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书》第一期观后感范文
《一本好书》是最近讨论度很广的一个综艺,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不能算是一个综艺,是液体钙表演者一个演员的乐园,《一本好书》第一期观后感范文请欣赏!
早先就在豆瓣、知乎日报、锤子便签里多个平台看到《一本好书》节目的推荐,直到最近才开始真正翻出来看,看罢最新的《三体》越发觉得剧场道具虽然有限,但是演员的舞台能力却足够撑起整个演出。恰如其分的掌控好节奏分别把刘慈欣三部曲中最引人注目的开篇演绎了出来。由于自己对题材相对熟悉,所以这一次的触动并没有意料的那么深。
相比之下,昨晚终于看完(说到终于是因为节目时长90+分钟,而大块的时间已经很难得,只好分了三次看完)对自己的才真的称得上是灵魂的冲击。以至于今天早上凌晨四点就忍不住起床去外面呼吸空气。
随着自己迈开晨跑的步伐,思绪飞转。回到演绎停段的讲解。让我自己不由得想到了三个问题:
说说自己的想法,前些年在读大学读过一本书《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里面描述了作者去精神病院探望里面的疯子并将与他们交流的内容整理成为一本书并发表出来。虽然没有仔细的去考究里面记录的是否属实,但是里面的故事却总是带着或科幻,或魔幻的色彩包裹着我。让我总是不由得思考,会不会这个世界就是想他们口中的那样,石头其实也会思考,我们身边的人也许也有进化返璞(拥有原始感知能力,由于人类智力行走之后渐渐褪化)的现象出现?还有时空穿越
可是说这些人可能距离我们的生活有点遥远。放眼当下,我们身边又有没有哪些举止异常,又无法理解的人呢?一定有。我()自己的班上就好几位,在我眼里每一个多动,或者沉默的孩子都有他独特的天赋,和孩子们接触的一个月以来我一直在默默的观察他们,很希望能够努力来发现孩子们独特的天赋,真正的天才往往是不被理解的。就像《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斯特里一样,一生穷困潦倒,死后他的画作才成为天价。而我们所能够为他们做的,或许是极大限度的包容吧。即便我们做不到剧中德克那样人格同化无私付出,但是尽可能的不伤害他,保护他的基本生活是比较容易实现并且像是一件风险投资这样的事情吧。
天才有天才的逻辑,我们不应该强行把他拉到常人的逻辑当中来。如果你这么做,那就是谋杀。
这个问题也是昨天困扰我一整天的问题,一个孩子能够看得出来她异于常人的成熟,和机灵,包括学习能力都是同等年龄少有的。但是却是沉浸在散漫的生活中。
我还没有和她进行过深入交流,并不了解他内心的想法。但是我心中会有疑问,如果这孩子不愿意发挥自己的天赋成为我们心目中的天才。他只是仅仅想当一个普通人,我们能够责怪他么?
昨天我实在想不明白,便把这个问题丢到了游思学社的群里。得到朋友的回复是: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自决权高于他的幸福权。通俗来讲就是,一个人如果愿意,可以选择自己不幸福,也可以选择自己不努力,去堕落,这是完全的自由意志。当然,在我的追问下,我认识到:自决权有两个前提:第一是他有清醒的意志,第二是结果对他无害。
也就是说,如果这个人是一个成年人,有自由意志,我们是可以允许他选择放弃自己的天赋,虽然会惋惜,但我们无法逼迫人发挥所有的才能。但如果这个人还是一个孩子,那至少我们有尽力让他拥有完整认知(不强行遮蔽部分事实)从而达到可以自由选择的前提。
蒋方舟在分享中说到:人生最怕的就是三个字不甘心。你只有尝试过一次,哪怕一次,即使失败了,你回到平凡的生活,你再去捡六便士的时候,你还是感觉到,至少我是看过月亮的。
我也知道真实世界中能够看到月亮的人并不多,但是我们知道,世界上不会有两个一样的人,就像不会有任何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你到底有没有发现属于你的不同呢?你有没有意识到有一件事,别人都做不到,只有你一个人做的到,并且世界需要,等待你去做呢?这是一种使命感,也是一种极强的自我认知,但是想要想明白却很难很难。
我所能够提示的,无非是:你不是你的名字,因为你的名字可以重复,你也可以换一个名字。你也不是家人眼中,朋友口中的你,因为你不会因为他们不谈论你,他们误解你,你就成为另一个样子。如果前面的描述都不是你,那你是谁?
自从我打算做老师的一刻起,我就想好了退路。我是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我会积极去做任何事,也会为任何事情想好最坏的打算。那作为老师,我想过我的孩子在我的班上,在我的引导下并没有获得成绩上的增长,甚至也有可能变得更差了。那这个时候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什么?
是让我的孩子们,知道他们自己是谁!
也许有的人学业就是没有办法完成,成绩就是没有办法及格,但是至少有一件事对他来说最为重要认识我是谁。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他可以在学业的跑道上落后,他也可以在别的任何赛道上认输,但只有一件事必须做到,那就是找到专属于自己的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