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作文 读后感作文 读书笔记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书笔记(读书笔记范文)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书笔记(读书笔记范文)

读书笔记   2025-02-12

  好像每个课堂上都会有这样几个孩子,老师在上面讲的口沫横飞,但他们仍然在下面低着头,或者头埋在胳膊里,像是被逼迫着待在笼中的鸟。他们等着下课铃,盼着放学后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学校里的一切都让他们打不起精神,他们的眼睛里看不到闪光。这让我感到很不解,他们是怎么会变成这样?

  吴非老师也有这样的困惑:“这样的年龄,应当睁大了眼睛看世界,应当对万事万物有好奇心,应当不知疲倦的阅读和发问,可是为什么他们为什么会把‘上学’当成一件苦事?”

  其实,问题的原因是比较明晰的。每个孩子都对世界产生过这样那样的好奇,他们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但这些都被父母和老师或其他各种因素过早的毁灭了。我们一直在过分强调结果,一切以最终能否得益为评判标准。如果这件事情对考学有益那不管孩子是否真的有兴趣都要尽力一试。如果只是会影响学习的“无用功”,那就想都不要想。这样的“利益观”正如吴非老师所讲,是扼杀孩子好奇心的第一杀手。

  吴非老师在文中的观点都让我觉得认同不已。比如,他在文中讲到“有些知识和技能,在开始是可能是需要‘教’的,但如果教师没能激发兴趣,学生失去‘学’的动力,于是教师不断地重复,也会误导学生,使之丧失趣味。简约的教学,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关注;繁复的教学,试图取代学生的思维过程,结果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学生的兴趣,又形成了‘灌输’”。

  这正是我正陷入的怪圈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把只是灌输给学生不如让他们试着去发现问题,学习是主动的,教师永远不能替代;课堂是学生的,教师也不能越俎代庖。

  最近,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感触颇深。这是一本直白式的书,书中文字是吴非老师的内心独白,不唯上,不唯俗,不唯常识,全是吴非老师最本真的思想火花,他不喊口号,不惧权威,娓娓道来,却充满着智慧的火花,耐人寻味,启人心智。

  书中提到“功利教育”这一话题让我特别有感悟。“分数论”、“成绩论”直到现在也是很盛行的,教师的目光总是停留在“急用先学,立竿见影”,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我们经常告诉学生,这个知识点特别重要,考试会考到,一定要记下来;又或者这本教辅对考试有利,全做完,我们总是在和学生谈“利”,这样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趣味,每天过的和一个工具一样,重复每天的“任务”,没有梦也不想在做梦了,这又是何其的可怕。

  “无用功”这个词汇让我感觉到熟悉又陌生,回想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是不是也曾不经意的对学生说过你不要再做这些无用功这类的话了?到底什么是“无用功”呢?作为一名老师,难道只有学生的成绩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吗?难道只有让学生成绩高高的,才会被称为好老师吗?

  功利的课堂和平庸的课堂一样没有价值,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心中要有“人”,不要被世风压进平庸的模子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自己的目光看的远一些,用生命的激情去点燃每一堂课,让自由之风吹进每个学生的心中,照亮他们的生命。

  我喜欢课堂,是因为课堂上所有的角色都在进行“学”这个过程,教师职业的趣味性,也在于比一般职业更能直接的观察人的成长轨迹,并在探索与磨砺中成为有智慧的人。

点击显示
标签: 坚强 善良 假如 光明 书评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zdfyzw-1379057/
读书笔记推荐
热门读书笔记推荐
  • 古诗文
  • 外国名著
  • 选读推荐
  • 观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读后感
  • 高中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读书心得
  • 其他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