想象力。第一,群体只接受简单观念,因此只有简明的观念才能被群体所接受,且一旦接受就很难被动摇。第二,群体的思维方式也感性多于理性,也就表现为想象能力远强于推理能力。因此掌握群体的关键在于掌握群体的想象力。一要有令人吃惊的形象,二是一定不要多解释。

  第二卷主要解释群体的意见和信念。第一,作者把群体的意见和信念分为两类:一是普遍的,这是一个文明的基础;二是暂时的,多为各个时代在第一类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新产物。第二,群体的意见和信念由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决定,两者相互作用影响群体活动。其中,间接因素有民族、传统、时间、正直和社会制度、教育等,直接因素有形象、词语和套话、幻觉、经验等。第三,群体必有领袖,且多为群体中最极端的那个。领袖的动员方法有三个:断言法、重复法、传染法。其中传染法的影响力最强,每个人都逃不掉传染。这三种方法被普及开后,就会获得巨大的威力――名望。第四,名望又分为两种:一是先天名望,多为借助外力赋予某一群体以名望;二是个人名望,这接近于个人魅力,可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思想情感。个人名望虽无法通过学习获得,但作者认为若意识到自己的名望,并以命令的方式运用起来可使名望不至于减少。同时,成功也可通向并维持名望。

  这些看法其实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能轻易被证实。但凡涉及情感领域的事件都会被炒的沸沸扬扬,持不同观点的人不论相识与否都会自发形成一个群体,逃脱了现实的束缚,由本能的驱使,往往会有不同于单独个人的冲动表现――他们在网络上指点江山、畅所欲言,但是却失去了作为个体时拥有的理性和批判能力,易受暗示和轻信,外现为一种暴戾的言行。在一个群体面前,一切不同于他们的集体观点的观点都是错误的,都要与之争辩,都要被推倒。综上,告诫我们,在群体中,也切莫轻易被煽动,丧失理性思维和自我目标。

点击显示
标签: 中外 神话 传说 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zdfyzw-1368426/
观后感推荐
热门观后感推荐
  • 古诗文
  • 外国名著
  • 选读推荐
  • 观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读后感
  • 高中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读书心得
  • 其他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