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之关羽1000字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是作家罗贯中根据民间传说和说唱故事,吸取《三国志》等历史资料编写而成的。它以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历史为题材,描写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军事、政治斗争。全书从单刀匹马的厮杀到千军万马的混战;从战场上的斗智斗勇到营帐里用计设谋…..有虚有实,有粗有细,各具特色。既写出了战争的壮烈紧张,又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
在众多人物中,“义绝”关羽是我最欣赏的一个。他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跨赤兔马,着绿色战袍,一手抡青龙偃月刀,一手绰长髯。他对“忠”“义”的坚守更是千古传颂。
书中第二十五回,关羽被困土山,本想与曹军决一死战,以求马革裹尸,但是终被 “说客”张辽说服提了三个条件:“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不降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
书中第五十回,曹操兵败赤壁,投华容道而来,偏偏诸葛亮让关羽来把守这条必经之路,几经思索关羽最终以昔日“义”为重,放了曹操。
此时,关羽的“义”是一种复杂的,充满人情味的英雄气度。这“义”超越了政治利益和个人生死。在关羽看来,曹操确是大奸大恶之人,得罪朝廷,得罪天下,但曹操确未害他,而是以国士的礼遇待他,那曹操就是自己的知己,杀知己不是血性男儿所为。别人杀曹操是义,而自己杀曹操便是不义,因此宁死也不做不义之事。假如关羽以公义灭私恩那也没有错,但最终还是“义”占了上峰。
关羽的“忠”、“义”历来为人们称道。毛宗岗将关羽的品格概括为:“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报主”表现的是“忠”,“酬恩”表现的是“义”。而他的“忠”实际上是建立在“义”——桃园结义的兄弟情谊基础上的。
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羽也不可避免的有些缺点。“傲”是他固有的性格,因为他的“傲”,领军令状时,为了显示自己比别人强,要带更少的兵去攻城;后蜀封五虎上将时,不屑与老将黄忠为伍;知马超武艺过人,要离荆州去西川与马超比武。他最终也因为傲而葬送了生命。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关羽,一个集“忠”“义”“傲”于一身的旷世英雄。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是作家罗贯中根据民间传说和说唱故事,吸取《三国志》等历史资料编写而成的。它以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历史为题材,描写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军事、政治斗争。全书从单刀匹马的厮杀到千军万马的混战;从战场上的斗智斗勇到营帐里用计设谋…..有虚有实,有粗有细,各具特色。既写出了战争的壮烈紧张,又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
在众多人物中,“义绝”关羽是我最欣赏的一个。他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跨赤兔马,着绿色战袍,一手抡青龙偃月刀,一手绰长髯。他对“忠”“义”的坚守更是千古传颂。
书中第二十五回,关羽被困土山,本想与曹军决一死战,以求马革裹尸,但是终被 “说客”张辽说服提了三个条件:“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不降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