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朗读者》观后感2000字
《朗读者》这部()电影由史蒂芬戴德利导演所导,是一个带动人情绪的电影,大家看过了吗?有什么体会?下面小编带来的是电影《朗读者》观后感2000字。
How far would you go to protect a secret?
一支笔,一沓纸。
汉娜哆嗦着。她底气不足,眼里满是惶恐。她甚至不敢去看它们。这些东西对于她,是羞耻的象征。
羞耻,是她最大的恐惧。
没有这个必要。报告是我写的。
而代价是终身的牢狱监禁生活。
电影《朗读者》将复杂的人物形象塑造得如此生动而精准,它将外表干练的汉娜施密茨内心的软弱、偏执与自我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汉娜是一个文盲,不识字也是她内心中最深的羞耻和伤疤,她的软弱恰恰体现在对羞耻的逃避,为了维护她自己极强却又极脆弱的自尊心,努力假装强势,她用命令的语气伪装成控制的一方,来隐藏自己最恐惧的秘密,甚至因此一次次拒绝更好的生活,也最终将自己囚进牢笼。
汉娜,一枚纳粹丑陋机器的螺丝钉,一个罪恶时代的牺牲品。但是一颗螺丝钉难道就没有情感吗?当汉娜坐在曾经被大火烧过的教堂中,在唱诗班的歌声里泪流满面,心中难道没有自责和愧疚之情吗?当她在麦克怀中像个小孩子一样因为悲剧的结局哭泣,甚至在她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仍然坚持脱掉鞋子,赤脚踩在书本上,这样热爱生活的汉娜怎么可能是一个麻木的战争螺丝?只是,在那一个狂热的时代浪潮笼罩下,每个人其实都没有选择,这也是汉娜(包括麦克的父亲)这一代人的悲哀。她只能坚持于Do her job,服从任务、维护秩序对她来说甚至重于三百多个犹太人的生命。
很多人在问,汉娜究竟爱麦克吗?当麦克对她说,离开你我活不下去,当他问她,你爱我吗?汉娜皱眉看他,轻轻点头。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样所谓的爱仍然无法让她克服对羞耻的逃避。因此,我认为,在这个阶段,汉娜的确被麦克的少年炽热的爱所打动,但她还没有主动地爱上麦克,在内心里,她更在乎的依然是自己。
而当爱上一个人,就有一种力量让一个人决定跳出黑暗去拥抱清风和阳光。收到录音磁带的那一刻,汉娜真正确认了对麦克的爱,并决定学习阅读和拼写,甚至开始给麦克写信。她开始袒露内心,开始向往爱情的浪漫:please send me more romance,开始与他讨论书中的情节这样笨拙地试图拉近他们的距离。这大概是汉娜生命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不再小心逃避自己的羞耻,而是为了确认爱而有所追求,有所改变。她从未收到过麦克的回信,或许有所预感,直到多年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面,麦克逃避的言语,尴尬抽回的手,让汉娜明白,他不可能原谅她曾经的罪行,原谅她那天下午的不辞而别,也不可能和她一起回到那个夏天,这让她心灰意冷,现实迫使她直面岁月的残酷。其实她怎么可能不明白呢,当汉娜对麦克告别,愿他珍重,她甚至没有回过头望向他的时候,一切就已了然于心。她最终学会了爱,却错过了他爱她的年华。她活了下来,他却已经对她执行了最残酷的死刑。最终她选择自杀,在遗嘱中,她称他为麦克,他在她眼里终于不再是那个懵懂的少年。这场自杀,是对两个人的救赎,就像她多年前将少年麦克推回到他应属的伙伴之中一样,她将麦克推回了生活,而不是被她累赘,以这样决绝的方式。
而谈到麦克伯格,15岁那年的一场少年维特之爱,愿意倾其所有、不计后果的鲁莽之爱。中年女人汉娜对麦克的吸引,最初大概来源于对母性的依恋和对性的渴望。在他猩红热发烧呕吐浑浑噩噩的那天照顾他的女人,给了他家庭所不能给的关怀,和汉娜在一起,某种程度上也是麦克对冷漠家庭压抑的反抗和宣泄。汉娜是个丰满的成熟女人,这对于正值青春期的少年麦克来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麦克偷看汉娜穿丝袜的镜头极具表现力,正如三毛写她的童年时期,每天面对着老师的口红和丝袜,总使我对于成长这件事情充满了巨大的渴想和悲伤想到二十岁是那么的遥远,我猜我是活不到穿丝袜的年纪就要死了。丝袜正是成熟女人的性感象征。他屈从于内心的渴望,接受汉娜对他的勾引,并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影片中对两个人做爱的镜头描写情色而不色情,它更像是一场教学活动,她教他如何做爱,也教他成长,最终在麦克心中变得无可替代。
少年的爱恋总是有如此大量的依恋和迷恋成分在其中,这也让失恋的剥夺感和痛苦尤为强烈。若干年后,看到审判席上曾经的爱人,竟然曾经是纳粹的帮凶,麦克心中对爱的期冀破灭,那份纯真的少年之爱分崩离析。这样年轻的破碎了的爱如何能与道德抗衡,他无法将自己的爱凌驾于根深蒂固的道德观之上,更羞于让别人知道自己曾和这样一位纳粹罪人有过爱情。羞耻心和少年自身固有的软弱使他放弃了这段短暂如梦的夏日之恋。
多年后他为她再次朗读,与其说是旧情难忘,更像是因为没有站出来作证的良心谴责。在这段岁月里,她的罪,他何尝不是同样在背负。在这之后麦克所做的一切,在我看来都是在为自己当时的选择赎罪,因此面对汉娜的一封封来信,麦克再次选择沉默与逃避。他的爱情,连同他爱的能力,在汉娜庭上清晰坦率的一声声YES里早已被终身剥夺了。汉娜的死也是对他多年来纠结挣扎的救赎,在电影结尾,麦克终于可以对女儿讲起那一段使他not open with anyone的夏日往事,引用一篇影评中的结尾,有了分享,秘密才成为往事,牢笼才变成栅栏。
抛开爱情,这部电影能获得奥斯卡、戛纳垂青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表达了一直以来被人们讨论的平庸之恶。这一概念来自犹太裔正直思想家汉娜阿伦特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关于艾希曼审判的报告》,非领导者对罪恶的不加限制甚至是直接参与为罪恶推波助澜。电影中汉娜问法官换成您能怎么做呢,传递出这些平庸者的身不由己,使观众感受到她们的无奈、无力甚至无辜。奥斯维辛的守卫和囚犯同样需要生存,同样拥有活下去的权利,在残酷的你死我活模式下,生存意味着服从,意味着屠杀。汉娜固然对自己的不作为害死了众多犹太人感到惭愧,为了活下去她不得不如此,哪怕让自己变得冷血而麻木。作为纳粹的一员,对汉娜的审判是合法的,却是不正义的,她只是千千万万集中营守卫的一份子,却因为种种因素成为了替罪羊。最终胜利者即是最终正义,当新的正义取代了旧的正义,在对纳粹的深仇大恨面前,麦克口中的理解是无力的,无论战胜的是哪一方,处于弱势的平庸者们也必然是承受道德谴责的牺牲品,承受胜利方以正义为名义的复仇与暴力。那些旁听席愤怒的民众,有多少在当时也是狂热追随的平庸者?这或许也是电影希望让观众重新思索的一点。
《朗读者》讲述的,是一种对羞耻的逃避,一段来自内心的朗读,一场时空错位的爱情。有人说,在《朗读者》中,自己就是牢笼。麦克和汉娜都是羞耻的奴隶,将自己囚禁在自己筑成的牢笼里。而贯穿始终的朗读,则是牢笼生活的一道光亮,让他们面对自己,面对彼此,也面对生活。
Heaven will take you back
And look at you and say
Only one thing can make a soul plete
And that thing is love.
For Hanna Schmitz and Michael Berg, that thing is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