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作文 读后感作文 其他读后感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优秀范文)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优秀范文)

其他读后感   2025-01-26

  苏霍姆林斯基,读来,再亲切不过的一个名字。那种一读倾心,再读仰慕、崇拜的感觉历历在目,会让你情不自禁的,寻觅大师的足音。

  最初读大师的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没有高深晦涩的理论知识,这种理论加实践的论述方式与我最相宜了,好理解嘛,具体操作起来也比较方便。

  我被它深深地打动了,我为文中所描绘的教育所吸引,或者说是有些迷恋。我坚信,这样的一所学校,这样的一群老师,是一所理想的教育乐园。

  苏霍姆林斯基先生,他那么懂教育,了解孩子,他走到了教育真谛的大门里面。他热爱教育,喜欢孩子,在自己的教育园里探寻教育的规律,他觅得教育之真谛,微笑着将自己的教育发现呈现在我们大家的面前。

  在他面前,我并不感到自身的渺小,因为你已完全为他的真知灼见所折服,心中唯有崇拜和无限的向往。向往,甚至觉得,那就是教育的天堂,教育的世外桃源,教育的理想国,孩子和老师们的一片乐园。你无法抑制他那股强大的吸引力,那样的一种理想的教育状态,成了我终身对教育的仰慕。

  似乎遥不可及,却又那么地撼天动地,仿佛不在人间,只属于那高高的云端。我醉了,陶醉在这样的一片教育理想之乐园。

  这是怎样的一种教育情怀、追求和热爱!难怪闫学老师在《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一书中写下了这样的序言——我想做这样的老师。是的,我想从事这样的教育,我想做这样的教师。读罢此书,谁又不会让这一信念在心里深深地扎根呢?

  和孩子们在一起,是多么奇妙的人生之旅!是谁,赋予了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神奇的教育魔力?

  我愿意和孩子们在一起,为你,我不怕千难万险,因为苏霍姆林斯基思想的光芒,是远方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巍峨高山,心向往之,我愿追随大师,执着追求教育的真谛,牢记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不忘初心,不负使命。

  没有人会随随便便的成功,唯有用心、专注、执着,才能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书海跋涉,笔耕不辍,在思考中行动,在实践中前行。对教育,我们有理想,有追求,有思想,有激情,有情怀。是的,我们都是时光的穷人,我们不只是惜时如金,会思考,敢前行,我们拥有一颗坚定、执着、淡然而行的勇敢的心。

  学习终究是自己的事,让我们铺下身子,静下心来,融进文字,不畏浮云遮望眼,只为邂逅高贵的生命,愉悦自己,欢喜他人。

  在学校的图书馆中发现了闫学老师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一书,因为之前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便如饥似渴地读起来,读的过程中我不仅重温了苏霍姆林这位教育大师的教育思想,而且感受到了闫学老师对教育现状深深的忧虑和积极去改造的努力,感受到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这其中对我触动最大的是他们一致认同阅读可以改变教师和学生的命运,对此我也有同感。在教学过程中,我更认同阅读可以极大地提升师生学习生活的质量。

  曾几何时,我也非常热衷于和学生一起读书,我们读报纸上最新鲜的文章,我们读自己最感兴趣的杂志,读成本的传记、杂文、随笔,读后我们交流讨论,有时会因为对书中的观点看法不同而争得面红耳赤。又几何时,因为考试,为了成绩,我们只能选读课标要求的名著了,因此我们的读书交流中少了许多争论,少了许多思想撞击的火花,少了许多心与心的交流……读书都少了,更不要说写了。原来我们每周一篇周记,每周一次长达一个半小时的周记交流,每次周记交流中同学们都想尽办法创造新的形式,每次交流后都评选同学们最喜爱的周记,每次周记交流时,学生之间的唇枪舌战,每次周记交流时学生们两眼熠熠放光……如今这些场景都不见了踪影,教和学都少了许多快乐,也少了许多美好的回忆……记得我的学生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获奖作文的素材就来自周记,我们退休的胡铁之老校长每次看到报纸上有我的学生的习作发表,都要赶来祝贺,老校长一直都保存着他的孙子——曾经是我的学生上学时写的读书笔记和周记。

  记得曾经的学生家长对我说,她儿子说顾老师是他遇见的最好的语文老师,当时我只觉得这是学生和家长的溢美之词,因为我知道自己没有姣好的面容,没有甜美的嗓音,没有潇洒的书写,没有渊博的学识,何以能配得上学生和家长的评价?现在读过《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后,才明白是我带领他们读书和评写周记,让他们的初中生活多了一些色彩,多了一些回味,因此觉得我这个老师与众不同吧!我的学生升入高中后,和别的学校的学生尤其是一些名校毕业的学生交流自己周记点评活动时,让对方羡慕不已。这个活动让学生多年以后都回味无穷。

  读完《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后,我在自责,为什么学生这么喜欢的活动,我竟然没有坚持做下去,仅是因为考试的原因吗?答案很清楚,就是自己太没有定力,没有自己的坚守。读完《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坚定地相信: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和孩子们一起多阅读,一起多练笔,一起多评点,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文采飞扬,让初中的语文学习成为孩子难忘的回忆,初中的语文学习为孩子今后的人生奠基,学习生活工作因读书而美好!坚守自己的选择!

  写作是我一直很热爱的一件事。每次徜徉在文字中间,用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宣泄着自己心中所想,很多难以用语言来描述或者表达的内心变化,都可以通过洋洋洒洒的文字描述出来,那种感觉仿佛清茶过喉,回甘无限。

  很幸运,小学的时候,我有一位非常优秀的班主任老师,她是我在校园生活中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她在黑板上写下的每一字我都百看不厌,粉笔的顿挫中体现着她对教学的严谨和热爱。老师总是要求我们写日记并告诫要认真仔细观察事物,并用丰富的语言表达出来。

  上小学的时候,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春天,学校会组织春游,大家带上各种各样的好吃的,一起在山上的矮树丛中唱歌跳舞;运动会,我们有自己的鼓号队,多才多艺的老师就是我们最好的指挥;夏天,也会安排到学校旁边鸟语花香的动植物园中拍照;秋天,大家拿起镰刀,排好队去学校后面的山上割柴。这些活动,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参加了“春蕾杯”作文竞赛,得了奖。兴奋得一整天都坐不住板凳,一放学恨不得飞到家里去,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家里人。我拿着奖状和我父亲炫耀,感觉自己特别骄傲。从那以后,小学到初中的所有作文竞赛,我都报名参加,几乎每一次都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绩。

  初中的时候,姐姐给我买了上百册的作文书,很享受一个人读作文的时候,琢磨和思考的过程,让我总会产生新的思路。我和姐姐一起读名著,一起讨论主人公的遭遇和处境,怀着对各位中外写作大师的崇敬之情,我认真地阅读着每一本名著。这对我的写作,都起到了极大的帮助,不知不觉中,也开始慢慢地喜欢读书和写作,渐渐地,这从一种喜欢变成了一种习惯。

  当了老师之后,开始一点点写点什么,从记录班级的点滴小事,到自己对于教育现象的所思所想,再到引领孩子们一起写作,这经历了大概五年的时间。我劝诫孩子们要抓住每一个灵感闪现的瞬间,因为好的思路往往会因为时间的间隔或者拖延消失在时光的泡沫里,再想抓住或者回忆起来,也没有了当时的味道,写出来的文字,也会让人感到晦涩。

  读了闫学女士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字里行间读到了自己曾经忙碌工作的身影,仿佛看到了一个字一个字为孩子们审稿子,校稿子,修改错别字,修改标点符号,认真细致地排版的日子,仿佛自己在工作岗位上懵懵懂懂做的事,得到了印证。这便是阅读的快乐之处,总是能在文字中找到可以撞击彼此心灵的语句,于是便产生绚烂的烟花,绽放在夜空之中,照亮双眸,印在心里一般。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老师不管他教哪门课,都应当是一个语文老师。他认为,语言是最重要的教育工具。是呀,无论是哪一门学科的讲授都需要教师良好的语言功底,也就是说要把讲授的知识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再厉害的老师,思维能力再出色的学者,如果不能通过语言把内心所想,毕生研究表达出来,便如“茶壶里煮饺子”般难受了。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如果在课堂上,不能清晰地进行讲授,不能有逻辑性地安排课堂内容,“天马行空”式的课堂,学生一节课下来,会十分疲惫,对于知识更是“云里雾里”般困惑不解。

  看来,学会如何使用语言对于课堂教学来讲,尤为重要。作为教师,如果能够在平时多读书,勤动笔,能够把内心所想变成文字记录下来,事后翻看,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这样积累下来,想必那些要上交的材料、论文等也不再是令人“头疼”事了。

  对于如何教育孩子们写文章,也会变得轻松很多。以身示范虽是一种很朴素的教育方法,但是在师生对话中,却是最奏效的一个。教师的一次示范,胜过多次的口头说教。

  正如闫学女士在书中所说:“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与学生谈写作,去谈那些好的文章是如何构思直至成文,谈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构思的角度,用词的比较、选择,修辞手法的运用与体会,这将远远胜过学生一个人面对那一篇篇现成的范文。这将是一种更为鲜活、生动的体验,是一种更为真切、有益的引导。”

  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在教师的指导下愿意优美地讲述周围美好事物的人,一个把推敲字眼的要求视同观察美好事物的要求的人,一个在普希金、海涅的诗歌熏陶下成长的人,是不可能成为暴躁无理和恬不知耻的人。”(闫学)

  用了一个假期的时间,我时断时续地读完了闫学老师著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完了这本书,虽然不能说都寻找到了答案,但每一个短小精炼的篇章,都让我感到豁然开朗起来。让我最有感触的有三篇:《教师上课就是表现自我》、《要让孩子的思维得到喘息》、《用一辈子备一节课》。这三个篇章让我们一直渴望缔造美的课堂就有了入手点。

  “教师上课就是表现自我”

  “教师上课就是表现自我”一文中,当有人问闫学老师,你认为名师是否应该有鲜明的教学风格?她的回答是:“名师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不仅是名师,每个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理解都有不同之处,具体到某一门学科就更是如此。越是有思想的老师,他的教学风格就越是明显。闫老师追求一种“如茶般幽远芬芳的课堂教学风格。”在课堂上让学生静心思考,帮助学生开启智慧,在平等的对话中互相启迪,将思考引向深入。在我们学校教学工作中,也有不少的老师的教学风格清新、自然、亲切、融洽。听了这些老师的课,我常常会反问我自己,这样的课我能上吗?我可以学习他们的经验、长处,但我知道,最终我还是我,我必须在课堂上表现我。“一个有着鲜明教育教学风格的教师,他给学生展现的就是一个独特的自我,是一个有着鲜明的个人烙印的精神世界”。因此,我们每时每刻都应该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加深自己的文化积淀,最终在学生面前展现自我的智慧与精神,以期缔造有吸引力的美的课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可见,一节生动有趣的课,就是启迪学生智慧,打开探索大门的金钥匙。

  “要让孩子的思维得到喘息”

  读完“要让孩子的思维得到喘息”一文,让我对有效的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那种充分利用多媒体,超大的课堂容量,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环环相扣,不差分秒的课堂并不是一种“智慧课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对工作抱着这样的目的,简直就是要榨干儿童全部的精力。读到这,我也反思我自己,自己在教学中不也犯过这样的错误吗?为了完成的教学任务,课堂上不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有时提出问题,都没给学生“想一想”的时间,就让学生站起来回答,往往是学生站起来目瞪口呆。有时,回答问题,看一两个学生回答的不准确,就着急了,就把答案讲了出来,不是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来得出结论。课后想一想,其实,让学生思考再延长那么几分钟,学生也许就会有思路了,就豁然开朗了,课堂效果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上,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自己思考,自己解决问题,学生能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很多东西,这比我们只要一个问题的结果重要得多。

  今后,在教学中要学习做智慧型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节奏要有一定弹性,在课堂中要时刻留意学生的学情,以调控课堂节奏,教师做好导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角色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才是一种智慧的美的课堂。要缔造出自己心中理想的美的课堂,并不是“让孩子的思维得到喘息”就可以实现的,如果课堂出现了无休止的“暂停”,出现了意外的枝节,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储备、阅读视野、价值判断、教学智慧、人格魅力等来解决了。而这些是需要教师一辈子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够达到良好的状态,这就是闫学老师讲的第三篇文章“用一辈子备一节课”。

  "用一辈子备一节课"

  苏霍姆林斯基提到一位具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他的课上的十分出色,以至于听课教师都听得入了迷,连做记录也忘了。当有人询问这位历史教师究竟花费了多长时间才备出这么一节精彩的课时,这位老师的回答是:用终身的时间备一节课;但对今天这节课的直接准备,只用了15分钟。这位历史老师的回答让我认识到,一个优秀的教师,他用终生的学习来不断丰富自己,通过不间断的阅读扩大自己的视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才造就了今天的自己。我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更应该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就要多读书,读好书,以书为伴。只有不间断的阅读与学习,保持了“水源的清洁”,给学生提供的才能永远是清澈的新鲜的知识与思想之泉。我们都知道,在我们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科学基础知识,还只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是沧海之一粟。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的补充自己的知识大海。“课堂是反映教师修养的一面镜子。教师只有一辈子不间断地读书、学习、加强自身修养,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使自己的每一节课都对学生的发展有益。”一辈子,一节课,这应该是我们的一种追求,也应该是我们的一种信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一名教师,不断挑战自己,追求生命的丰富与不断更新。就要多读书,读好书。苏霍姆林斯基在三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把整个心灵都献给了孩子们”。他是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坚定信仰、充满希冀,思索、寻求……

点击显示
标签: 死亡 幻觉 影评 观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zdfyzw-1374078/
其他读后感推荐
热门其他读后感推荐
  • 古诗文
  • 外国名著
  • 选读推荐
  • 观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读后感
  • 高中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读书心得
  • 其他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