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是对明代衰亡原因的概括,选取的人物分别反映了不同方面衰亡的原因,而这些原因又可以归结到社会制度的某个问题上去,让人明白明代衰亡的表面与内在之间的必然性。
从表上看,分为几个方面:
第一,皇帝制度本身是君主专制,而皇帝决策常常有误。并且在与群臣的较量中,群臣占优,皇帝便报复性地消极怠政。一方面皇帝能力有限,另一方面皇权正在被变相地攻击而受限。前朝的集权化导致了万历年的皇帝即便不谋其政也不让大臣出头,结果拖累了社会发展。
第二,官僚政治严重。书中有一句话说官只担心民众吃不饱,不担心民众吃不好。官们更关心的是合法与非法的收入,地位,名利。私心人皆有之,但放到国家层面,缺乏法律规定,便一发不可收拾起来。这其中重要的一环是张居正。《明朝那些事儿》这样评价他:最奸的奸臣都被他赶跑了,你说谁最奸。他对皇帝来说是父亲一样的存在,而张居正本身是官僚阶层的顶点,是剥削阶层的主力。尽管他本人渴望更好地治理国家,重视民生,但他所在的阵营却因他的力量壮大甚至与他本人、与皇帝对抗。
第三,是岗位待遇问题严重。明代官俸之低众所周知,而正是这一问题导致监察部门对腐败视而不见,从而使人民生活水平与生产力长期低下,转而又威胁到岗位待遇与税收的规范性。
第四是部门管理上的不科学。其严重后果从倭寇攻入内地环南京城抢掠后全身而退可见一斑。曾经发展水平世界第一的明朝被日本这样一个弹丸小国来的流寇恶民如此狂虐,其部门管理确实存在极其严重的漏洞。说到底,还是中央机构、文官集团没有一种有效的制度来管理军事机构,使其能高效运作又不至威胁中央集权。而文官集团在日本人的长刀架到脖子上之前并不想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这些人更在意的是压制武官以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主导社会风气,攫取更多物质利益。因此,若无张居正这样的人力挽狂澜,事情还不知会发展到什么地步。
然而这四个方面,以及其他未提到的方面,在书中被归结到一点上:道德统治社会。以四书五经作为不成文的治国方针,让人的利益、欲望缺乏可见的管制,而使行为与准则渐相背驰,而形成的了阴与阳。明代是一个充斥着伪物的朝代。哲学家李贽也因研究这种现象而名声鹊起,最后却触犯了士绅阶级利益而在当时身败名裂;张居正生前励精图治,死后也被大清算;二辅门生参奏大辅,三辅门人参奏二辅;戚继光因自己用士兵武器战斗而得以留职,他的同僚却因支持技术创新发配边疆,只因技术发展要重新洗牌各个衙门和官职。文官集团曾为这个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却成为了社会毒瘤。这不是什么人性的悲哀,人为利益来去本无可厚非,说到底还是治国之本出了差错。
由此观之,要整顿的是执法制度和力度、社会生产制度、军队编制,而最重要的还是限制这些伪物,着眼人的生活水平,尽可能利用当时的剥削关系促进技术发展,再促进社会革新,这样以来就可能为我们的明朝续上个几十上百年的寿命了,直到工农-----社会真正的主人-------再次为自己代言。
可是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万历十五年一去不复返。我们只有在它的教训之上尽全力把未来的事情做到最好了。