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第十四章之读后感1500字
第十四章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本章说明做人先要知道做人的根本是什么,本立而道生,知本就会知道做人的道理。通俗地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不应该担忧自己在社会上地位如何,而应该忧虑的是自己做人的根本是什么;人不应该担忧人家不知道自己,而应该探求的是有什么值得叫人家知道的(能力、德行)。须注意的是患立知等字的意义。患在《说文解字》是忧的意思;《论语宪问》有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这句可与本章相互参照解释。《春秋繁露天道无二章》曰:是故,古之人物而书文,止于一者谓之忠,持二中者谓之患,患人之忠不一者也。不一者,故患之所由生也。是故,君子贱二而贵一。人孰无善?善不一,故不足以立身。治孰无常?常不一,故不足以致功。诗云:上帝临汝,无一尔心。知天道者之言也。 一心为忠,二心为患,至善为忠,可以立身。忠心无患即知天道。而孔子所言不在于患得患失的功利心、名位心而在于认真思考人的立身之本在于天道,也即做人之道。立是会意字,甲骨文中立象一人正面立地的形象。立的本义是笔直的站立、立足。所以立就是以所立,依靠什么站立的意思。这里面又有两层意思须要思考,一时凭什么立身?二是立身立什么?在儒家看来,凭仁立身,仁是内在的立身之道。立身就是立德、立功和立言。由此,孔子之后的儒家经常把所以立解释为推己及人的为己之学。知是知道,知名等意思,这里是知名的意思。莫己知也是倒装语序,是己莫知的语序,意思是自己不知名,为可知就是可以知名的,可以叫人知道的。后人对此章解释甚多,仅取宋代朱陆学派观点与诸君分享之。
宋儒钱时在《融堂四书管见》中说:立与可知指君子自治之实耳,非为外也。无位为患,则所谓立者必荒。患莫已知,则所以可知者必略。立者,确乎不可拔之名。是所学实事即所谓可知者也。钱时之学出于陆九渊之徒、杨简之门。朱陆为学稍有不同,朱熹在《集注》中说所以立,谓所以立乎其位者;可知,谓可以见知之实。程子曰:君子求其在己者而巳矣。张轼《癸巳论语解》曰:患所以立、求为可知,皆为己者之事也。立者,所以立其身也。可知者,实之在己者也。若有患其位与人莫己知之心一毫之萌,则为徇于外矣。不患无位而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而求为可知,则君子为己之学,盖可知矣。若曰使在己有可知之实,则人将自知之,则是亦患莫己知而已,岂君子之心哉?《朱子语类》卷二十六,朱熹云:这个须看圣人所说底语意。只是教人不求知,但尽其在我之实而已。看圣人语意了,又看今人用心也。有务要人知者,只是看这语意,差便要如此。所谓求为可知,只是尽其可知之实。非是要做些事,便要夸张以期人知。这须看语意,如居易以俟命也。只教人依道理平平做将去,看命如何。却不是说关门绝事百样都不管,安坐以待这命(贺孙)。
看来,打铁先得自身硬,儒者深谙此理。古人总是愿意以德服人,通过主体自身的内在的自我激励作为人生的动力,通过自身的光明德行来影响人,通过实际行动来感召人。正因为儒学是通过内在的道德价值的确立为导向的人生学问,所以儒学是实实在在的为人之学,而不是追名逐利成功之学。追古抚今,当放弃了做人求善的价值立场以及程序的正当性时,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一脱成名,以寡鲜廉耻为荣就见怪不怪了。而正是在丧失了社会基本价值的前提下,容忍不道德、甚至纵容无耻的社会宽容导致了整个社会的冷漠悲哀,人在道德与不道德之间徘徊、患得患失加重了现代人心理负担和精神负担,人不忠于自身内在的独立的道德主体性,就必然会沉沦在患得患失的俗烦之中,且必将永远沉沦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